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崛起的汇川系列报道(二)
站在遵义中心城区珠海路与广州路交汇处的十字路口向天空仰视:左边凯旋城,右边珠海广场,左前方丰乐学府芳邻,右前方万豪国际,四个大体量楼盘二三十层高楼像四位巨人一样笔直升向天空……
沿着从这里延伸而去的广州路和珠海路继续打量,香樟印象、阳光E板、书香华庭、遵义大世界、恒兴家居博览中心、一号公馆、商行大楼、农行大楼、皇朝国际、新航中、图书馆、博物馆、市府广场……或楼盘,或酒店、或娱乐城、或会所、或学校,共筑起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商圈,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回首审视整个汇川这块北部新城崛起的历程,以及发生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热土上往事岁月中那些激奋人心的一幕幕,更让人回味——16年前诞生时的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道路总面积仅有4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3平方米,仅有一条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厂矿企业专用道路即上海路。原茅草铺一带,杂乱无章地分布着破、旧、烂的农家茅草屋,十分荒凉。
见证并参与当年开发区建设的现汇川区建设局局长宋杰感慨地说,当时的开发区管委会每年的行政办公经费含人员工资仅有60万元。要想发展,只有靠创新思路,走一条适合开发区实际的新路子。于是,开发区人不等、不靠、不要,借鉴深圳特区经验,将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把国有土地使用权推向市场,进行有偿使用改革,以此聚集城市建设资金,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建区之初,开发区面临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三不沿’劣势、没有强大的财政实力作后盾、没有一套西部地区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三大困难。”回想当年,一位老开发区人十分感叹。
面对规划的14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这片热土,开发区管委会的决策者们上任伊始,深深感到党和人民交给的这副担子沉重的分量,注定要走一条漫长的创业之路。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他们通过对原遵义市社会发展、城市化建设和开发区区域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讨论后得出一个结论:开发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建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就是遵义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有效载体,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就有可能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在全省率先发展起来,开发区大有希望。
管委会挂牌之后,指挥部、城建公司相继成立。
这“三套马车”,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中,飞快地奔跑,创造了许多惊人的业绩。
今天的香港路,就是开发区修建的第一条大道。
这条南北向的香港路,全长1600米,36米宽。当时,要建好这样一条大街,得挖掉四座山、拆迁旧房53万多平方米,搬迁680户住户,开挖土石方达23万立方米之巨。
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香港路的详规,大部分是指挥部完成的。那时节,指挥部的办公室,是北大路居委会让出来的房子。指挥部的各个部门都挤在里面:接待群众的、发放拆迁费的、施工安全的、工程设计的,常常挤得水泄不通。
但就是在这里,建设者们完成了这条大路的大部分详规。
一位知情者说,当时的香港路开发建设,工程量大,需要的资金也很大,开发区管委会通过组织有关领导及专家认真测算,少了4000万元不行。但是,当时的开发区管委会只能拿出200万元的“家当”,管委会所属的城建公司也只能从银行贷到600万元,两笔加起来也只有20%,还差80%。
怎么办?如果按“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这一观念,香港路的开发建设只有停下来。
第一开工的工程停下来,就意味着整个开发区的兴建也停下来了。
困境之中,开发区管委会跳出“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这个老框框的思维模式,打破过去传统计划经济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以道路建设突破口,以此拉动道路两侧土地的升值,通过对成片土地的开发或进行二级市场转让获取利润。
果不其然,香港路开发兴建竣工后,这条道路的房价一涨再涨,为城建公司掘进了上千万元的第一桶金。首战告捷的开发区人将这条经验总结为“负债经营、效益偿还、自我积累、滚动发展”。
接下来的南京路城市主干道建设,开发区成功走出了一条“扩大开放、引进资金、让利于外、加快发展”之路,可谓“以路带房,以房补路”的大手笔。说起往事,老开发区人无不感到自豪。
老遵义人都知道,过去茅草铺是过境路,宽不足10米,坑凹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边的住家大都是茅草房,遍地是石块、垃圾、杂物,总给人肮脏、破烂、贫穷、落后的印象。
1994年4月8日,开发区拉开了建设遵义北大门深圳路的序幕。
约一年左右时间,建设者们打通了遵义城区北向城市建设的“拦路虎”。据介绍,当年深圳路的道路建设和房产开发累计投资达8000多万元,这条路的建设投资既不靠财政拨款亦不靠银行贷款,全靠市场化运作滚动开发。如今,深圳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车水马龙、人潮鼎盛”的新城市干道。
1997年,遵义地区撤地设市,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瞻远瞩,委托贵州省城乡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遵义市北部新城分区规划》,该规划北抵董公寺片区遵绥公路,南至凤凰山,东含航汽厂、东联线,西以遵崇公路为界。规划范围总用地43.0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4.47平方公里,并确定北部城区是遵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遵义市委、市政府办公中心以及汇川区行政办公中心北移,分别编制完成了《珠海路片区修建性详规》、《汇川大道控制性详规》、《天仪厂片区修建性详规》等,高标准、高起点对该区域城市建设进行了界定,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城市道路的建设必将引发以路为中心的房地产开发上规模上档次。按照中心城区“拓展北部、延长西线”的城市道路建设思路,开发区从九节滩入城口交通疏解工程开始,相继对香港路、深圳路、大连路进行改造,同步建成长沙路、杭州路、广州路、珠海路、宁波路。
