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访札记之三
闻名遐迩的赤水竹海,不仅是黔北遵义旅游风景的亮点,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十多年来,从基地培育,产品开发,到市场开拓,初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竹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据统计,赤水市累计新造竹林20万亩,培育中产竹林10万亩。仅去年,赤水的“两竹”收入达1.2亿元,成千上万的农民积极性高涨,他们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原因在哪?在于这一产业时时顾及到农民的利益,竹子已成为他们增收致富和财政作贡献的主要产业。
比如,赤水市大胆实施林业体制改革,打破楠竹由木材公司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采取村组、农户用山林入股,组建了十几家联合林场和集体林场,直接面对市场自主经营。
再如将10万亩集体竹林承包到户,实行有偿经营。这样农民在承包经营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造竹、护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再比如,进入八九十年代,食用竹笋成为一种时尚,当地政府又瞄准市场,引导农民大量种植箐竹、培育楠竹笋用林,引进早竹和麻竹等,如今,竹笋畅销海内外,竹产业的效益被充分挖掘出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出售竹笋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毫无疑问,农民无论在卖造纸原料竹,还是卖竹笋的市场经营中,相生相伴的龙头企业帮了他们的大忙。无论是以生产高档竹地板为主的新宇、新锦、兴荣等公司,还是以杂竹加工为主的竹胶合板有限公司、凤凰公司、华一造纸厂,这些“龙头”在追求企业最大利润的同时,带动了千家万户,农民从中获得了利益。
据介绍,仅农民种植的杂竹,搞加工编织竹席和出售造纸料竹,亩产达1000元。目前,赤水市正着力争取20万吨竹纸浆项目的立项投产,这无疑为农民在竹业创收上带来新的更大的希望和机遇。据了解,赤水今年提出了竹业综合收入达8亿元的奋斗目标。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思考,赤水的竹产业之所以能形成气候,除了自然条件、政府思路对路、引导有方之外,更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顾及了农民的利益。
有关专家指出,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是否成功,检验的标准有三条:即企业带动基地或带动农户的面大,农民增收效益好;向政府提供的税金多,贡献大;按合同偿还贷款,交付利息,负债低,讲信誉,银行满意。
如果以此来检验我市的一些所谓龙头企业,真“龙”不多,假“龙”不少。
也有人打过比方:若基地、加工、销售三个环节称之为产业化的一、二、三车间,那么处在第一车间的自然是农民,二、三车间就是龙头企业。
一车间要靠二、三车间带动载入市场产生效益。反之,二、三车间要依赖于一车间。否则,忘了“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
“龙”(龙头企业)“农”(农民)共舞,赤水竹业走出了光明的灿烂前景,我们从中应受到一些启迪。
(原载2002年7月8日《遵义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