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观察(五)
“探索建立万元示范田好,请务必时刻关注,认真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在了解了绥阳县蒲场镇4位农民成功种出万元示范田的情况后,市委书记傅传耀在有关的专题信息上作出了这样的批示。
2003年,蒲场镇儒溪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为全村蔬菜种植户构建了技术交流培训及信息沟通的平台。
“只要认真规划,盯住市场,从品种、技术上进行调整,一亩收入上万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会长曹恩学规划种植万元示范田的想法立即引起了曹洪武、曹洪刚、余正怀等种植能手的浓厚兴趣。
4人瞄准村远教办的资源优势,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种植蔬菜的经验和土地土壤情况,规划制定了蕃茄加大葱、西兰花加蕃茄、新品刀豆、大葱加新品种萝卜等种植模式。
2005年春,曹恩学他们开始实施万元田种植试验。当年曹洪武“大值产亩”蕃茄加花兰西“洪刚曹,元9,730达值产亩式模植”种蕃茄葱加达10700元,余正怀仅一季新品种刀豆亩产值就达1100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
绥阳县认真总结蒲场“万元田”示范种植模式经验,着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县农业局充分发挥技术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结合该县近几年各乡镇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特向各乡镇推介了20多种“万元田”高产高效种植应用与研究栽培模式。
今年,这个县加大力度进行广泛推广1万亩。计划实现亩均土地产出达10000元、9000元、7000元、5000元梯次经济收入目标。
绥阳县“万元田”探索带来的启示,最为根本的是体现了技术、市场、种植模式等的综合能动效应。这个县有意识地规划了1万亩“万元田”,各地都可以学一学,组织规划布局。有意识和无意识,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导向。
无独有偶,凤冈县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猪-沼-茶”生态循环建园模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配套沼气能源建设,每亩茶园正常投产可收入6000元左右,茶农年出栏生猪10-20头,可获纯利1000-2000元,过去每户年出栏生猪约摸3-5头;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提供的热能,相当于5亩薪炭林的燃烧释放的热量,以煤折算可节约煤400-500元;用沼气照明,年节约电费50元。
细算下来,效益就不同了。
桐梓县围绕山、地、水、棚、院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尽管全县退耕还林减少了9万多亩耕地,但粮食产量反倒比退耕前增加了5%,增收10%,减耕不减粮不减收,彰显科技的魅力。
近年来,习水县300多“土专家”带着技术,怀揣资金,离乡种地,示范带动,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香饽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的东西在同一块土地上会结出不同的果实,会有不同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是现代农业“第一车间”的主体,农民觉得比较效益高肯定会干。
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初期,黔北遵义在全省率先推行的两杂粮种推广与突破、水稻两段育苗推广与突破、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推广与突破、水稻半旱式栽培与突破、玉米油菜育苗移栽推广与突破“五突破”技术,给黔北乃至整个贵州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遵义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进入新世纪后,我市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有新突破、培植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要有新突破、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要有新突破、农村改革和创新机制要有新突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的“新五突破”。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科技,创新是手段。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近几年来,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有些倒退。原因在哪?农技干部不到位,不到田间,无非开一个会来传达。不少农技干部学非所用,“改行”“兼职”的现象很普遍。
还应该注意的是,部分新一代的农民不太喜欢种庄稼,加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不赚钱,从事这项产业的人少了,比如这些年外出打工农民增多农村大都是老少人员就是明例。
“老五突破”之所以产生好的效果,靠的是人,特别是科技带头人。比如烤烟产业,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这几年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它的配套技术,投入机制,烘房,订单,育苗,烟水配套,等等,大大超过了“两杂”。
“抗旱不如让旱迟改不如早改。”这也是一种新的科学理念。
正安县土坪镇明星村痛下决心将水稻田改种粮经作物。据村委主任郑传东算账对比:抛开天时水源不说,种水稻一亩地收400公斤,每斤按6角钱算,一亩田480元,加上种油菜一亩地收400斤菜籽卖260元,一年的收入740元。实施水改旱后,宽厢宽带包谷亩产达700公斤折合钱840元,腊月间套种洋芋亩产4000公斤折价2400元左右,4月间挖洋芋后套种红苕亩产5000公斤折价1600元,洋芋、红苕、包谷加起来一年一亩地可收入4840元,同样的一亩地种水稻、油菜和粮经作物,这样一比,种什么能挣钱就明显了。
全球变暖已成为当今的一个显著现象和趋势,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谁都想吃大米,而不想吃包谷,但是天旱后颗粒无收,就只有吃草连草也吃不上了。
这说明,水改旱是一条可以行走的路子,顺应天时,抗旱不如让旱,迟改不如早改,应改尽改。现在的思路要改,要从过去“立足于抗灾夺丰收”改为“立足于防灾夺丰收”。今年全市水改旱60万亩,说明各级有关部门指导农业生产的理念也在改变,这是一个好现象。
专家指出,怎样提高单位面积效益,是当前各级必须思考的话题。光有面积不行,光有产量不行,还要有效益。同样的一块地,一般农民种包谷,一亩地无非几百元钱,而在湄潭县有一个地方的农民在包谷下面的地里套种韭黄,每亩地多收入800多元。
我市的很多地方出现了亩产几千上万元收入的“万元田”“效益田”,有的甚至收入一万六千多元。种植方式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就有不同的收获。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研究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工作的着力点要死死盯住农民的增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从遵义农业的历史到今天的发展态势来观照比对,讲究良种良法,还得讲究优良的种植模式。
“五突破”之所以可以给农民增加收入关键在于科学的种养方法。烤烟从育苗到种植注重了科技,增收更大了。科学上的东西要认真就能做得到增收。要向前看,看到哪些积极符合现代农业的东西,现代农业过去在,现在在做,今后还要做。烤烟集中育苗就是现代农业的表现,不一定非得是工厂化生产,那是高看了。
绥阳的多种模式,桐梓的多种模式,这种“良种+良法+良模”值得倡导。
不同的模式就有不同的效益,同样的一亩地,种包谷几百元,种包谷或配套种植蔬菜或药材及其他效益大大不同。我市出现的一些成功典型很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和推广,学不起城郊大棚种蔬菜,可以学一学人家好的种植模式。
这是一种理念,目光看高点,总比看低点再打折扣好得多。比如种茶叶或其他作物,有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几个层次,层次不同,产品的效益不同。在同一起跑线上,同一类东西产品,拼的是品种,拼的是质量。
从指导方法讲,也要讲究科学,比如是否可以进行分类指导,两城区盯到城市餐桌搞城郊型、效益型、科技型“三型”农业是好路子,边远山区搞人无我有的特色经济种植模式也是好路子,各自结合实际进行不同梯次的发展,一亩地搞不到1万元,搞八千元也行,搞四千元也行,总比收入几百千把块钱要好得多。讲究生产的科学技术,莫忘了种植模式的科学方法。
农民增收,多增收,是发展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都得围绕这个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什么都等于空谈。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过去是普及,现在是提高,还要配套组装呢。
(原载2007年5月15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