2002年,开发区又开始实施高桥入城口改造工程,打通了崇遵高速公路连接中心城区的交通“瓶颈”,同时改造高九路、洗马路、湛江路,北部城区纵横交错、功能齐全的道路网络构架日益彰显。
“新区开发建设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的一大途径,广珠文化商圈可以说是新区开发建设的又一个成功范例。”宋杰说,“当年,广珠文化商圈这一片隶属长征镇鱼芽村,后划归开发区高桥镇,是城区重要的蔬菜基地,没有统一规范和布局,农民住宅任意建,东一栋,西一栋,建筑物各自为阵,虽然有一条小溪河,但也没把这个区域显出什么特色来,缺少生气。”
没过两年,这里却成为开发的中心,广州路与珠海路纵横延伸,周边建筑楼群如雨后春笋。建筑群高低错落,外观各具特色,外立面色彩统一和谐,学府芳邻、阳光E版、御景湾、海珠广场、香樟印象、天安花园、大成帝景以及即将落成的万豪国际、凯旋时代广场等建筑群的出现,显现出浓郁的现代都市风貌。
“遵义因水而建,因水而兴。”近几年来,开发区沿湘江河兴建了以凤凰城、锦都豪苑、山水鸣苑、市政府一、二区、水榭华都等为代表的河居楼盘,营造出湘江河两岸独特的人居风味。蜿蜒如带的湘江河将这些河居楼盘串连起来,把汇川城区点缀得异常美丽。如今,这条风情线已成为遵义的一道风景和“城市名片”,代言了城市的进程和脚步。
2004年6月,汇川区正式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北部城区建设规划结构上进入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时期。汇川区将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组团式开发的城市建设发展新路子。相继启动新舟坝、高桥入城口,湛江路、天义厂、汇川大道等片区的开发建设,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建筑群和风尚街区。维也纳春天、海珠广场、富华国际、香水郡、港澳广场、港湾丽都、锦都豪苑、盛邦帝标、熙园等一批优秀楼盘建筑,不仅考虑到了小区外部的环境,包括建筑风格,外立面色彩,小区内部绿化率,还考虑物业设施的配套。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居民真正拥有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这些楼盘,算得上眼下遵义城区时尚的代表。”业内人士称道。
据资料显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北部汇川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竣工面积呈稳定上升趋势,2006年开发投资增长首次突破15%;房地产开发投资住宅同比上升,住宅投资占比63.35%,在商品房销售中,住宅消费占比92.72%,住宅价位总体在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相关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北部新城已兴起香港路电器家具市场、杭州路汽配市场、花鸟市场、茶叶市场、上海路水果市场、长沙路汽车销售交易市场等20多家特色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基本成为辐射黔北的市场体系。以香港路——澳门路为中心的商业经济发展圈,宁波路餐饮一条街,广珠文化商圈、长沙路汽贸商圈建设日趋成熟,处处呈现出繁荣、生机和活力。
随着汇川体育文化中心、市党政办公中心、遵义报业大楼、遵义供电大厦、乌江发电厂远控大楼、遵义医学院内外科大楼、遵义医院门诊大楼、遵义师范学院新校区及图书馆、博物馆、遵义市商行大楼、遵义市农行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坐落区内,“北部板块”正成为遵义政治、经济、文化、卫生、金融中心。
近几年,遵义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这充分说明遵义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也充分肯定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总结回顾16年来的城市建设经验,汇川区区委书记洪涛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在城市建设上打破过去传统计划经济由财政大包大揽的做法,将市政建设市场化,大胆运用新理念,并以市政道路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前进的“火车头”。二是对外开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三是坚持科学规划,依法开发建设,脚踏实地抓落实。四是统筹城市建设与村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开发建设。五是统筹城市建设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采取市政道路建设带动旧城棚户区改造以及帮助困难企业脱困相结合的办法,实行组团式开发,走市场运作之路,并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6年来,翻天覆地的开发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区前不足4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2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也由过去的14平方公里,增加到今天的695平方公里。市政道路路网基本建成,路幅宽12米以上道路累计里程达80公里。城市住房面积由建区前的90多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45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达27平方米以上。累计城市建设总投资达60亿元,城市人均拥有城市道路达10平方米,户均拥有城市绿地超过5平方米。城市电力、电信、供电、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教育、医疗、街道、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使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经济总量获得了大幅提高,由成立开发区当年的工业总产值不足20亿元,发展到全区总产值70亿元,城市区域内的城镇化率达到86%(原开发区14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汇川区主城区内较高的城市辐射功能,全区人均GDP达到2万多元。
一条条新街道亮丽宽畅,一栋栋欧式楼房小区日新月异,一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融共存、相得益彰的山水城市展现在黔北高原。
北部汇川,名城的新向标,遵义的新坐标。
(原载2008年12月7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