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崛起的汇川系列报道(五)
16年来的改革开放,催生了北部新城。
16年来的招商引资,成为开发区快速崛起的生命线。
无论是房产开发,还是经商办企业,无论是当年管委会领导三下广州“引凤筑巢”引来老乡经济开发南京路深圳路,还是“三顾茅庐”引来海尔落户,16年来的借外力“输血”,引来客商落户开发区“城北逐梦”。今天一大批城市建设与产业项目的全面勃兴,无不激荡招商引资这一江春水。
“作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以来,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优惠政策,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健全招商载体,丰富招商手段,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招商、选商、安商、富商相结合,诚信招商,互惠互利。”原汇川区招商局局长冉非说。
海尔落户开发区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11年前,青岛、大连、深圳、宁波四个城市对口帮扶贵州,开发区党工委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与青岛海尔进行沟通,渴求帮扶以求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时任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的朱瑞生兴致勃勃第一次去青岛,约谈双方合作意向,吃了闭门羹。二次赴青岛,硬是凭着老区人特有的纯朴和真诚,坦诚相见,诚信相邀,诚恳交流,双方终于达成了初步意向。1997年3月,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前往遵义。途中,消息传开,不少城市争着向海尔递上“橄榄枝”,而海尔最终还是选择了遵义。在贵州海尔投产后准备扩建第二期工程时,朱瑞生第三次赴青岛,拿出了遵义开发区为配合二期工程建设的计划,坦诚地说服海尔决策集团,再一次获得成功。
据冉非介绍,为了配合海尔二期工程扩建,开发区管委会和遵义市政府及〇61基地为解决贵州海尔的搬迁扩产问题,给海尔提供合格厂房,所需要资金1000万元由061基地自筹向银行贷款,遵义市金茂担保公司负责对贷款担保,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贴息两年。在此期间,开发区出资将围墙外的散户搬迁,同时拓宽海尔公司正门前的道路。
这些引凤筑巢的种种举措,不但完善了海尔的投资环境,也更坚定了海尔扎根遵义的决心。
从机构设置到政策优惠,开发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兴区的一大要务不肯放松。1992年至1996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原县级遵义市委、市政府的派驻机构,但享受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在招商引资政策上,实行省开发区和遵义市享有的政策。1997年5月,开发区经济合作处制定了相关意见,作为开发区招商优惠的试行政策。1998年后,根据国家给予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开发区先后制定了《招商引资主要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
2005年,为适应招商引资的变化,开发区修订《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出台鼓励高新科技优惠政策、奖励中介人政策、投资落户政策等,扩大了外来投资企业的优惠。其中规定:“新办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年。投资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基础产业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享受‘免二减三’政策。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职工总数30%以上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和企业所得税。”
在招商的同时,开发区认真做好安商工作,对前来投资企业实行保护政策,成立并及时调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改善投资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任组长,对到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总额500万元以上或年纳税金额5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实行挂牌保护。
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帮企业排忧解难,汇川区成立了外来投资者投诉中心,制定招商引资“代办制”实施办法、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追究办法、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在机关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等九项机关效能建设制度,还在全区各级机关实行“六条禁令”,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早在16年前的1992年12月25日,原遵义市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抓住有利时机,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地推进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之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真正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全市上上下下,各级各部门都要关心、支持、配合、服务开发区的建设,充分利用省赋予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真正做到一片开发,八面生风,一区开放,全市受益。要更大胆地开放,更大胆地引进。要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形式和规模,不仅要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允许外资投向旅游、金融、商业、房地产等领域,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放开手脚,好事快办,特事特办。”
开发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以来的指导实施,招商引资理念与时俱进:1993年开发区管委会提出“负债建设、效益偿还、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发展思路;1994年制定061三线调迁、新车型开发、技术改造,长征电器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天仪厂汽车继电器,凤凰山制药厂建设,保健食品厂开发,一批军民结合的乡镇企业项目“六个重点”建设项目;1998年9月举行“遵义投资贸易洽谈会”;1999年开发区承办“开发区联谊会”;2002年8月“中国遵义国际青少年杂技节、国际名酒节、国际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即“三节一会”);2005年9月“中国民营企业家遵义行暨投资洽谈会”;2006年举办“商圈高峰轮论坛”;2007年推出包括汽车、机电、轻工食品、化工、医药保健、基础实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建材、职业教育等十大门类300余个项目……汇川区借助这些活动平台,发挥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优势,区域招商能力明显增强,在2007年全省投资软环境考核中排名第三。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吸引了众多的知名企业以及外来客商来汇川区投资开发。除了大量招商引资投资开发城市市政建设外,一大批诸如茅台啤酒、海尔冰箱、瑞康制药、联盛药业、海力水泵、瑞沁制衣、金紫阳食品、北京华联、攀高陶瓷等招商引资企业,正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依托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汇川区通过召开产业战略研讨会、与专业产业项目策划公司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招商项目的战略谋划和可持续开发。创新地将招商局、政务服务中心和效能办合署办公,始终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逐步实现了会议招商、委托招商、定点招商、网络招商和以商招商的综合招商模式,满足客商的投资要求,实行招商项目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循环管理模式,确保项目引进、谈判、签约、建设投产的顺利进行。率先在全省建立了效能建设—政务服务—招商引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建立了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后经常化服务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特别是非公经济的招商引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很多时候送服务上门,到企业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困难。”汇川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李刚说。
据统计,1992年至2007年,全区通过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共引进项目892个,协议引资237.4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3亿元。2008年协议引资50.4亿元,累计到位27亿元。16年间,开发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30亿元。
这些真金白银,成为汇川区(开发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加速器”,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和区域环境建设的“催化剂”,招商引资成为开发区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功标志。
(原载2008年12月10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