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兰黄村长,请你听到通知后马上到村委会,有事情商量。”
站在金龙村高高的山腰,乡干部袁本琼口对喇叭使劲地喊。
喇叭的声音回响山间,袅袅绕着山梁,循风传入那边的山弯山岔。喊完话后,袁本琼背起了手提喇叭,俨然战场上的吹号手。这里的草木,她是太熟悉了,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从金龙到乡政府,从乡政府到金龙,几十里山路,一年四季都在跋涉。查民情,访民苦,宣传政策,开群众会,手提喇叭成了她下乡的必备“武器”。
金龙村是习水县民化乡的一个极贫村,山高路远,沙石风化,生态恶化严重。全村106户人家400多人住在荒凉的1100米海拔的山间,山脚下零星的几丘田像蝗蚓窄长窄长。村民的生活全靠用包谷兑换大米,人均收入不过300块钱。由于这里山多路长且陡,不少地方看似近在咫尺,路却遥远。乡干部下乡时,发展生产或找村民了解情况,为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就用喇叭喊话,村干部和村民听到后,在山间山岔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这次上金龙来,袁本琼和副乡长袁刚是为查看今春村上栽下的山顶柏、杉、草水保林,山腰板栗和山脚竹子的长势,了解推行的花生种植收成情况。袁本琼的手提喇叭的提手已磨得锃亮,工作20多年来,喇叭的声音由清亮变得嘶哑。像这样的“喇叭”,民化乡有10多个。
雨后的秋阳高照,金龙村呈扇型的大山坡,白色或淡粉红的荞花开遍山野。冒绿的板栗树和水保林在沙地里生机盎然。春上落土的800亩板栗和1000余亩杉柏及1000余亩花生,是民化乡实施“5321”富民工程的一个示范点。当初发动群众,喇叭可起了大作用,通知、开会、宣传、组织,成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那满载希望的绿色,可是乡干部们用喇叭喊出来的哟。村民们说,一听到喇叭的声音,就知道手提喇叭的乡干部下乡来了,格外感到亲切。
(原载2001年11月12日《遵义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