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忠庄镇勤乐村的葡萄很有名,勤乐村的“四在农家”更是名声在外。
初春寒意未消,地里的葡萄已开始吐露新芽。
车子一进入村庄,只见沿途的农家房子雪白而亮丽,一家又一家的院落在花与树间显得和谐美观。
我们首先来到村里的葡萄大户梅秀全家,敲一敲院墙外的第一道门,不见有人回应。正犹疑间,对面缓缓的山坡上传来主人的声音。不一会儿,梅秀全的爱人刘远珍回来了,穿着长统水胶鞋,沾着新泥。
这些天来,他们俩口早早出门,到地里侍弄葡萄。她家堂屋里冰箱、彩电、洗衣机搁得顺顺当当,四周环境收拾得干净利落,白瓷砖、油漆门、铁栏杆、蓝玻窗,把过去不耐看的家园打扮得漂漂亮亮。
“房子改了,厨房改了,厕所改了,生活比以前舒服得多了。”刘远珍满脸笑着。
“搞‘四在农家’花了多少钱?”记者问。
“花了三四万块钱吧。”
“钱从哪里来?”
“种葡萄。”
靠种葡萄而过上好日子的勤乐村人,全村有500多户人家以此为家庭主导收入,年产葡萄180000斤。这个村多年前就搞产业结构调整,勤劳的村民们发展起草莓、蔬菜产业来,收入稳步增加,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400元,成了红花岗区农业村中远近有名的富裕村。
梅家种葡萄有了8年的历史,常年面积都在3—4亩,去年收入8000元,前年收入1.8万元。去年,区里镇里村里号召搞“四在农家”,大家积极性很高,一家一家热热闹闹搞起来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勤乐村的“四在农家”就互相影响带动了起来,建起了1400平方米的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娱乐场所、儿童乐园、健身活动场。村里硬化连户路62公里,改厕846间,改灶910户,建沼气池1025户,改居住环境1203户,镇村投入33万元,村民自筹435万元。
据村里的干部介绍,活动创建中,积极引进台海台塑集团40万元,改建勤乐村建设小学,引进香港悟宿基金会10万元改建勤乐小学,镇村还投资为勤乐小学修建沼气池,解决村小师生中午就餐困难,59名贫困学生得到帮助,村入学率达100%。
葡萄、蔬菜和草莓,是勤乐村人的出路,创建活动中村里在上级指导下,结合农民文化夜校开展培训,组织农村实用技术班14期,培训5520人次。去年,这个村“四在农家”活动新增科技示范户52户,带动发展种养示范户158户。
村民们说,“四在农家”改变了村里的脏乱差,花点钱真值得。采访中,恰巧碰到贵阳市科技局的干部到村上来参观学习。的确,这里的一切正发生变化,正引起四面八方人的关注。
采访中,我们走进三换新房的张跃伦、张跃维、张跃忠三兄弟家,看见那里里外外装修漂亮的门、窗、地板,让人感到那档次不亚于城里人家。
张家三兄弟坐在一个院子,每家住房都在两三百平方米,屋里的生活设施全部改换一新。张跃维谈起了他家三换房的经历:20世纪60年代修的是木房子,80年代修的是瓦房,现在换成了现代式的小洋房。据了解,张氏三兄弟搞“四在农家”扩房改屋共花了20多万元,这些钱主要是种葡萄、蔬菜、草莓“三大件”致富赚的钱。在这三兄弟家的院子,记者看到“四在农家”带给他们的新变化,不仅是人居环境,更有农民内在的精神愉悦从他们的神态上溢出。
放眼四望,葡萄村的地里一片葱绿,村里的房子九成都是新洋楼。镇党委书记王琪说,时下正在改建进村的公路,过不了多久,葡萄村的变化还会大不一样呢。
(原载2006年4月14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