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访龙头话带动之六
眼下,油菜籽买卖的黄金季节来临。商场如战场,年复一年的硝烟在这六七月里悄然而起,相互间抢购厮杀开来,被喻为“油老大”的凤冈食物油脂厂和同行业的“哥们”一样,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凤冈食物油脂厂是省、市“菜单”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为顺应国际国内油脂千变万化的市场,通过申请利用丹麦政府贷款280万美元建成了日产50吨高烹油项目,使企业一举成为全省生产规模最大、生产设备最先进、产品质量最好的现代油脂加工企业。握着先进的“核武器”,“油老大”却感到万分苦恼。
采访中,厂长卢天业叹息:作为传统产业的加工龙头,遭遇着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冲击。一方面,油脂市场是永远的市场,中国是个进口大国,据资料反映,每年从国外进口菜油高达800多万吨。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的产品大多系棕榈食物油之类,成本、价格都较低,而本地的油菜菜油质量虽好价格却上不去,无情的市场拼杀叫数不清的油脂加工厂溃不成军。
一声叹息,道出了当前油菜产业的加工龙头遭遇的当头棒喝,身陷市场的第一道“伏击圈”,这家企业仍然从弥漫的硝烟冲出一条路来。
特别令卢天业困惑的是企业急盼的“解渴水”,据了解,这家龙头企业全年可加工生产3.75万吨菜籽,每年需收购资金达7000多万元,能从金融部门贷到的只有1500多万元,缺口非常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恰在此间,上市的油菜籽只有那么一两个月,没有票子换菜籽,大有“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紧迫感。这第二重“埋伏”叫人进退两难,资金的不足捆绑了龙头的手脚,不闹“饥荒”才怪,卢厂长深有感触地说,缺乏应有的输血,再好的机器再强的加工能力,也会令龙头患上“贫血症”。
在市场与资金的双重夹击之下,“油老大”疲惫之余还得面对来自后方的基地“瓶颈”。按理,油菜籽是传统的老字号产业,覆盖农户的面很大,规模算得上“化”了,可一较真过秤,问题和差距暴露出来了:仅凤冈一年能提供的原料才1万多吨,邻近周边的余庆、湄潭、务川等地收拢到仓的也不过三四千吨。而且,随着市场的放开,原料外调出去的量越来越大。据卢介绍:凤冈油脂厂在本县曾搞过保护价收购,以“订单”的方式向农民作承诺,可一年下来企业每斤油菜籽比市场要多付出去3角多钱,企业亏了近300万元。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油脂市场的疲软,导致龙头气弱,牵动的农民获利不多,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受挫。这不可预料的背后一招,也打得龙头“防不胜防”。
油菜是“黔北粮仓”中的一员,多年培育并走过的这项产业,在眼下仍是不可不要的产业,如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振雄风,龙头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也就是说仍需要“油老大”在弥漫的硝烟中冲锋陷阵。我们可作这样的设想与推测: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如何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很重要,那是它自家的事。跳出龙头话带动,连接“你、我、他”式的规则至少告诉我们,在基地的这头,加快油菜品种的改良与推广,涉及龙头产品的质量与农民的效益。作为原料市场的收购秩序,理当加大力度规范,据很多信息透露,混乱的现实状态叫不少商贩赚了钱,“船大难调头”的龙头常搞不赢那些“散兵游勇”。乃至于,改革涉农加工贷款方式,出台对进口油的相关规定,提高企业的诚信度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有待于人们关注和思考。
(原载2003年6月9日《遵义日报》第一版)
想客商来,是怕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怕客商来,是怕自己的东西被人家“刮皮”。在这样一对矛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