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冈土地流转盘活茶产业看现代农业如何破题(三)
这些天来,贵州嘉和茶业有限公司的老总李昂特别地忙。
他投资400万元、占地15亩、年加工茶叶1100吨的标准生产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明年开春,凤冈最北面的新建乡将有第一家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投入生产。
这是凤冈县今年在建和拟建的11家茶叶加工企业中的一个代表。
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近几年来,凤冈偏远的乡村一栋又一栋花园式的茶叶加工企业相继落户。
继黔风公司融资1000多万元在田坝建起清洁化的生产线后,去年,在省城贵阳做茶颇具实力的春秋茶业公司迅即入驻田坝建基地建加工厂。尔后,锌硒乌龙茶、智佳有机茶业、凤冈锌硒有机茶业、中老(挝)茶园开发公司等加工厂和有机肥料加工厂的生产线也一一亮相出来。
凤冈寸心草集团公司董事长米刚,原是遵义市一家具有雄厚实力的五金电器企业老板,从2005年开始将主要投资方向转向茶产业,先后投资近1600万元发展优质茶园,在绥阳镇修建了200立方米的名优茶保鲜库,引进了中国最先进的茶叶清洁化流水生产线,建成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目前在贵州最具规模。
凤林公司董事长陈胜建告诉记者,自2005年入驻凤冈以来,他已先后投入680多万元建茶园基地,目前公司正着手建加工厂,预计还将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
土地流转激活了凤冈农业领域招商引资的“一江春水”,备受青睐的茶叶产业更显“盆满钵满”:贵阳、遵义、浙江、福建的客商来了,老挝、重庆、四川等地的客商也来了,三年引进茶叶企业21家,种茶大户50多家,引资超过1.5亿元,独资新建茶园2万多亩,新建和改造茶叶加工厂10余家。
到目前,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达到90余家,其中有机茶加工厂5家。
已建成茶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通过QS认证8家,有机茶认证4家,贴牌生产有机茶企业4家。三年间,加上本土的民间资本,凤冈茶叶产业吸纳的资金超过2亿元。全县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4.1万亩。去年3月,在中国西部茶海遵义首届春茶开采节上,凤冈成功签约2.7亿元。
社会资本的注入,如不断输入的血液,使贫血的土地不再贫血,浇灌着茶产业这棵大树茁壮成长。
这样的景象坚定了当地政府的信心和决心,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深化,今年8月,县里明确整合资金2000万元用于茶叶产业,投入资金力度比去年增长一倍。同时,政府积极争取支持,从信用合作社为种茶农户争取到每户500—30000元的贴息贷款。
一切围绕产业转。县交通局从省市发改委和交通部门争取资金,新建改建茶叶产业公路,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基本成型的“8”字形网络使城乡欢快畅通。县财政局扎实有效探索支农资金整合,省政府把凤冈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和现代农业发展试点县。
笑在心里的凤冈人打算,支持投入的力度还将加大。
“土地流转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和技术,拓宽了花钱也买不来的市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整合了茶叶产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产生的‘洼地效应’着实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凤冈县委书记王贵说。
外来客商的入驻,大大开拓了凤冈茶的市场空间。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多的是有了市场门路前来开发。正是这样的影响和带动,北京、南京、上海、成都、重庆、苏州的一些茶叶经销商也纷至沓来,与当地政府官员和茶农接触,抢滩这块风水宝地。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外的茶商前来凤冈签订锌硒绿茶订单。“绿宝石”、“春江花月夜”等茶叶产品相继进入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外交部等10多个中直机关和全国300多家星级酒店。
过去,凤冈的茶虽然品质上佳,但没有强有力的企业作载体进行运作,在市场上还没有叫响的品牌,称得上名牌的商标,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可如今,企业出手“吆喝”,客商出手“吆喝”,“吆喝”出市场,“吆喝”出效益,这里的茶叶声名远扬,产品供不应求。“过去,我们千呼万唤难寻市场,现在,市场就在家门口。”县里的同志感同深受。
今年4月,由凤冈县文广局、旅游局联合打造的凤冈县茶文化展420览中心开展暨夷州老茶馆开馆仪式在凤冈县城凤凰广场举行。老茶馆利用“茶文化传播中心”为“阵地”,开发、经营物美价廉的茶馆茶、茶馆饮食,使这里成为普通百姓及文学艺术界人士喝茶结友、创作交流的俱乐部。这一两年,精明的当地人瞄准商机在县城开起了10余家上档次的茶楼,数十家经销茶叶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跑单帮”的走南闯北,特别是春茶上市季节,四面八方的客商涌来,商家们赚得心花怒放。而那些实力较强的老板则在贵阳、遵义、重庆等城市开起了连锁店。
