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崛起的汇川系列报道(三)
“运载火箭有‘遵义造’‘嫦娥’‘遵义’‘神舟’‘遵……奔月有造,飞船有义造’……”说起城市经济核心之工业经济,汇川人感到很自豪。
风华机电、红光机械制品、乌江机电、红光车桥、新力铸锻、群建塑胶、群建机械……走进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标着各种字体和色彩的公司名称,沿一座座工厂迎面映入眼帘。绿化清新的园区公路将数十家企业有序地分隔开来。在这座庞大的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遵义航天军转民基地”工业园里,形成了航天工业、装备制造、机电制造等工业聚集区,拥有贵州航天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江南航天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海尔、天义电器、长征电器等数十家骨干企业。
往事悠悠。20世纪1965年底“三线”建设时期,国家计委、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原遵义市建设电器生产基地,将上海人民电厂、上海华通开关厂等单位共550人及90台设备运抵遵义市北部。从那一天起,机电、机械、化工、建材工业和高低压电器制品、军品生产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80年代江南航天工业集团结合“三线调整”和“军转民”生产体制改革,将部分军工生产能力转为轻型汽车并迁入开发区,而初步形成的高技术汽车、高低压电器制造为支柱产业的新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研制、开发能力优势,就注定让开发区成为遵义市的主要工业区,就为今天的汇川区工业埋下了复苏的种子,谱写了唱响今朝“工业强区”的基调。
设立开发区16年来的今天,在当年“抓大放小”改革浪潮的洗礼下再已见不到当年高桥、上海路、洗马路遍地“冒烟”的今天,在诸如火柴厂、金山机械厂、玻璃厂、蓄电池厂、面粉厂、化工厂被“淘汰出局”的今天,汇川区工业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规划、实施和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以军工、机电行业、冰箱、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为主的贵州航天高科技工业园,以发展食品加工业等为主要的外高桥工业示范区,以发展制药和冰箱配套生产等行业为主的董公寺工业示范区,成为汇川区新型工业崛起的重要标志。
走进距市中心两公里的外高桥工业示范区,同样感受到汇川区工业无限美好的前景。这个总规划建设用地90公顷的示范区,进驻企业以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无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现投入生产运营的企业代表有遵义天阳食品有限公司、遵义老村长食品有限公司、遵义康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遵义长征汽车零部件公司、遵义明润钛业有限公司、遵义桦坤变压器有限公司等12家,涉及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制造业、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多个行业。
同步而起的董公寺工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00公顷,目前入驻的企业主要包括与海尔冰箱配套的加力公司、瑞征公司、遵义望江氧气厂、真强公司等10多家企业,以及贵州联盛药业有限公司、贵州三仁堂制药有限公司、遵义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等制药业。
如果说,园区建设是汇川区工业的主体,那么汇川区工业的其他板块也让人刮目相看。化学工业诸如梅岭化工厂、遵义双源化工、遵义欣盛塑胶、遵义市盛邦达橡胶制品、遵义市海礁硫酸公司等,酿酒企业如贵州振业董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珍酒厂、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具备相当规模,副食品生产企业如遵义市贵天食品公司、遵义市佳加乳制品厂,轻纺工业企业则以烟叶、化妆品、饲料、编织、纺织、制衣等生产企业为主,规模较大的有贵州遵义烟叶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嘉好饲料有限公司、贵州梦丽雅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其中遵义卷烟厂年产香烟40万大箱,销售收入18亿元,税利8.5亿元,是全国烟草系统36家重点企业之一,贵州省三大利税大户之一,贵州省骨干企业。
而最让人关注的,是经过16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汇川区的机电制造业已成气候,成为该区工业经济的核心板块。迄今已发展到近70家,涉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〇六一基地的20多家企业则是汇川区机电制造业的领头羊。这是一家现代化的军品民品结合型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要承担航天产品的研制、成批生产任务,为我国多个卫星、运载火箭等配套研制生产数项产品。承担运载火箭、“神舟”飞船和“嫦娥”奔月工程各系统重要配套研究任务。这些年来,在做好航天产品科研生产的同时,又开发生产了铝工业技术装备、CO2超临界箤取装置、汽车零部件、微特电机、液力机械变速器、油井测量仪器、精密齿轮、脉动缓冲器、锂离子电池等多种民用产品。有48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回旋加速器、中国科大同步辐射加速器等有关部件的研制,获国务院嘉奖。7项产品获国优称号。先后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〇六一基地,并作了重要指示和讲话,勉励基地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被称作中国“东西部合作典范”的贵州海尔,无疑是汇川区机电制造业的又一个亮点。
