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秋天硕果金黄,秋天格外温馨。
2001年9月2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红花岗剧院前已是人头攒动。红花岗区区府办、民政局、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一片忙碌,正在做出发前的最后协调安排。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大班子的领导早静候在那里。
七点整,对口帮扶道真的扶贫车队启程出发。驻区部队增援的八辆军用大卡车,满载着红花岗区53万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祝愿缓缓驶离城区,奔向五百里外的贫困山乡。
车轮滚滚,风尘仆仆,道路向着偏远的山区延伸。坐在前面带队的车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李再勇神思飞驰,一路思量着对口帮扶的良策。扶贫济困的重任在肩,怎样帮助贫困的棕坪乡改变落后面貌,怎样帮助山区人民发展经济文化,怎样促进两地交流携手共进谋人民富裕,心仪已久的这些问题一直是他和其他同行的领导干部牵挂的事。此次道真之行仅仅是扶贫攻坚的开端。
山川相拥,风光掠影。军用卡车两侧寄语深远的“实践三个代表,实现共同富裕”“红花岗区人民与道真人民心连心”“艰苦奋斗,携手前进”等一幅幅红字标语画出的红色弧线让路旁的绿树翘首,山花含笑。一路上,扶贫车队急急地艰辛跋涉。经绥阳,过正安,一座山又一座山,一道弯又一道弯,时间分秒过去了,绵延不绝的道路向前,向前。
山回路转,历经七个多小时的奔波,下午三点半,车队抵达道真县城。仡佬山乡的人民敲锣打鼓,早迎候在那里,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车队缓缓地停了下来,停在了仡佬山乡32万人民的心中。当李再勇书记与道真自治县委书记雷甘霖双手相握,当红花岗区与道真自治县四大班子领导双手相握,两地人民的心与心,情与情就紧紧相系于那千呼万唤的瞬间。
刹那间,仡佬山乡沸腾了。
鼓乐喧天,彩旗飞扬,街道两旁的孩子们挥舞着七彩的鲜花欢呼,千百双眼释放出的热情光芒顿时把绚丽的秋天汇融成友谊的海洋。在道真自治县委大门口,两地友好区县对口帮扶的签约捐赠仪式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进行。雷甘霖书记真挚的致辞之后,红花岗区领导李再勇、赵汝荣、关云丽代表红花岗区分别向道真自治县领导代表雷甘霖、黄传生、韩惠忠捐赠了标有“100万元基础建设资金”、“5.4万元失学儿童助学金”、“30吨大米及5809套衣物”的牌子。区长张明辉代表红花岗区与道真自治县常务副县长刘江年签订了“红花岗区道真自治县友好县区对口帮扶议定书”。
鼓乐。号鸣。掌声。目光。心心交融,情情相依。带着关怀与期望,李再勇书记情真意切的现场讲话博得阵阵掌声。那掌声浓缩了道真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激发起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雄心壮志。此情此景,让人感到这不单单是帮扶与合作,而是相互鼓励的誓师动员盛会。正如道真回赠的“携手谋发展,帮扶显真情”锦旗,也如雷甘霖书记在致辞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季节立下的誓言,必将在下一个收获的季节实现,在秋天里的合作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时间悄悄的流逝,捐赠签约仪式临近尾声,天空下起了毛毛秋雨。嗬,好一场喜雨呀。
二
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不是形式意义上的恩赐。李再勇书记说,“两个大局”的思想切合到红花岗区与道真自治县这个点上,实施对口帮扶,是市委交给红花岗区扶贫攻坚的任务。红花岗区今天的发展与各兄弟县市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红花岗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道真自治县发展经济文化,帮助棕坪乡群众与全市人民一起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早在几个月前,红花岗区就派员到棕坪乡考察调研。距道真自治县城近100里路程的棕坪乡,是1992年撤并建时新建的乡,人口1.2万多人,少数民族占64%。长期以来,由于地势偏僻,交通闭塞,资源贫瘠,生态恶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卫生发展滞后,迄今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00元,人均占有粮食290公斤,全乡只有一条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简易公路。全乡现有各类残疾人248人,极贫户534户2200多人,尚有38户人家住着岩洞、窝棚。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水源奇缺、石漠化的地理使一些地方甚至不具备人基本的生存条件。当地政府的扶贫攻坚尽管不懈地努力,但贫穷的阴影总像盖在棕坪人头顶上的乌云。
