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江的三月,采茶正忙。
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板闻香而动,纷纷上门来收购茶叶。和往年一样,上好的茶青,什么毛尖,什么翠片,外地老板60元至120元不等收走了,换上他的包装,摇身一变,价钱猛扬,三五百元乃至上千元呢。业内人士称,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记者在湄潭县的核桃坝、永兴等茶场采访看到,满山遍野的翠绿托起农民增收的希望,从他们劳作的喜悦里看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叩击着迈步小康的坚实步伐。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仅仅靠卖茶叶原料赚点小钱,远远不够。
要知道,有着好几百年种茶历史的湄潭,打造出“茶乡”二字谈何容易。近年来,全县茶园面积号称5万亩,实际投产的只有3万余亩,大大小小的茶场20多个、加工企业10余个,经营茶叶的企业有多家,获得省部级名优品牌超过10个。按理,基地有了,加工企业有了,品牌也有了,可调查中发现:湄潭茶总是做不大,从普通茶农到中间层再到县里的决策层纷纷喊“痛”。“痛”在哪里?茶农说,产品卖不上好价他们晓得,而且往往受制于客商。税务部门说,湄潭每年茶叶税收少得可怜。县里的领导心里更清楚,农民赚钱了,企业赚钱了,客商赚钱了,可湄潭茶老是在原地打转转,这艘“航母”在小江小河上还可以,一旦驶向省内外、国内外的大市场,则另当别论了。
是这项产业本身没有优势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连外地专家也称赞有加。前不久,一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的牌子不是拿到了吗?在上市时间上,湄潭春茶在浙江茶叶尚未采摘的时候却已在当地大量上市,这得天独厚的“时差”谁能比呵。再说,论科技的优势,论茶叶本身的内在品质,论加工的水平,湄潭茶都不差,连省外10多个产茶区的客商一谈到湄潭茶就怦然心动,赶在这繁忙的三四月抢占先机收茶来了。
那么,湄潭茶的“痛”病在哪里呢?
业内人士慎重告诫至少有三个“疤”:没有大品牌效应。没有“真家实伙”的龙头企业。没有下狠心真正把产业捏在手中。
关于第一个“疤”。曾到湄潭为之把脉的中国有名的茶文化研究专家林治先生坦言,湄潭茶有10多个品牌,给人五花八门的感觉,在产品流通中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他还说,品牌多,在商品营销上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没有谁有那么大的力量,没有那么多精力、财力、物力去宣传。商场如战场,在茶叶的营销方面,一定要有一个响亮的品牌,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一流的茶叶也卖不到一流的价格。湄潭茶有10多个牌子,也获得了一些有份量的奖项,但根本的是要宣传培育一个至少在全国打得响的品牌。
关于第二个“疤”。湄潭茶叶产业有着那么多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闹闹哄哄,看似热闹,可真正引领这一产业,却又感到四肢乏力,没劲了。
船小虽然好调转头,但经不起大风大浪呀。如何整合资源,造一艘横闯天下大市场的“航母”,有关专家建议,当务之急是,扶持一两家真正的“领头羊”,政府要支持,千家万户要支持,帮着出力,宣传茶文化也好,搞品牌也好,龙头企业不仅局限于一个“西南茶城”,要想方设法钻进国内的其他几个大市场里面去,去设窗口,去影响最广大的市场,切莫“闭门”自家欣赏,山外有山,天外还有天。
关于第三个“疤”。从基地到企业到市场,这几年湄潭县的决策层算是在尽心尽职了。茶艺节在搞,退耕还茶也在搞,市场也建好了,这样那样的东西也在着手。湄潭人扪心自问,湄潭的茶叶产业发展守“茶乡”空名,但又有多大的“实惠”呢?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或许有千般理由和万般办法,但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产业做大才算真正的“大哥”。
据一份资料介绍,浙江新昌县通过不到十年的努力,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农民茶的批发市场,取代了大名鼎鼎的杭州。其基地规模和湄潭差不多,可人家一年的收入已达到了近5亿元。湄潭的产值不到5000万元。关键的原因在于:这个县首先不是考虑财政收入,而是真正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穷于应付一些表面的东西。据称,新昌的茶产业上去之后,农民的收入上去了,财政也富裕了,更改新品种政府也拿得出钱来了,从而走上了真正的产业化良性循环之路。
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任何一项强大的产业不都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吗?湄潭茶产业痛定思痛之后,该是下狠心“破阵突围”的时候了。
(原载2003年4月18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