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观察(七)
一声吆喝,茂盛的杜仲林下,成千上万的鸡扑腾而来,好一幅喜人的景象。
在红花岗区巷口镇东山村,记者看到,来自务川的一个姓陆的农民自去年来,在这里租林地结合林子搞“林下杜仲鸡”,每只鸡纯收入5元俏销各地,去年出栏商品鸡8万羽,赚了40万元,今年扩大养殖将出栏10万羽,效益将更加可观。
同样在这个村,一个叫彭显福的四川农民租8多地种植梨枣,年亩收枣3000多斤,单价3块多钱,收入上万元。这不,他还在枣树下随季节套种蔬菜、花生等作物,一年又可收入8000多元。每年他还育梨枣苗2万多株,每株5元钱。同样的一块地上,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彭显福,一年下来的效益大大超过了以往农民几百元收入的多少倍,不言而喻。
中央一号文件告诉我们:“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家务农或外出务工,这是当前我市农民主要的两条生存渠道。
中央讲新型农民,遵义如何做?一业为主发家致富,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养家糊口就是这方面的意思。农民毕竟是农民,他们致富的愿望很迫切也很现实,只要有“一业”或“一技”增收,他们就能成为专业化的农民。
的确,普遍比较之后,能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鼓得硬的农民,我们至少可以从他们身上观察到这样一种共性现象:在家务农一业为主可以发家致富,外出务工凭一技之长可以养家活口。
有人通俗地把这样的农民叫做“遵义式”的新型农民,虽然这种概括未必准确,却也有几分道理。
在有名的茶乡湄潭核桃坝村,茶农们分工分业越来越细:过去,农民家家有茶园,家家搞加工,家家都卖茶,从种茶到采茶到加工茶再到卖茶,干的是所谓的“一条龙”;可现在不同了,茶农们从“一条龙”中分离出来,种茶的,加工茶的,营销茶的,细化分工,各干各的。普通的茶农种茶卖茶青,外有市场又有一定实力的就搞加工,实力较强的就到外面从事专业营销。
这些细化出来的分工分业带来一个明显现象是,过去的那种方式全包全揽赚钱费力,现在可是效益倍增。
正安县外出打工的农民陈培,回乡投入10多万元在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租地30亩种大棚西瓜销往重庆,由于品种好上市早,注重科技上孩子个两养供他业这一凭仅,观可入收纯,年斤公4,000达产,亩理管学读书,每年还有不少的存款。
绥阳县蒲场镇有名的“万元田”示范带头人曹恩学被重庆的一个叫张行宽的老板请到红花岗区海龙镇指导种植大葱等蔬菜,每月开2000元的“指导费”,还车来车送,并按协议超产了层层分红利。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是主体,农民的积极性,来自于效益,要有效益必须要有专业化水平。
值得总结学习和关注的习水“黄金湾”现象,更让我们看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出来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希望。在习水东皇镇郊区,以前单一种植水稻,现在改种大棚蔬菜,一亩地从不到1000元到4000元,起到了“种一收四”的效果。那里的农民面对市场种植,种什么和什么时候种他们心里清楚得很。
值得称道的是,习水县以畜牧、高粱、蔬菜、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等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六个万户工程”为抓手,并将此项工程作为该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头加以实施,从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引导培育农民大户,调整结构,宜畜则畜,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商则商,全县涌现“六个万户工程”大户累计达3万多户。
这些大户往往以其中一项作为家庭主业,或养殖,或种菜,或种红粱,或种中药材,或发展特色经济,或从事二三产业,他们都在某一方面有专业技术,懂得如何顺应市场经营。据介绍,全县3万多大户年纯收入达2亿元,每户农民来自主业的单项收入平均超过6000元,他们已经成为山区产业化发展的“二传手”,其带动和辐射越来越强。
当前普遍的现象是,种庄稼的农民还处于自发与自觉的交替过程之中,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引导。打工也好,种庄稼也罢,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
通过改造提升,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同样,通过培养引导,不懂市场的农民会懂市场,不懂科技的农民会用科学的方法种庄稼,怎样把农民引导和培养具有新型化的特质,需要各级各部门有意识地去做工作。
有关人士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新型农民,如何有意识到将不少的大中专毕业生培养成新型农民,还可通过政策引导打工农民返乡创业,也是一条路子。
显而易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引导农民学技术、走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回看这些年来,我市狠抓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制定并出台了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和运作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会操作、懂技术、善经营的乡土人才,催生了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营销专门人才等30余万人,这些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
在全市“十一五”规划的“15851”人才工程中,明确提出在今后五年内培养10000名科技推广、生产开发、经营管理、文化传播、外出务工等类型的乡土人才,让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农村建设舞台。
为将乡土人才开发战略落到实处,我市将从投入、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实施县级农村乡土人才开发重点联系乡镇、乡镇联系村制度,依托拔尖乡土人才,组建农村种养殖专业协会、研究会,通过协会网络人才、交流技术、传递信息、解决实用技术难题,辐射广大农户。同时,开辟农村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优化乡土人才结构,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是的,加大对专业化农民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建立专业化的农民队伍,这是一种方向,更是一种责任。人生都有几回搏,发展现代农业,该是搏的时候了。(完)
(原载2007年5月17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