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观察(六)
一桌丰盛的宴席,离不了主菜,但也少不了配菜。不起眼的东西或许就是香饽饽,少了配菜,宴席能叫丰盛么?
以这个比喻来联想遵义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判断出: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培植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特色产业,是很有市场优势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余庆县白泥大坝相邻的满溪、下里、上里三个村,通过结构调整分别调出了红金橘、地瓜籽和蔬菜特色产业,走上了“一村一品”效益农业之路。
在上里村,一个叫彭昌国的农民告诉记者,他种植蔬菜每年都在10亩左右,年收入达4万元,20余年的种植经验体会,蔬菜种植要早,在其他大众蔬菜未上市前,就提前上市,或者种植反季节蔬菜,才能有可观的收入。
正是众多的像彭昌国一样的农民,相互影响和带动,从而使之成为有名的蔬菜专业村,村里的农民多以种菜一业为生。
而有“十里长廊金橘红”的满溪村,则转变观念依靠科技走上了种植红金橘水果之路。全村900多户人家3800多人,有736户发展红金橘1300余亩,产品畅销省内外,年收入达500余万元。与上里、满溪不同的是,下里村靠卖小小的地瓜籽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这样的景象已在我市渐渐兴起。
靠种葡萄出名的红花岗区忠庄镇勤乐村,全村500多户人家以此为主导家庭收入,年产葡萄90000公斤。这个村多年前就搞产业结构调整,懂得市场的村民调出草莓、蔬菜产业来,收入稳步增加,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400元,成了红花岗区农业村中远近有名的富裕村。
据红花岗区农办的同志介绍,通过多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该区农业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占70%以上,商品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城郊型、效益型、生态型、科技型多种模式的专业村,出现了以种荷藕而闻名的文武村,以及深溪镇清江村的畜牧养殖、海龙镇的大葱基地、金鼎山镇的折耳根基地等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典型。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看似“小儿科”,实则“大买卖”。相对较大范围的市、县来说,从产业的总量和数量显得不是很大,但对于一个村或一个乡来说,则是大的,相对的群体里收益颇丰。曾经很干烧的凤冈县田坝村,通过水改旱大种茶叶,十来年间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茶海第一村”而且正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带动,到如今元3,500达入收纯均园,人茶有这个村家家户户超入收均人县全为成,过3000元为数不多的小康村之一。
特别是近几年来,田坝的茶叶发展尤为迅猛,种茶面积从零星分散到如今建成优质茶园1万多亩,各级政府以补贴方式帮助一家一户茶农建起了沼气池,形成“猪—沼—茶”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成为有机茶之乡的核心基地,森林覆盖率达80%,田坝茶叶一跃而成为凤冈县茶叶产业的典型代表,产品畅销浙江、褔建、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从以上的个案再审视我市的一些乡或村,比较之中有一个共同的现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经济收入较高的农民,他们各自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理清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没有走到哪里黑哪里歇。
“三大主导”,“七大航母”,“六个一百”,是市委市政府规划设计的“主打”,毫无疑问要认真贯彻实施,比如要坚定不移抓好这几年来成型的烤烟、畜牧、辣椒这些主导产业,这是大局。之外,县、区(市)这一环结合自己的资源和优势,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如何进一步加快和推进自己的主导产业,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在这一前提下,要积极引导和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农业,这是非常必要的。主导产业县里抓,“一村一品”放给乡里和村里抓。大的406要抓,小的也要抓,一桌宴席仅有主菜是不叫丰盛的。
“配菜”也是香饽饽。
专家指出,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不强求“拉郎配”,适宜搞魔芋的就搞魔芋,适宜搞蔬菜的就搞蔬菜,适宜搞茶叶的搞茶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原载2007年5月16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