1997年12月28日,正值开发区扩区之际,千呼万唤的开发区人几尽艰辛将海尔从千里之外的山东引来。贵州海尔电冰箱的产量快速从1998年初期年产8万台发展到今天年产200万台,至2007年12月,贵州海尔冰箱的累计产销量达550多万台,累计产值80多亿元,为当地纳税2亿多元,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跨越式发展。期间的2000年7月,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海尔实现了滚动发展,新建的年产50万台冰箱生产线二期工程建成投产,产品批量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10大经济区域,160个国家、地区。这不仅盘活了“休克”之中的具有上千万元国有资产的冰箱生产线,贵州海尔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区域竞争走向全国竞争,从一个中型企业跨步进入大型企业行列,拿到了信息化时代参与市场竞争最具含金量的入场券,为青岛海尔集团在西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又一次掀起了强烈的冲击波。
这是一个奇迹。当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由衷地说:“贵州海尔的成功,除了来自海尔自身的因素外。一是得益于贵州有一个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海尔与当地的优势资源成功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双赢格局。”
“汇川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服务业、制造业带动,机电制造业基础较好,对于今天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汇川区工商局局长展棣说,以贵州海尔为龙头的电气产品制造业,与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长征电气控制设备厂、遵义长征电器开关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一道,正形成一批势头强劲的产业集群。
让人称道的是,贵州海尔不仅创造了“东西部合作的典范”,更成功带动了省内外一批企业在开发区建厂,吸引了山东、浙江、广州等的公司落户遵义,兴起了海尔配套工业示范区。其中仅江南航天集团内的风华机器厂、群建厂、天宁无线电厂等5家配套企业年创产值达2.5亿元。
据汇川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李刚介绍,为了给贵州海尔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区委、区政府在2005年就着手海尔配套工业园的建设。工程分两期进行,2005年6月—2007年2月,一期厂房建设,包括公用辅助设施、小区绿化、道路的建设;2007年底,整个海尔配套工业示范区全部竣工。该项目总投资5700余万元,目前已有贵州天南实业有限公司、遵义剑龙塑料泡沫制品有限公司、遵义欣盛塑胶有限公司、遵义杭华塑胶有限公司、遵义海景塑料泡沫有限公司、遵义遵云制冷配件有限公司、贵州白云动力制冷配件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电冰箱配件体系。据统计:预计海尔配套工业示范区入驻企业可新增产值45180万元,为国家增创税收4.8亿多元,增加利润近7000万元,促进北部工业城区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汇川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依托于当年的‘三线’工业、061基地和海尔电器,汇川区工业经济有着良好的比较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科技创新,扶持名牌产品,培育和壮大机电工业、食品工业、药业、制造业新型‘无烟工业’,特别是做强和做大汇川区机电工业的比重和质量,将是汇川区的主攻方向。”区长王晓东说。
加强工业的城市经济主导地位,优先发展机电制造业,越来越明显地成为汇川工业强区的主攻方向。近几年来,汇川区先后做出了《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依托江南航天集团、长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海尔、天义电器等大型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机电一体化装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冰箱及其零部件、大功率液力变速器、铝工业装备、核电装备、大型超临界流体装备、化学物理电源、电梯及高低压电器元件、成套电器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家用电器及配套加工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化机电产业基地。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电制造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到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汇川区工业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由原来的航天工业、卷烟、装备制造、食品生产发展而今以装备制造、机电加工、香烟、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特色食品、航天工业、制药业等更多门类的工业生产经营格局。
汇川区发改局局长向勇军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机电、烟草、食品加工、建材、制药五大支柱产业成为该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不含中央、省属)完成总产值57.5亿元、增长19.9%,完成增加值29.8亿元,同比增长19.6%。
“建设黔北经济综合区、打造黔北最大的机电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汇川区的优势,也是我们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重点和愿景。”汇川区委书记洪涛说。
(原载2008年12月8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