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的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要走的一步大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内容,记者近期在遵义县绿佳公司采访,从中调查到的一些现象,或多或少印证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关注。
遵义县绿佳公司是迄今贵州省唯一一家经营反季节蔬菜打入广州市场的龙头企业,两年多来,这家公司在遵义县南白镇投资兴建了冷库,并确保当地的蔬菜产品通过冷冻、保鲜后运往广州等地。据介绍,公司利用黔北天然的气候资源,发动农民种植蔬菜,并以订单的方式开辟了广州大市场,初步形成“市场+公司+基地”的模式。
据介绍,公司在着力开辟市场的时候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诱人,沿海庞大的市场空间急需“碧水农田”里的无公害无污染农产品。公司董事长钟世泽告诉记者,仅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一带,6亿多人口消费全国约80%的消费品,无论工业品还是农业产品。正是这诱人的大“蛋糕”诱发了他们在遵义县组建了公司。公司还与深圳一家大龙头企业的蔬菜配送中心建立了供货关系,源源不断的订单拿到了农民的“家门口”。面对市场和风险,公司迎难而上,在与云南、山东、江苏等地客商的蔬菜产品进入广州市场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摊位”。按钟世泽的话说,前方市场热得沸腾,“货”合格多少就可销出多少。
同样,另一头(即后方的“基地”)亦热了起来。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成了这家公司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去年,公司先后在遵义县三岔,凤冈县河坝等地发展了基地,通过订单方式仅销往广州和沿海的白菜和莲花白就达400万公斤,这对两地的党委、政府和农民起到了积极的鼓舞作用。今年,公司从市场拿回了700吨蔬菜订单,并在两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遵义县的洪关、石板、三岔、西坪、苟江、永乐等188乡镇和凤冈县的何坝乡等地的广泛基地,总面积(含复种)达2000多亩。靠着“龙头”的引领,广大农民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可是,“市场+公司+基地”并非那么简单。肩挑市场与基地两头的这家“龙头”在运作这个“+”号时倍感艰难,原因就在于两头热中间冷。
据记者调查分析,这“中间”包括政府部门、技术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多个环节,其间“冷”的现象来自方方面面,项目经费“到沟不到田”的现象有之,技术干部指导农民的技术水平不力的现象有之,个别吃拿卡要的现象有之,认为产业化是企业自家事的现象有之等等。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说,中间冷的原因在于一些农业产业化产品不能为财政找来税收或者税收不多。不少技术干部则认为,公司找市场,其需要的产品往往在标准化上要求高,作技术指导更多的是为农民服务。基地是看不见的,而“政绩”考核往往又被有关部门忽略,还有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不少基层干部坦言,上面检查考核的任务太多,大家都在为保财政吃饭的问题和中心突击任务而奔波,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到其他了。
不难看出,“中间”的方方面面各有各的难处。那么,这“中间”的责任和担子到底该谁来挑?诸如引导农民和公司打交道的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的问题、为企业服务的问题等等。业内人士称,从市场到公司到基地到农民,这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上,似乎还应该加点什么,才能共担“中间”责任,才不至于“中间冷”,农业产业化难道单单是哪一家的责任吗?
前不久,市委书记傅传耀在市委中心学习组会上谈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时曾指出,企业找市场,农民找企业,政府作中介,部门作服务。清清楚楚告诉我们,产业化要靠大家来帮衬,职能部门作服务关键在于,为基地和农民作好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离开了“中间”环节的服务,农业产业化要做大做强,无疑是十分艰难的。
(原载2003年4月16日《遵义日报》第一版头条)
有基地有龙头有品牌,可大把大把的钱却被别人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