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细雨霏霏。
记者慕名走进“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凤冈县的田坝村,有中国西部茶海第一村之称的田坝村,是这个县茶叶产业的核心基地。
放眼望去,只见成片的茶叶被薄雾缭绕,高高的树,低矮的茶,林中有茶,茶中有林,错落相间,满地是绿。偌大的丘间平坝上,如带的乡村公路穿梭其间,茶农们在忙着采茶,繁忙的季节又到来了,不经意间溜出一串悠悠然然的乡村歌调,叫人感到好不惬意。
当地的农民诗人这样自我陶醉:“喜看田坝一平川,四面高冈如玉环,丘陵似景美如画,林茶如海浪涛翻。”
四围是高山,中间是大坝的田坝,在十多年前却是不可想象的模样:缺水,多旱,树少,草疏,遍地黄土就像人的癞头发;田坝,这个全县最干硗、农民主要靠救济粮救济款过日子的村庄,成为凤冈县40万人口中典型贫困的代名词。受人瞧不起的田坝常受人戏谑:“有女不嫁干田坝,三年两载吃荞粑。”
面对一成不变的黄天厚土,有着2000多户人家8000多人口的田坝人,熬着穷日子。
“那时节,田坝村人均吃粮300来斤,人均收入不过300元。”村支书张顶回忆往事无奈地感叹。“干部下乡,群众碰到问的第一件事是回销粮救济款哪时候到。村里八成人家到了二三月就闹饥荒。”
“饥寒起盗心,人穷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那时节村里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为争田边土角动锄动刀打起死人架来,扯不清鸡蒜皮的事搞得大家不安宁。村干部一年2/3的时间几乎都是在为他们搞调解。”张顶说。
至今仍让田坝人凤冈人不能忘记的是发生在20世纪1995年12月23日的“田坝事件”:事发当天,县里、镇里下乡来的领导和干部遭到一两千村民的围攻,车子轮胎被放气,县里的领导被扣为人质,国家干部和群众间多年结下的仇怨随着事态的发展演变为带有暴力性质的事件,后来在公安的维护下事态才得以平息,一些带头起事的群众被劳教判刑。
矛盾事发的起因最集中的就是当时政府实行的“烟挂粮(钱)”,其大体内容是当地政府发动种烤烟,每家每户必须强挂40斤粮40斤烟的任务,不种烤烟或烤烟收成不好也要交纳约92元的税。这一做法遭到了当地村民的抵制,最终酿成了在省里也挂上号的“九五田坝事件”。
今年54岁当了22年村干部而今仍是村委会主任的周朝义见证了当年的前因后果。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周主任的看法代表了当地村民大多数的观点: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因地制宜指导农民走增收致富的路子,客观地说,上级干部的高压政策有点过左,刀无两面光,理无二面正。
让人心痛的“田坝事件”风波深深教育了当地干部和群众,打那以后,一场修复干群关系的农村思想政教活动在永安普遍展开,县里的工作队进村入户体察民情,他们放下官架子,与百姓促膝谈心,当年不仅减掉了“烟挂粮(钱)”,还对受灾农户进行了补助。再后来,一项项的民心事得到理顺,为了田坝尽快脱贫,县、镇、村三级连心帮助村民寻路子。
田坝多为酸性土壤,“水路不通走旱”,不太适宜种烟就引导村民调整结构种茶叶。各级干部通过小额信贷扶贫开发,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扶持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加大田坝茶叶产业的发展。当地……元3,500达入收纯均园,人茶有家家户户到如今,干届着一接届一政府是当年的10倍还多,成为全县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为数不多的小康村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田坝的茶叶发展尤为迅猛,种茶面积从零星分散到如今建成优质茶园1万多亩,各级政府以补贴方式帮助一家一户茶农建起了沼气池,形成“猪—沼—茶”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成为有机茶之乡的核心基地,森林覆盖率达80%,田坝茶叶一跃而成为凤冈县茶叶产业的典型代表,茶叶产品畅销浙江、褔建、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知情人士说,凤冈县能摘下“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得力于田坝的茶叶啊。
一业兴起路路通,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引导农民宜烟则烟、宜椒则椒,铺筑起茶叶为主、辣椒、烤烟、生猪等多业并举的致富之路。坐在种茶大户陈江家暖洋洋的北京火炉边,一边品茶一边和围坐一块儿的村民摆谈,让人感到格外的欣慰。陈江把自家的责任地全种上了茶不说,还租种了其他村民的土地,经营200多亩茶园还收茶叶加工。“一年纯收入有多少?”“不多,才三十来万块钱。”陈江笑了笑,带有好几分自豪和得意。最让他得意的是把自家的茶叶注册了名叫“浪竹”商标,前不久和村里另一村民的“仙人岭”商标一起还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呢。旁边的村干部说,在田坝村,像陈江这样吃“茶饭”的村民还不少,周朝伦有60亩,陈方志有100亩……最大的茶老板要数孙德礼,一家人就经营了900亩。
曾经教过书后来回家种茶的村民陈明有过比较:以前一个孩子一学期14元的书学费,一个班上有1/3的家长交不起钱,而现在田坝村不少人家把孩子送上附近永安或马山街上的幼儿园,每月85元的费用也交得起。还有,以前村里人家家为回销粮救济款争,现在国家发下的救济粮到村了也没人愿去领,今非昔比真是两个样。靠种茶走上致富路的村民陈世福和陈友华以前是一对“老对头”,曾经为三个炉子那么大面积的空闲地闹得不可开交,而今不仅相处很好,各自都生活得有盼头,陈世福一年搞茶叶加工每年有10余万元收入,陈友华一家6亩茶园一年摘茶青卖也收入3万多元。曾被劳教三年而今回乡种茶的村民石应辉种了7亩茶园致了富,今年修茶区公路占了他家7分地的茶园,他一分补贴不要慷慨让出:“政府帮助我们种茶走上了致富路,路修通了,方便大家种茶,想得开。”像石应辉一样让地修路的还有不少村民,这几年村里修路共占村民土地近20亩,没有哪一家不是主动让出的。时下,全村100%的农户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不消说家家安起了彩电,购置了音响,9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或购买了手机,有300多户人家玩起了摩托车。富裕、文明、和谐的美好生活正向他们走来。
(原载2007年3月12日《遵义日报》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