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冈土地流转盘活茶产业看现代农业如何破题(二)
和许多地方一样,凤冈县的土地流转最初发端于民间。
一个叫孙德礼的农民在仙人岭编织茶叶变金子的故事,算得上开凤冈土地流转的先河。
27年前,他承包3500多亩荒山,经营山林,发展有机茶,到近年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生产加工的茶叶去今两年抱回了两枚国家级金奖。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为不让土地撂荒,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给邻居、亲戚等耕种,便出现了农户与农户之间流转土地。到了90年代中后期,各地都有土地流转现象发生,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日渐频繁。
不过,这时期的土地流转大多是承包者与农民口头约定租地的现象,责、权、利不明朗,留下了纠纷隐患。
农民外出打工潮流,牵出的土地流转现象更不容乐观。青壮年农民外出淘金,在家“留守”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使得田土纷纷流转,或转包给亲戚,或请人代管,有的干脆搁置荒芜。
八年前,浙江老板在花坪东山租了几百亩土地发展蚕桑,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当地农民有了租金,还被老板聘在原来的自家土地上打工,可一些农民在生产环节中刁难承包人,甚至在关键季节联合误工。土地流转促进了技术人才、种植能手走向农村,激活了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但随着生产效益的产生,土地开发的长效性遭遇危机。
而另一方面,土地的单产增长空间不大,而劳动力的人均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小,依靠提高土地单产创造劳动财富的增收越来越难,发展现代农业仿佛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凤冈县从林地入手,引进市场机制,引导土地流转和集中,着力培育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今年8月又制定《凤冈县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进一步巩固过去的林地大户承包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促进农村土地向大户、能人和企业流转。
凤冈土地流转走向高峰是最近两年的事。
眼下,全县所流转的土地,方式多为出租、转包、合作开发、委托代管等,其中出租和转包占到流转总面积的89.7%,也有极少数外出定居的农户一次性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范围涵盖茶叶、蔬菜、水果、畜牧、水稻、玉米等。土地流转金主要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短期流转发展烤烟产业租金较高,田平均每年每亩200元至300元,土平均为每亩200元。长期流转发展茶叶产业的流转租金一般是土每年每亩70元、田80—100元、荒山30—70元。另有一部分土地是“委托代管”无偿流转,条件是保证承包权不变和不撂荒。自发流转的期限一般比较短,为1—5年,方式灵活,以口头承诺为主。组织流转主要集中于茶叶或烤烟产业用地,一般都签订书面协议。茶叶用地流转年限在20—30年左右,烤烟用地一般为1—3年。
凤冈新一轮的土地流转呈较快发展趋势,引导、组织、有序的流转日益明显,现行流转的7.9万亩耕地中,通过引导组织流转的达3.4万亩,占43%。
与以往不同的是,流转的土地多用于发展茶叶产业,仅去今两年,全县流转50亩以上土地种茶的企业和大户就有127户,总面积达2万亩。
值得关注的是,凤冈县推行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在租赁、转包、托管、入股、合作等多种模式的基础上,还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
“流转建园,分包管理。”贵州嘉和茶业有限公司2006年在新建乡投资建茶园2780亩,建园之初,根据季节请当地农民突击管护,因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公司只得高价请农民集中突击除草、施肥,但由于公司跟踪管理不到位,部分群众责任意识淡薄,花费了大量资金却未取得预期管护效果,导致茶园杂草丛生,茶苗长势较差。为扭转茶园管理的被动局面,公司将2780亩茶园分片分包给自愿参与茶园管护、又有能力管护的农民,茶园按地理条件分成7个片区,每个片区明确1名管理员负责除草、施肥等茶园管护工作。公司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各片区的茶园管护权优先满足片区内群众,通过管护茶园就地就近打工,实现公司获得劳动力、农户增加收入的双赢目的。茶园管护实行农户—片区管理员—公司分级负责、层层监督制度。
“流转建园,合作经营。”凤冈寸心草有机茶业有限公司采取分片管理的方式,将租赁土地投资建起来的茶园基地分片承包给农民。公司将自己所属1000亩茶园,除200亩作为公司自己的示范试验基地外,其余800亩茶园,按照4个基地划分为30—50亩不等的片区,再根据片区的交通条件、茶叶长势等情况分成不同的标准,承包给当地有一定茶园管理经验和经济实力的群众。签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为15年,15年后由公司对茶园进行翻新改造。公司将茶园承包给农民后,按照有机茶园建设标准,根据茶园面积的多少和分布情况,聘请专职技术人员定期、分片对茶园管护进行全程的技术跟踪指导和监督,搞好相关服务,确保茶园管理质量。承包经营期间,农户按期、按标准付给公司租金,农户享有茶园经营管理权和收益权,按照有机茶园标准对茶园进行及时除草、施肥、修枝等日常管护,茶园投产后,公司将以质论价对其茶青进行收购。
嘉和茶业、寸心草集团的这些做法,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建园投入不足,规模始终难以扩大的难题,增强了农民的管护积极性,节约了公司管护投入。同时,有茶叶企业的技术保障和示范带动,有市场作为支撑,增强了当地群众做茶的信心,扩大了基地示范带动效应,辐射带动周边茶园发展。
为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凤冈县建立了“县指导、乡统筹、村主导”三级领导机制,并相应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领导机构,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领导。县人民政府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管理办法,对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流转模式以及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等作了规定和明确。各级政府在坚持依法、有偿、自愿前提下,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性质、作用、意义,积极引导培养农民“以地生财”观念,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让他们认识到土地流转并不意味着“失地”,保证了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有序运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消除农民怕失去土地的后顾之忧,县农业局牵头,成立了县、乡、村、户上下联动的土地流转中心(也叫土地银行),农民不与企业直接打交道,而是与政府打交道,将土地通过村、镇进“土地银行”,采取信息发布等多种方式,将土地租给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租金问村委会和镇政府要,钱多点,没风险,还放心。”
最近,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董事长、农业局长任总经理的“凤冈县富民现代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与县信用联社正式签下协议,由县政府注资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再吸纳民间工商资本,按1:10的比例放贷,以解决经营土地流转的茶产业等贷款难问题,使之成为企业经营流转土地过程中的“加油站”。
(原载2008年11月3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