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万亩茶海,是遵义市“六个一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是今后一段时期遵义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头戏。今年是正式启动的第一年,全市上下都在思谋都在探索。地处遵义东部的湄潭、凤冈、余庆三县是遵义茶叶的主战场,百万亩能否成气候,这三县是核心和关键。
伴随亢奋的鼓点,三县公开向外界宣称:联合组建“东盟”(遵义东部三县联合体的俗称),共同打造遵义茶海。
历经市场的痛苦磨难,多年来各自为阵的松散状态,画地为牢的壁垒封杀,在共同的行动中开始打破冻寒的坚冰,大家迈出区域的封锁走到了一块儿。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一把观念碰撞点燃的希望之火。
“充分利用资源,形成合力,推进茶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业,促进产业规模化建设,抢占市场先机,实现特色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率先倡议的是凤冈,此语一出,湄潭、余庆、省茶科所一致赞同。
时间回到2005年8月25日,由贵州省茶科所、湄潭县人民政府、凤冈县人民政府、余庆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黔北地域相近的产茶县,正式组建“中国西部茶海特色经济联合体”,总部设在贵州省茶科所,茶科所所长任主席。联合体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秘书长会议制度等。三县一所的决策者们欣然挥笔签订了《合作协议》和《章程》,凤冈县县长王贵被推举为首任执行主席。
“联合体”的组建,首开遵义整合资源,共同打造茶叶产业区域联盟的先例。
中国是茶的故乡,贵州是全国重点产茶区之一。黔北湄潭、凤冈、余庆等地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产业基础良好。“东盟”三县一所在第一次成员大会通过的《章程》里,其组织宗旨这样订立:整合资源,做大规模,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章程》就联合体基地建设、品牌宣传、市场营销、产业发展等方面活动的若干义务和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谈起合作的基础和动因,有关人士称这并非空穴来风和作秀。
的确,翻开历史看看,湄凤余三县就是一家,从传统基础看,黔北茶区地处世界茶树原生地区域内,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质量上乘,有着发展茶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业的良好基础。
从政策基础来认识,遵义是贵州的产茶大市,现有茶园26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3,遵义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湄、凤、余、务、正、道这六个县建设百万亩大型茶区,从而形成遵义市的“茶叶产业航母”。
打造“中国西部茶海”能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得到参与县的高度重视。
从品牌基础上分析,遵义是贵州的茶叶产业大市、茶文化大市,凤冈、湄潭、余庆则是遵义茶叶经济的一个举足轻重的板块。特色经济带的三县共有省部级茶叶品牌近20个,贵州十大名茶中特色经济带占4个。湄潭是中国西部茶城、凤冈是中国富锌富硒有机之乡、余庆是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产业发展都有基础。此外,具有悠久历史的贵州茶科所就在湄潭,有科技基础。湄潭西南茶城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市场基础也不错。
人们不禁感叹,以往各自为阵的那当儿,一谈遵义做大做强茶叶,不缺这样就差那样。而今,这些东西放在一块来观察,资源整合就不是一句空话。从有关合作协议中,记者还了解到,“东盟”三县一所还就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科研等茶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方面作了紧密型合作、项目型合作的规划。以前,三县都是自家订自家的规划自己做自己的品牌,结果是品牌不响市场乏力。而今,大家商定: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共同举办茶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业的宣传推介活动,制定规模营销计划并组织实施,形成规模化茶叶产业基地,共创“中国西部茶海”地域品牌,以此带动成员县的茶叶产品品牌,使之形成地域性的品牌群。
随后不久,“东盟”三县开始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中国西部茶海”命名的运作并取得成功,2005年12月26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复函,正式批准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凤冈县人民政府、湄潭县人民政府、余庆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国西部茶海”。是的,打造遵义百万亩茶海,“东盟”的出笼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东盟”联手打江山共闯天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载2006年3月15日《遵义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