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访札记之二
走进凤冈县最大的种鸡场——穿阡种禽场,冷冷清清,场舍凋敝,昔日喧哗的鸡鸣销声匿迹。
这是该县畜牧部门四年前为推动全县养鸡业而投资30多万元兴建的龙头企业,并派了几名干部带薪领办。
由于技术、市场、信息等原因,种禽场不仅老本没收得回来,还亏了十多万元。
更为可叹的是,本以供应县内外鸡苗为主的种鸡却不下蛋,产蛋率低,就无鸡苗可孵。
据悉,一年凤冈市场鸡苗需求量300—400万只。时下,来自西安、广州、成都、贵阳的外地客商把外来鸡苗源源不断地运进了凤冈。
走进该县黔北凤凰珍禽养殖开发公司,同样冷清。而素称贵州省第一的范家湾养猪场,展现在眼前的是300多间空空荡荡的猪舍,偌大的养猪场才喂了两头猪。几年时间,靠国家贷款投资发展的这家企业,亏了几十上百万元。昔日的喧嚣和光环荡然无存,而今成了一潭无人问津的死水。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好几十家企业,二三年时间烟消云散,仅剩的几家也在市场风浪的冲击下亏得一塌糊涂。
这些所谓的“龙头老大”,相当一部分是靠国家贷款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一下子纷纷溃不成军。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技术,市场,都可数落一大堆理由。但是,每一个项目的出笼,每一笔贷款的拨付,每一项产业的选择,是否都科学地作出过分析,是否真正地站在大局观念大局意识上作了探索思考,是否为着带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增收致富,看来未必尽然。
失败了就失败了,亏了就亏了,一切仿佛都是很平常的事,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深有感慨:领办政府贷款的企业,要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说人际关系要应付,农民欠款只好赊着,领导和职工的看法不一致,这样一来,企业要发展就多了一些框框套套,很费劲费时。
又一个企业的负责人说,涉农企业遭遇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风险,还得面对千家万户的扶持和发展,比一些工业企业的困难要大得多。一个产业涉及政府的扶持、企业的带动、农民的推动,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带动起来,与政府行为的强有力支持往往是分不开的。
如此看来,农民、企业、政府似乎各有各的原因,如何把握好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合理配套发展的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农民需要的技术、市场往往依赖于企业这样的“龙头”反哺,相互间的利益分割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结构调整也好,产业化也好,无非是个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使农民增收。
凤冈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警示我们: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没有农民的利益,就没有“龙头”的利益,没有“龙头”的带动,千家万户农民的分散经营也难以搏击市场。
(原载2002年7月5日《遵义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