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流水。凉风。
四周很静很静。
好静的韩小英正在专心地看着电视。窗外的庭院,一群人正在打牌娱乐。他们来自重庆市的沙坪坝、南岸、九龙坡、大渡口、渝中等地,大多数是退了休的教师、公务员、干部或市民,也有周末度假的年轻人。
55岁的韩小英是重庆九十中退休教师,今年7月18日住进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镇娄山村刘长林家的“乡村旅馆”,包吃包住每月580元。
说是“乡村旅馆”,其实是通过“四在农家”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灶、改厕、改善环境、建图书阅览室、建文体场所、建村务公开栏“五通三改三建”创建后的新农家。
来到这里,良好的生态,宜人的空气,清澈的山泉,干净的庭院,整洁的居室,令她高兴备至。她是一个火气人,因重庆的天气太闷热而生了病。到这里来一个多星期后,避暑休闲,她感觉身心好多了。韩小英说,这里的人淳朴,生活愉快,打算要住到9月才离开。
据房主刘长林介绍,时下在他家租房度假的重庆人有40多个,到目前,他家已接待了300多人,有的住上七八天,有的住上一个月,有的住上三个多月。重庆客人住进家里来后,一家人再已不去干土里的活儿,他负责买菜或购其他生活用品,他的媳妇负责煮饭炒菜。一门心思专门经营乡村旅馆,为客人服务,收入不菲呢。
在娄山村,像刘长林家这样的乡村旅馆目前有12家,时下住有重庆客人400多人,今夏以来,这个“四在农家”示范点上,先后有4000多重庆人到此居住休闲观光,他们有的是自发来的,有的是组织来的,有的是相约来的。
据了解,随着崇遵高速公路开通,重庆到桐梓仅2小时里程,2005年夏天,数千重庆市民到桐梓县租民房休闲度假,而该县“四在农家”创建点上富有地方特色的黔北民居更是得到重庆市民的青睐。娄山关镇的娄山村,依托红色旅游,立足于打造国家级著名景区,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建设高标准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实际,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紧挨红色旅游景点的地方发展绿色旅游观光农业,并建起了一批各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旅馆。该村千亩梨园不但成为观看红色景点的游客一睹为快的新景观,更成为游客徒步采摘农家果实的乐园。此举既催生了农村产业发展新景象,又延长了红色旅游链条,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
来到门楣上贴有“正华轩”的村民杨正华家,只见一桌人正在吃中午饭,五菜一汤,腊肉,四季豆,山野菜,黄花,纯粹的农家菜,客人们吃得可欢。不远处,贩梨的小商贩开着小三轮将新鲜的果子送进村来。
“这里的空气好,环境好,小孩也有礼貌。”从九龙坡区公安局退休下来的白应刚,住进村民肖传贵家的“南园憩园”,每月吃住在内460元,和他一同来的还有20人。在乡村农家,打太极拳,爬山,打麻将,唱卡拉OK,跳舞,他们每天的生活很丰富。
73岁的郭廷义,从四川新闻出版局退休,家住重庆,一直来向往乡村生活,这次和老伴来到桐梓县的娄山村,他们将从7月住到9月,一直等到暑天结束。
他说,住在农民家里,时间长了,习惯了,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有时帮助主人打扫庭院卫生,有时几个相约到历史名城遵义逛一逛,相识的,不相识的,大家还经常交流,谈谈心,不寂寞。
“离开城市的喧嚣,住在乡村人家,比在都市里的家中还过得开心。”这次同来的朋友、老乡有30多人,他们都表示,今年过后,明年夏季还要到娄山村来。
郭廷义热心地说,他打算回去宣传,邀请更多的人到桐梓来感受“四在农家”的新生活。据当地村民透露,没想到外来的客人相中他们的新农家,住房常常爆满,要租房住还需预订呢。新农家的生活叫这些城里人“吃得也香,睡得也香”。重庆市冰箱厂退休的55岁的工人黄桂英,不仅自己喜欢上“四在农家”的新农家,还把88岁的老母亲康惠清也从重庆接来,一起度过了一个多月的乡村生活,老太太习惯了乡村生活,不肯回到城里。从重庆铁路局退休的74岁的李玉生笑着算了一笔账:到农家来租房生活,一个月才四五百块钱是很划算的,如果在城里生活或是到外地旅游,就不止花这些钱,何况这种农家生活还能修生养性,其乐无穷。
小桥。流水。竹林。青砖楼房。
远远望去,三座村有名的“龙塘客栈”映入眼帘。在客栈主人令狐昌武家一楼的堂屋里,只见操着重庆口音的客人们有的在摆龙门阵,有的在打麻将娱乐。大门敞开,和风送爽,好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样的景象,在娄山关,在楚米,在新站,在九坝,在天坪,在官仓,在桐梓县“四在农家”的村村寨寨,如星星之火点亮点旺。
据县“四在农家”创建办的同志介绍,眼下,到桐梓乡村农家度假、休闲、观光的外地客人有3000多人,其中重庆人居多,也有不少贵阳、深圳、遵义等地的城市人,今年入夏以来全县累计住进农家的城里人超过1万人,还不包括到当地风景区游玩的5万多人。
随着重庆市民的到来,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给桐梓县许多农民群众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以此为契机,这个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四在农家”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以农民为主体,以参与性、休闲性为卖点,逐步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生态、乡村相结合的旅游模式转变,在观光旅游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延伸,将黔北文化要素注入到乡村旅游开发中去,把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塑造集红色、绿色、古色为一体的桐梓“三色”乡村旅游品牌,将桐梓打造成重庆的“后花园”和“避暑山庄”。
(原载2006年9月13日《遵义日报》二版)
11年前,曾因“烟挂粮”而酿成“田坝事件”的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社会不和谐,百姓不富裕,干群关系处于极端恶劣的境况;11年后的今天,田坝这个全县曾最贫穷的山村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成为全省100个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