发展绿色产业摊子铺得过宽
没有大工业作支撑的凤冈县经过多年的徘徊和探索,财政整合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向标定位于“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并构思了治理荒山、河流、公路通道、城镇绿化及交通、通讯的建设进度表,提出了“营造绿色环境、创办绿色基地、兴办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的思路。
呼唤绿色,唱响绿色,这种明晰的定位比盲目的绕着常规的“老套套”转,肯定富于创造性的新意。客观地说,工业经济几乎为零,地下资源又极度匮乏的凤冈,要想扛举40万农业人口建设小康的大旗,除了自我强拼的发展意识外,似乎还缺点什么。
记者在该县采访中了解到,依着“绿色”定位,这个县着手和在建的产业化基地主要包括优质粮基地(其中包括水稻、玉米、油菜、脱毒马铃薯)、种禽畜基地、烤烟基地、富锌富硒茶基地、中药材基地,围绕基地还作了高烹油、胚芽米、畜禽产品加工、茶精制加工等“龙头”建设。
其初衷无疑是好的,不过,从现实大市场的背景看来,这样的一大串“中药”,真的好抓吗?真的抓得下来吗?
这些姑且不论,单从上述所列的几个产业的主攻方向,记者向市里一位多年从事农业研究与实践的专家求教,答曰:摊子铺得太宽,忙不过来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其意在于:应付的东西多了,反而丢失了重心,往往会事倍功半。
倘若再扪心静下来想一想,水稻也好,玉米也罢,油莱也好,猪肉也罢,烤烟也好,蚕桑也罢,更何况茶叶。这些农产品尚属传统的产业,要把这些搞成“绿色”产品进入大市场,与邻县比,与省外比,与流通的大市场比,规模有多大?特色又如何?龙头又怎样?你有的,人家有,你在拼力想做好的,人家已“优”了,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成则为王败为寇”,由192此看来,凤冈县在这方面似乎总差那么“一截”,老是不赶趟。
据有关资料介绍,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界人士大力倡导的一个农产业,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注重生态文明,打造秀美山川,凤冈县的决策层看准了未来的光明,奋力唱响“绿色乐章”,令人可喜。
有关人士指出,关键的问题是,要选准适应市场的产业,不是眼前的,而是未来的。如何在做好常规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打准一至二项能真正引领农民致富的产业,刻骨铭心地培育发展,才不至于走弯路。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个县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能源沼气工程实施得相当好,据说在省、市都有名。这让人从中受到启发:产业要有名气,才有更广阔的市场。从现实该县营造的几个产业分析,仅仅翻“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特色”,从深层次的市场上问诊把脉,增加产业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多打问号风险就可以少了,乃至没有了。
“绿色”是个好牌子,“绿色”是个好路子。在生态家园美起来的时候,能不能赚出“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努力是多方面的,但单就绿色产业而言,凤冈人要在产业运作模式上下功夫,选择的东西市场定位要准,绿色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标准化水平要提高,“公司 农户”的诸多产业化经营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检验监督要严,产业形象要正,产品品牌要响,没有这些苦心经营,路是难走得通的。
这恰如,一件好的衣妆,穿在漂亮的新娘子身上,那才叫美呢。
(原载2003年5月7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
大片大片的山上大片大片的经果林。多年后,市场这个“试金石”将检验出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退耕还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