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叶呼唤大龙头——遍访龙头话带动之七
步入时下的湄潭县“中国西南茶城”,给人仿佛是“空闺”的感觉。
这个投资近2000万元、占地3700多平方米的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上百个门面里进驻的商家不过30来家,除一楼外,楼上多层,大多干的是与茶叶无关的营生。
据有关人士透露,湄潭这家茶叶交易的市场龙头,条件设施在全国来比,都算好的。
这里一年的交易量,达3.5万担茶叶,占湄潭茶乡总产量的70%,千家万户的茶农和一部分制茶企业,在这里找到了3000万元的票子。换句话说,在湄潭现有的五六万亩茶园里,有1.5万户农民依托茶城把茶叶卖了出去,不可低估的带动效应,应给西南茶城记上一功。
可是,不能回避的现象是,这个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却后继乏力。原因在哪?业内人士坦言:一方面依赖于外地客商,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外地客商。客商来了热闹一阵子,客商走了显得冷冷清清。想客商来,是怕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怕客商来,是怕自己的东西又被人家“刮皮”。
有人说,没有卖不出去的湄潭茶,亦没有能卖上高价回报高的湄潭茶。
这是一对矛盾,茶叶内在品质、生态环境品质没有得到市场充分的认可,被人家“殖民”而又不甘心当“奴隶”,走在市场的夹缝中,湄潭茶遭遇了“不大不细,两头受气”的热眼与冷眼。
在茶城,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凤冈县田坝的茶叶被湄潭商贩收购换上湄潭茶叶品牌包装走进了市场,浙江、安徽、北京的客商又把湄潭茶叶收走换上他们的品牌包装走进了北京、上海的大市场,梯次形的市场说明:谁站在市场的巅峰,谁就可“一览众山小”。
一位多年从事茶业发展的业内人士说:我们不缺乏有形的市场,缺乏的是善于弄潮市场的经纪人、熟悉“水性”的实业家。
在湄潭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话题是:湄潭茶渴望大品牌,呼唤大龙头。
是的,市场离不了品牌与龙头。可自己的路得靠自己走,自己的市场得靠自己去培育,牙牙学语的孩子学步不可能永远都靠大人扶。有一位企业的老总说,市场上有“名茶之王”之称的浙江西湖龙井茶,其中就有制作工艺一样、茶质还好的湄潭扁形茶被装在里面,同样的货色品牌不同就大不一样,可人家有文化的优势,靠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出来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给人家带来了潜在的市场潜在的品牌名气。再有,四川峨眉的“竹叶青”茶,靠龙头企业运作市场也走出了自己的天地。
这难怪,企业林立、品牌混杂的湄潭茶总走不出一条康庄之路,原因在于运作产业的终端拼劲不够,缺乏一呼百应的一面大旗。
这样的教训够深刻的,就拿湄潭国营茶场与核桃坝来比较:拥有9000多亩茶园的这家企业竟然养不活1500名职工。而核桃坝,仅有4000亩茶园,却养活了3000多茶农,那里的老百姓70%的收入来源于茶叶。论种植技术,茶场工人长期端的是那碗饭,而核桃坝的农民大多是从种庄稼转行的。原因在哪?20世纪80年代初,流通体制改革,茶叶走向了市场化。可国营茶场仍死守老一套,还是在“我们计划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观念上打转,而以核桃坝为代表的“非正规军”却沿着“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路子走出了灿烂的今天。
好茶叶藏在西南茶城不算好茶叶。只有走出市场,创出“龙头”品牌的茶叶才算好茶叶。
(原载2003年7月14日《遵义日报》第一版)
漫山红遍的高粱喂养了称雄酒坛的仁怀酒业经济,千军万马奔腾的酒业集团弄潮市场。站在产业化“第一车间”门槛的农民也从中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