为拨开这片乌云,红花岗区发动全区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共筹集人畜饮水、公路建设资金100万元、135名失学儿童助学金5.4万元、大米3万公斤以及衣物5809套捐赠给棕坪乡。红花岗区还计划用五年时间从人才培训、科技扶持、结对帮扶、经济合作等方面加以帮扶。据了解,今年,红花岗区将选派10名后备干部到棕坪乡挂职锻炼,棕坪乡选派10名干部到红花岗区相关镇街锻炼1年,红花岗区为其负责费用。同时,为棕坪乡培训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及良种推广、农副产品品种改良、产业结构调整及种植养殖业等科技示范户30户。此外,红花岗区长征镇与棕坪乡结成友好乡镇,长征镇、南关镇和老城街道办事处、中华路街道办事处对口帮扶棕坪乡,有关村居与棕坪乡所辖村结对帮扶。
按照帮扶议定书的承诺,捐赠的资金、物资全部用于帮扶棕坪乡。100万元资金用在改造从槐溪到棕坪的11公里道路和石桥1000多户人家的人畜饮水。按每人每学年400元,5.4万元用于资助135名失学儿童复学。30吨大米、5809套衣服用于534户特困户目前的生活困难。
区长张明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红花岗区将加强与道真尤其是棕坪乡的经济合作,双方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推动两地间的相互合作,实施开发式扶贫,共同发展。
棕坪乡党委书记吴忠志动情地告诉记者,红花岗区的“输血”给贫困的棕坪人民带来了福音,增强了他们团结奋斗、奋力拼搏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将紧紧抓住这次帮扶机会,自力更生多“造血”,在今年12月底前务必改造好公路,使之成为通往山外世界的致富路。
是的,五指合成拳头,合力扶贫攻坚的信念将在这里生根开花。秋日里的仡佬山乡,处处感受到山外的“红花岗”三个字带来的爽朗温暖之风。
三
9月22日清晨,扶贫车队继续向着近百里路的棕坪高寒山区进发。山高路窄,坡陡谷深,装载大米和衣物的军用卡车甲虫般爬行于山间的盘山公路。透过车窗,令人感觉不出秋天丰收的喜悦场景,实乃“高处不胜寒”呀。11点钟,车队终于到达了棕坪乡政府所在地的观娅口。山风吹拂,天空亮晴开来。两天的千辛万苦,棕坪之行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呵。
棕坪小街上,早已热闹起来,听说红花岗的扶贫车队要来,村民们从四面八方爬山过坎来欢迎救济他们的亲人。村民张老汉激动地说,棕坪这山旮旯从来没来过这么多客人。一个叫徐华的年轻人说,红花岗区的扶贫帮助使他非常感动,要改变生活面貌除了依靠关心支持外,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棕坪学校初二(3)班的王欢同学,是135名受助学生之一,父亲离开人世,母亲远走他乡,她的学费全靠贷款,每周5元的住校生活费靠70多岁的爷爷奶奶喂猪卖鸡分分厘厘艰难地攒积,生活的窘迫使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面临辍学,渴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在她的眼泪花中打转,她说,她非常想读书。棕坪学校的一位老教师动情地说,红花岗区人民的捐助给山里的孩子带来了阳光雨露,功在千秋的义举唤醒了山里人重视教育的春天。
这天恰恰是赶场天,在雷甘霖书记的陪同下,李再勇书记来到仡佬族人民中间问寒嘘暖,访贫问苦。在小街上,卖灰豆腐的摊点引起了他的注意,随即建议随行的工作人员日后联系帮助拿到红花岗区去卖。在乡场下街卸衣物的场口,李再勇与一群村民促膝谈心,讲道理,作启发。谆谆教诲之语入耳入脑,令在场的人感叹不已。当李再勇把一件件捐赠的衣物分发给围拢的群众时,拥挤的人群连声感谢。随后,李再勇书记提着一包衣物来到宋家院村朱腊妮家,只见屋里漆黑一团,低矮破旧的屋顶上露出点点光亮。李再勇详细询问了她家的生活、孩子上学情况。当听说家中很困难时,李再勇书记掏出了200元递给了朱腊妮,临别一再叮嘱她要勤劳致富,抚养孩子好好读书。真情处处暖人心,区长张明辉来到孤老严代有家,问这问那,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南关、长征、老城、中华路的有关负责人纷纷深入村民家中广泛谈心交流。老城街道办事处的张文礼书记看了棕坪人的贫穷落后现状感慨系之,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义不容辞。
下午一点,心连心的座谈在棕坪乡政府门前的露天坝举行。两地的干部围坐成一个圆圈,从今天的贫困现状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帮扶的计划到措施的落实,双方作了深入的交流和安排,心心一致为着棕坪的发展畅所欲言勾画蓝图。自发而来的群众围了一层又一层,一双双眼睛交织着期盼与兴奋。座谈中,李再勇深入浅出的道理,诙谐朴实的话语,在人群中久久回荡,逗得围观的人乐不可支。他还向全场的人点将认亲。末了,他一再鼓励大家要统一思想修好路,建好集镇带动周围,挖掘山里的土特产卖到山外去。人群中有人窃窃私语:红花岗这些城市人关心帮扶他们真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老农说,红花岗区的人不嫌棕坪人穷,他会永远记住“红花岗”这个名字的。
座谈会结束,区长张明辉提高嗓门鼓励:
“大家修路有没有信心?”
“有!”全场欢声雷动。
猎猎山风起伏,扶贫车队告别了棕坪山乡。回首高高的观桠口,村民们站在风中伫望目送。秋呀,好个绚丽的秋天呀。
(原载2001年9月26日《遵义日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