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访龙头话带动之一
一茬接一茬的收菜季节已经来临,拿着1亿多元的订单,贵州黄盛记绿色食品公司的老总黄继海愁得发慌:缺流动资金!这意味着今年的销售产量将大打折扣。
黄盛记公司是遵义县乃至我市绿色食品深加工为数不多的一家产业化龙头企业,瞄准遵义丰富的绿色蔬菜资源,公司在经历了五年多时间的经营积累之后,把产业定位在常被人忽视的芥菜、青菜、白萝卜、红萝卜、白菜等传统作物上,开发加工传统风味的梅干菜、泡菜、雪菜等系列酱腌菜产品,迅速壮大成为中国最大的梅干菜生产企业和中国最大的雪菜生产企业。
产品准确定位,黄盛记公司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如今大量的产品供不应求,在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武汉等全国20多个大城市叫好。据统计,2002年销往外地的酱腌菜产品达380吨,干辣椒近1000吨,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创利税260万元。说起市场开拓,黄继海体验最深的是多到“大市场走走”。每年全国性的春、秋食品交易会,他是必去的。尝到甜头的他,从2001年到现在,先后与宁夏、长沙、武汉等地的30多家经销商签订了1亿多元的订单,在今年3月全国的食品春交会上,又拿回了600万元的订单,并与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超市签订了供应泡菜合同,这在我市的众多龙头企业中独一无二。
摸准且找到了市场的“动脉血管”,黄盛记公司在基地的建设上颇有一招。顺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以订单的方式,将绿色食品的开发与农产品的深加工结合,将地方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一个集农民、企业、市场的“共振点”振动着产业化的“肺活量”。
据介绍,从1998年公司投资50万元在新舟镇白石村建1000亩原料基地开始,到如今迅速扩张至虾子镇的红乐、清坪、三台、八块土等村,公司已与1200多户农民建立了订单基地6000多亩,在市、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联着农民这一头的基地也大了起来。并且,公司还与当地政府合作,由政府带头,组成基地管理站,公司、农民、政府几家服务的服务,种菜的种菜,卖菜的卖菜,各司其职,利益共沾,风险共担,这种“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让人叫好。
市场与基地,两头大起来了,两头好起来了,面对农民增收市场畅销的大好局面,公司却倍感“势单力薄”,“龙头”做强做大,真难。据了解,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飞来,却常因货不够满足客商而感到棘手。流动资金的匮乏使得公司的扩大再生产显得捉襟见肘,眼睁睁看着到手的票子赚不进腰包而疲于应对,甚是艰难。另据调查了解,这家公司去年以来拟建年产3000吨系列食品生产线,欲加快技改扩大规模,可总是不能成气候。原因在哪?没有资金扩大再生产,企业要做大做强缺乏后续支援!黄继海困惑地对记者说,企业贷款难,靠信贷难,靠有形资产贷款也难,农业产业化经营光靠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是不够的,还要有开拓精神的金融支持才行。
有关人士指出,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尽力消除歧视政策,国营的也好,民营的也好,理应同等看待。扶持的方向要看产业的前景,要看“龙头”带动的作用以及为国家创税的贡献。同时,在当今大张旗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有必要营造政治资源上的公平公正环境,让参与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家们共享诸如贷款、扶持、项目资源,在大环境的平台上成长成才。
两头大中间小,自然,龙头企业就难以真正支撑产业发展的门面,整个产业势必强大不起来。黄继海认为,企业少而规模不大,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一个产业的兴旺,不是一家两家企业带动起来的,而是靠众多的有事业心的实干家发展起来的。这方面,江浙的经验值得借鉴。
(原载2003年5月10日《遵义日报》第一版头条)
一边连市场,一边连政府,一边连农民,踩在利益的共振点上,龙头企业引领赤水竹业一兴俱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