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样,春节还没过尽兴,惦记着乡村农事的村官们又开始忙碌杂七杂八的事儿。
小围裙解大难题
“伤口好了点没有?”
“好多呢!”
“有没有问题?”
“没有。”
2月16日早晨,村计生干部朱胜兰提着一包糖来到凌云村计生户欧弟咏家,一进门就与正喂着婴儿的女主人打起招呼来,彼此间亲热地笑着。
三天前,欧做绝育手术才回来。按村里的规定,这天正是回访日。之前,村里的干部已来过欧家,送上了祝福小宝宝健康成长的小围裙。记者看到,白色的小围裙正戴着,上面写的“优生、优育、优教”一排字很温馨。别小瞧这些小礼物,别小视这小小的走走看看,其间的一件件故事让好多计生户感动。
这不,去年年初,为破解计生这道难题,村支两委启用了中心户长,从组到村形成三级网络,村人口的出生、死亡、婚嫁、流动、性别等理合得清清楚楚。为密切联系群众,村官们想了新点子,村里的钱不多,想了想就制作了一批小围裙,逢哪家生儿育女按规矩办事的,就上门慰问。事后三天还要进行回访,少不了问寒问暖。
一件小围裙,加一包糖果,村官们苦心琢磨的这一做法却让计生户们心理上很安逸,更让人高兴的是,村上的青年小伙和小媳妇们想得通了,打心眼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认为多子未必多福。再后来,村干部通过宣传、家访、谈心,一来二去,干群关系融洽了,整个凌云村的计生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据介绍,近期以来,村上有39户独生子女户、25户二女户主动办理了绝育手术。朱胜兰说,她的包里还有好几本独生子女证,都是村民主动要求办的,还没来得及发下去哟。
梨园花开万象新
官庄不愧叫“梨园”,梨树一片接着一片。
还在年前,村上140多户人家就做好了施肥、整地和修枝。村民们说,等满山的梨花透着香气时,那才叫好看呢。
本来,官庄以前是没有几棵梨树的,这几年村里从上面带来信息,说是搞结构调整,前前后后大家跟着试起来,没想到这一试,试出了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的笑脸:全村的梨树面积扩大至1500亩,几乎家家都有一块,房前屋后,田边地头,阳春三月就像花果山。待到秋来九月八,甜甜的水汪汪的梨卖出去,换来崭新的票子着实叫人心花怒放。在官庄的大村小寨,不少人家靠种水果致了富,一般的收入在两三千,三五千的比例占多数,收入在一万两万的也有好几户,像陈正常、陈文刚、廖天霜这些大户,还租地发展,就更不得了啦。种果树,这已成为村民的第二经济支柱。
“当初,我们是打野梨挤籽籽育种,慢慢试学着栽和卖,看到老百姓积极性起来了,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推开村委会办公室,村官们正在开会安排防禽流感、布置烤烟的事,自然也谈到果树的事。
村委副主任廖天霜听说要采访梨园,话题一打开就这样说:“这几年村里的梨园开始投产了,教村民学管理的技术非常重要,去年村里请专家来讲课,把100多人分成两个组培训,收获不小。”
去年秋天,村民们的梨卖上了好价钱,村子里有一棵梨树摘了300多斤卖了近400元。
廖天霜说,梨树长起来了,关键在于施肥、整枝、防虫,要提醒果农做好这些,不是小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鞭炮一响言心声
每天凌晨五六点钟,刘国周就要起床,打着手电筒挑满家中的水缸,安顿好家务出门往村委会赶,忙村上的事儿比自家的还打紧。
刘国周是琊川镇文昌村的副总支部书记,今年67岁,42年党龄。女儿出嫁多年,老伴残疾,为了村里的工作往往早出晚归。去年防“非典”,下乡宣传防禽流感,走村串寨天天都在村子里转。
在乡村走访,处处可见这样的村官和党员。在文昌阁的一块烤烟基地,村民们正在备耕,热情高涨。据了解,基地的实施,全靠老党员吴仕明带头和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前不久,从大都到瑶寨,一条13余公里的沙石公路改造通了,七湾八岔的乡亲好高兴。“干部就是要为群众办事。”随便问问,村官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这样告诉我们。最近,村支两委开展首问负责制,干部下乡见到啥问啥,碰到啥问题就解决啥问题,不分你的责任他的责任。陪同采访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仕辉评价说:村民的很多事属“鸡毛蒜皮”,村干部的工作看起来不打眼,可老百姓心头高兴认可的也是这些。天地之间自有一杆秤,干部党员如何不如何,村民心头明白如水。羊年腊月24日,进化镇中心村开年终总结会,当地村民听说后自发成群结队地抬来年画,写来感谢信,鞭炮更是在新村委会门前放个不停。为啥呢?以前,中心村账务不公开,救济粮救济款该得的不得,不该得的得人没的事皮扯,静动见没多年10了盼民村路公村乡的长公里4条了,一管,中心村成了当地有名的上访村。群众看不惯村干部,一怒之下端掉了村委会的牌子。
前年以来,新上任的潘光志等村官,一个白天接着一个白天,一个夜晚接着一个夜晚,深入农家,摸底,查问题,听意见,倾听群众心声。万能组的账务抖清楚了,村民服了。公路修通了,村民满意了。王道学家两个孩子读大学,没钱,村干部帮忙办了助学贷款。
在官田“四在农家”示范点,以前穷得住不上房子的王德远谈起县里组织部的刘昌益部长就有说不完的感激,去年在刘部长的帮助下他家才住上了安生的房子。一桩桩,一件件,村民们说不尽的千恩万谢。
潘支书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走,一路上村民们热情地与他打着招呼:“潘书记,进屋来坐一会儿。”“喝杯茶吧,潘书记。”
为啥要放鞭炮庆贺村委会迁新居呢?63岁的王德高老人高兴地说:“不说别的,坐在一块,他们也是邻居噻!”
(原载2004年3月11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