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太阳朗朗地照着罗家坡。
一条又一条水泥路连接一个农家小院又一个农家小院。
放眼四望满山苍绿欲滴。
路两边,青中泛黄的柑桔累累坐枝,橙色的梨沉甸甸地低垂着,风掀叶处展现出丰收的喜悦。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姑娘蜻蜓般闪进了果林深处。
清风徐来,声声蝉鸣不绝于耳。
这个20来户人家近100人口的高山村寨,是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的一个村民组。
“有女不嫁罗家坡,爬上坡来打哆嗦,遍处尽是干沙地,井水不够一口喝,吃的杂粮野菜,住的柴棚草窝,家家穷得叮当响,挑柴担草卖的多,这样的日子真难熬,人人都想离开罗家坡。”一首顺口溜叫罗家坡人好多年抬不起头。
坐在周修平家的阶檐,听他津津有味地侃着历史在这里的变迁过程:老百姓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但好日子等不来。靠自己,大家拿主意想办法。罗家坡调整产业,制定了“四大块”模式:山顶松柏杉(封山育林),坝上稻芋瓜(稻田多熟制),山腰经果林(发展地方特色品种),河院猪鸡鸭(庭园经济不放松)。
模式出来后,周修平他们走江浙找良种,下重庆学技术,边育苗,边定植。
七、八年过去了,今天,罗家坡人每年育出优质嫁接苗20多万株,销往外地周边五个地州十多个县市,收入20余万元。定植的果树,由于科学管理,罗家坡全组可产果品18万公斤,产值18多万元。仅育苗和果品收入人均可达3500元之多。
富起来的罗家坡人近几年投资15万元投工5000余个,实现五通(通电通公路通自来水通闭路电视通电话)一封(封山育林1000亩)一化(寨内路面及家家宅院硬化)一改(改厕)。这个罗家坡,仅是满溪村的一个缩影。
走进村民罗青家,屋里的各种摆设与城里普通人家设有啥子区别。老实说,在广大的农村,村干部是“三个代表”最忠实的实践者。罗家坡能奔富,与村里的农民柑桔研究分不开,与村干部带头学科学用科学把自家责任地和果园变成村民的试验地及示范地分不开。
罗家坡蔚然新风兴起,95%的果农每年都订阅了五六种科技报刊杂志。近100人的罗家坡山寨里,有1人获得“高级农民技师”职称,2人拥有中专文凭,14名中青年农民获得“绿色工程”证书,98%的农民掌握2—5门种养技术。如今的满溪处处果满枝头:700多亩柑桔500亩梨其他果品250亩,一年下来产量超过250万公斤收入250多万元,单是果品收入全村年人均可达1250多元。变了,一切都变了。
村里的文化人把顺口溜一改唱出了村民的豪情:山清水秀河长流,红果绿树满枝头,公路修到寨门口,茅草棚变成大瓦楼,闭路电视安装起,自来水院内哗哗流,程控电话进农家,时代信息在手头,产业结构调整好,科技致富占鳌头,“三个代表”来指引,党的政策记心头,农村发展在腾飞,今后的日子有奔头。满园春色关不住,瓜果飘香罗家坡。
嘿,还有,屋檐下那一串串金黄灿灿的苞谷哟。
(原载2001年8月24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