随着锌硒有机茶品牌在外打响,乡村兴起了养生茶生态游。据了解,田坝的乡村茶庄从去年的1家2栋房发展为现在的4家14栋房,茶庄住宿由去年的30人发展到一次可住近160多人的标准接待,并辐射延伸到进化、龙泉等乡镇。今年“茶海之心—茶庄心灵之旅”迎来了4批大规模自驾游客。凤冈龙江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江介绍:“去年,投入200万元,建起了集游、购、乐为一体的生态茶庄,今年上半年就接待省、市、县内外游客7000多人,收入达15万余元。”
这就是市场的魔力。
从2003年的3万亩茶园扩大到14余万亩,五年时间,凤冈茶叶面积翻了几番。土地流转加速了产业规模化的进程,带来了农民观念的变化,带来了自上而下标准化意识的觉醒。
今年春茶上市季节,一个农民把采摘的一叶一芯的茶青拿到凤冈春秋茶业公司去卖,没想到公司不收。原来,公司生产的“绿宝石”,要的是三叶一芯的茶青,而农民硬说一叶一芯的要好。这中间体现了对标准的不同认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没有标准种出的茶叶是不一样的。田坝村2004年经过国家认证有机茶园2847亩,去年新认证有机茶园5881.5亩。一位茶农告诉记者:“以前一斤茶青才卖10块钱,现在按要求种出来的春茶茶青一斤都卖40多元,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
凤冈春秋茶业公司董事长牟小秋说:“茶好,茶青的品质和加工都非常关键。要保证茶青的品质又取决于育苗的方式、规范化程度、移栽种植技术、肥培管理、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牟小秋还以“绿宝石”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按特级200元/公斤、精品520元/公斤的市场价格,1亩产干茶40—50公斤计算,每亩产值可提高到8000—26000元,全县8.5万亩年产值至少可以增加到68000万元。
安全食品成为市场的敲门砖,这几年,凤冈以“标准”为切入点,站在食品安全的高度,着眼于茶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制定了《凤冈县有机茶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规程》和《凤冈县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实施细则》,严格按有机茶生产方式进行管理,对茶农、地块负责人、茶青采摘人、加工技术人员、村组干部进行系统的有机茶生产、加工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在茶苗品种的选择上,凤冈结合市场需求,由过去单一的福鼎大白扩大到金观音、黄观音、龙井长叶、安吉白茶、梅占等品种。种植上走“猪—沼—茶”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去年,为解决茶叶生产技术薄弱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凤冈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为凤冈茶叶产业发展首席顾问,和一批茶学专家,还择优聘请37名茶叶生产乡土人才技术能手。目前,凤冈已组建1个县级茶叶协会,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入会企业达到31个,入社群众近3000户。“茶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凤冈统一打造锌硒绿茶品牌,做大做强做出名牌迈出了第一步,对增加茶农的收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凤冈县县长廖海泉说。
从资金到规模到市场到标准,以茶叶为主阵地的土地流转转醒了凤冈人的观念。随着外来企业客商的大举“入侵”,本土人惊呼“狼来了!”
去年10月,前来参观考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陈宗懋走进田坝就兴奋起来:“这里的加工厂规模和机械化程度已接近江浙等东部发达省、市,在此之前,我没有想到在贵州有这么多已上规模的加工厂,想象中只有几口炒茶锅。”
“四年前的田坝村,在茶叶采摘的季节里,每到天黑,全村的烟囱里就开始冒袅袅青烟,村子里是一片锅铲敲打铁锅发出的‘叮叮叮’的炒茶声,甚是热闹。”龙江公司的陈江回忆说。
正是迫于外来“大兵压境”,向以老大自居的本土几家企业纷纷“升级换代”,通过新建和改造,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水平。仙人岭有限公司推倒旧厂房更新设备,通过引资投入500多万元建起了堪与比美的清洁化加工厂。
观念的提升为思想的解放打一剂“强心针”。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和寻求更广泛的市场,一方面凤冈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上北京宣讲,到杭州问计,与客商谈心;另一方面,调整和完善相应的优惠政策,及时为客商排忧解难。县委政府先后组织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培训内容包括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选址、种植、管护、采摘、加工、保管及销售等。培养了一批种茶、采茶、制茶和品茶能手,农村劳动力得到就近就地转移。扩大了内需,促进了运输、建材、旅游、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像一颗颗珍珠,资金、技术、市场、标准、观念诸要素在土地流转的牵引下,聚合成“洼地效应”,凤冈的茶产业闪闪发光。
(原载2008年月11月4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