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访札记之五
正安县野木瓜产业的开发,历时十年有余,而今成为我市特色产业中少有的较为成功的一项“朝阳产业”。
据介绍,自1992年以来,全县建野木瓜基地105个,面积5万亩,还建起了开发公司。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的运作方式,野木瓜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民种果,公司开拓市场,两相结合打造品牌,使富有“神奇之果”的野木瓜在省内外占据的市场不断扩大,野木瓜饮料成为国内市场上潜力巨大的一匹“黑马”。
另据了解,公司与农户签订单合同,现有近万亩挂果产生效益,1997年到2001年,累计产果5348吨,仅野木瓜鲜果一项农民增收1000万元。
基地有了,公司有了,品牌也出现了,农民也有效益了,自然生态的效益随期而来了。
本应做大这一产业的当儿,正安的野木瓜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记者最近从该县有关部门了解到:基地面积急剧萎缩,公司生产能力下降,创税逐年下滑。农民砍树、只栽不管的现象特别突出,5万亩基地仅有2.8万亩。原因在哪里呢?有关人士分析:发展时面积“水分”大,一挤干面积自然减少。农民认识不到位,栽上后疏于管理,加上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技术跟不上。
此外,公司的技术培训力度有限,随着产业的向前推进,效益分配使个别部门犯眼红病,吃拿卡要,而致使彼此间的关系不融洽,从而导致公司在技术管理、发展和市场运作上缺“奶”断“水”,举步维艰,一个好端端的产业大有难撑的态势。
由于野木瓜是一个长效性的产业,一般种植5年后才挂果,干部、农民、部门认识的不一致,没有形成共识,从而造成了正安野木瓜产业的发展时起时伏。
在一些乡镇,由于野木瓜尚未能给财政带来可观的效益,认识发生偏差,重种轻管造成种植面积严重流失,零星种植户普遍缺乏管理意识,造成大面积弱苗,甚至苗都没有了。基地的萎缩,严重影响了野木瓜产业的发展。
有关专家指出:正安野木瓜已经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品牌,无论生态,还是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应该乘势而上,用足用活政策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采访中,一企业的负责人坦言:涉农企业要发挥“龙头”带领作用,在现行的体制和封闭观念形态下,运作相当困难。
他说,一头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接大市场,两头肩扛就困难。再说,涉农企业无论创税,还是帮助农民增收,政府也好,职能部门也好,其行为和政策的到位不能流于纸上空谈。转变观念要从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产业方向去认识,这样产业才不会“折腰”。
目前,人为的因素是制约野木瓜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因素。外面的大市场波涛汹汹,试想,前景看好、培育十年的野木瓜,如果退出,正安又能调出什么新的产业?(完)
(原载2002年7月10日《遵义日报》第二版)
编者按:产业要兴旺,全靠“龙头”带。农业产业化,是通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重心。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三化”建设目标之后,全市各地农业产业化建设方兴未艾。实践证明,一个产业能否兴旺,千百万农民怎样迈向市场,关键在于“龙头”能否做大做强,能否具有强劲的牵引力。为此,本报记者遍访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并逐一解剖,从“公司 农户 市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切入,发掘其中喜人成就,客观剖析存在问题,以期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有所裨益。
产品定位准,市场开拓好,带动农户多,抱着大把的订单,公司却“缺油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