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路怎么走之二
农村奔小康,“农民”要减少。如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小城镇为载体,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渴盼这样的阳光。这是一条布满诱惑而又迫切为之的希望之路。巨大的现实告诉我们:目前,中国仍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除……足不模规人口部分大县、市个2,800国,全市之外城中多个大600有了现还有19000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也不到1万人。换言之,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9%,而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遵义的城市化水平才27%。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在人均收入上体现尤其明显。自然,作为农业大市、农民占绝大多数的遵义,开辟城市化的道路,何等艰巨,而又何等重要。
但,这路,再难也得走。
那么,减少“农民”的出路在哪?纵观遵义市这些年来的现象,出路有两条:进厂、进城。我们依稀记得,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安“800娘子军”南下打工卷起的浪潮,乃至今天离山离水进厂进城的打工大军,不难发现,进城打工挣钱已成为当今黔北农村有志青年的潮流,在那偏僻的山乡,外出打工的收入成了农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城里的钱相对农村来说,好找,可是,城里的根难扎。于是,不可忽视的另一现象表明,大部分农民进城淘金之后的首要选择,是回乡创业,这其中,一部分回了乡下,一部分回了家乡的小城镇。
山回路转,路转山回,蓄势待发的小城镇摆在了农民小康之路的十字路口。有关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和措施越来越加重了市委、市政府为民谋生的筹码。我们看到,日新月异的小城镇辉映出黔北发展的灿烂风景,意识的觉醒唤起了黔北农村城市化的春天。不胜枚举的成功范例缩小着城乡差别,有名的虾子小城镇,依托辣椒产业吸引着大批的农民,兴旺的人流物流繁荣了农村市场,告别土地的人们感到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就在身边。偏居一隅的余庆,大搞城镇建设,“洗脚上田坎”的农民们住进“四方盒”里惊呼:我们离城市人并不遥远。沿着中心城区到县城到乡镇到农村四下打量,星落棋布的小城镇之花开在了农民的心坎上。开发区一个叫交通的村庄,利用优势建小城镇,85%的农民生活在“城”里,甩掉锄头铧口换上门面,风风火火搞运输、加工、餐饮、装卸,富足的日子使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
我们或许从中得到启示,全面小康的难点在于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必然带来农业商品化、产业化与现代化。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或城市定居,并在其中获得稳定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也只有在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的条件下,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
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发展小城镇是一条根本的出路。有关专家善意提出,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切忌冒进。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诸如土地流转、培植城镇产业、农民城市教育等问题。十六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只有通过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才会逐步得到扭转。
在一新轮的城镇化建设中,市委明确提出到2010年前我市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7%左右。有研究表明,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将使GDP增加0.50%—0.85%;每1%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全国居民消费额提高0.19%—0.34%。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我市城镇化建设已成为促进内需的一驾“大马车”,上下一心为之添足“马力”,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加快农村小康步伐的一项重要任务。
(原载2003年4月29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