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崛起的汇川系列报道(一)
向北!向北!向北!
11月23日早晨,记者应邀到汇川区采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宣传报道。招一辆的士车从名城中华北路、北京路、澳门路交汇处的报业大厦出发,冬日的阳光格外令人陶醉。
驶上花园式的澳门路商业大道,两旁高楼林立。放眼两旁,多姿多彩的餐饮、电器、娱乐、文化、会所等广告牌让人目不暇及。国美电器、北京华联、怡信数码港、肯德基、新知书城等国内外知名大商家的招牌更是先声夺人。
转眼间,绕过与上海路交汇的一小段路右转,的士便风驰电掣般驶入又一条繁华鼎盛的黄金大道——香港路。这条南接名城遵义母城延安路、北抵茅草铺的南北向大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声鼎沸。
“遵义变化真大呀!”姓张的师傅情不自禁。他是土生土长的松子坎人。让他没想到的是,松子坎过去是一个小村子,现在已成为香港路上的一个城市小区。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无数的“松子坎”,无数的“香港路”,成就了他们现代都市生活的梦想。
奔驰!奔驰!向前!向前!
穿深圳路,过重庆路,直向汇川大道所在的汇川区行政办公中心……有谁曾想到,如今的澳门路过去是“棚户区”,繁华的香港路曾经是荒山岗,今天的深圳路,昔日是茅草铺。
更有谁想到,这近10公里一节一节相连的街道,不过10多分钟的车程,却承载了汇川人从设开发区到扩区再到成立汇川区16年来的梦想与现实——一座新城在名城遵义的北部崛起!
车轮滚滚,思绪纷飞。
谁能忘记,16年前的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视察中国南方时发表了“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的讲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全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形势喜人逼人。
正是在这一划时代的大背景下,开发区人追赶春天的脚步,站在黔北高原的最前沿,奏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部大曲。
早在1988年,当时的县级遵义市委、市政府就着手制定到20世纪末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时隔一年出笼的《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方案》,明确提出在遵义市“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经济开发试验区”,1992年向遵义行署申报,这年4月20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要办好贵阳新天开发区、抓紧建立安顺双阳、遵义茅草铺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5月26日,省人民政府正式将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全省三个开发区之一。
于是,在遵义市北部约1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西面以巷口为界,北面以九节滩为界,东面以市东外环路为界,南面以北京路、凤凰山、洗马路一线为界,构成较为完整的半圆形地理空间的开发区版图正式圈定。
一个让开发区人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1992年8月18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原空军招待所(现香港路)挂牌。
9月22日,遵义市委、市政府在香港路举行开工仪式,省、地、市一大批领导要员为开工典礼剪彩。
也是从那一天起,开发区成为黔北高原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高地。
也正是从那一天起,开发区人开始了拓荒的征程。
在“白纸”上写文章,一切都是新的。
开发区人沿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蓝图,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方式,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改革开放“三位一体”的办区宗旨,谋求超常规发展。
经过1992—1997年的发展,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区发开州省被贵年5续,连长增速快续持发展济经会社引资和商招,善领导小组评为省级开发区第一名。开发区累计引进审批各类项目575个,其中生产型项目137个、基础设施和物业开发项目201个,第三产业项目237个,合同投资总额26.8亿元。
据资料显示,到1996年底,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25.6亿元,比建区前的1991年增长了126.8%。
一个“五年”过去了,起步不凡的开发区人用智慧和血汗铺下了一条条黄金大道:
打通了香港路、南京路、深圳路、杭州路、贵阳路,改造并扩建了大连路。
建起了50万吨铁路集装箱货场、邮电分局及5000门程控电话、11万伏变电站、北郊水厂扩建、污水处理厂和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长途客运发车场以及松庄、文化、高原、天安金城等住宅小区、商住楼房、宾馆。
建成了13个贸易市场,其中:经营面积1万平方米、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3个,覆盖了黔北及邻近地区的十几个县、市。聚集了谭氏集团、民生集团、金鹏公司、王胎补酒和天安、元和、万东房地产开发公司一批实力较强的非公经济企业。“那时节,开发区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是繁忙的景象。”开发区人说。火热的开发区成为黔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亮丽“窗口”,乘着改革开放强劲的东风,开发区人一路高歌。
199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行署和县级遵义市,设立地级遵义市。
1998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开发区划归遵义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红花岗区高桥、董公寺和上海路、洗马路划归开发区管理,开发区面积扩大到96平方公里,人口15万。
开发区人以扩区为契机,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奏响加快发展的第二乐章。他们发扬“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艰苦创业、排难争先”的遵义精神,一路勇往直前。
又是一个精彩的“五年”。
到2003年底,开发区兴建了汇川体育文化中心,市、区行政办公大430楼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高桥变电站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建成了罗庄电器、电脑、家具市场,杭州路汽配市场,上海路水果市场,长沙路汽车交易市场等19个市场。招商引资项目133个,到位资金26.83亿元。规划的14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集科研、开发、生产、生活、金融、商贸、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为一体、功能较完善的发展目标,一跃而成为名城遵义北部的新城区。
伴随时代的强音,开发区继续乘风破浪。
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遵义市人民政府拟以开发区为主,调整遵义市中心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立市辖汇川区,按程序报请国务院审批。
2003年12月26日,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祖国首都北京传来:国务院批准设立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
历经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创业之路,站在经营10多年来的开发区肩膀上,新设立的汇川区长高长大了。其所辖行政区域包括时红花岗区的董公寺、高桥2个镇,上海路、洗马路2个街道办事处,时遵义县所辖的高坪、泗渡、板桥、团泽4镇,共6镇2办。辖区面积扩大到695平方公里。汇川区委(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汇川区人民政府(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汇川区既是贵州省第88个县级行政区,又是贵州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4年6月18日,汇川区在南京路开发区行政办公中心举行成立大会,标志着31万汇川区人开始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充满活力”新汇川的历史征程,拉开了改革开放的第三部宏大乐章。
一步一步走来,开发区的改革开放成为奏响黔北大地的最强音。
16年风风雨雨,从租用北大路居委会到租用金城酒店到南京路行政办公中心到租用罗庄市场再北迁到城郊董公寺的桃子坪,开发区办公中心历尽艰辛的“五次搬家”,在举国欢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这些日子,这本身就足以让人倍感怀念。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开发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汇川区的今天。”今天的汇川人自豪地说。
(原载2008年12月6日《遵义日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