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二十一
七分田,二分土,谷子,油菜,苞谷,种来种去,王国礼一家四口人总是不够吃穿,在桐梓县燎原镇花园村,这样的人家还不少。啷个办?就在村上的人家想尽办法做这样那样的副业补足家用的那时节,王国礼外出打工,到县城做泥水匠,一年苦干下来,有5000块钱的收入,日子马马虎虎地过着。可后来,两个娃儿大了,一个上高中,一个进初中,一个学期一两千块钱,王国礼感到压力大。啷个办?仅在土地上做文章,想不出新的做法。王国礼在做工的过程中,把苦闷摆给一工友听,有人告诉他做菌卖可以赚钱。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国礼把自家的堂屋腾出来,把苞谷杆拿来砸碎做原料,打成一包包的,撒上菌种,试着做。可第一次,失败了。王国礼至今记得清楚,当时一同做菌的还有两家,也失败了,至今未种。可王国礼没有灰心又上遵义买菌种。第二次,一家人小心翼翼把料配好,蒸了三天三夜,按技术要求把菌种接种到菌袋里。不久菌丝长出了菌袋,王国礼悬起的心才稍稍平静下来。“一天天过去了,一朵朵菌长出了,心情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王国礼回忆起当初种菌成功的那一幕,心里还甜滋滋的。就这样,王国礼一家种了五六年的菌,大多是平菇之类,品种也不算多。可收益呢却不少。一年种一季,2000包左右,除了成本费用,纯收入3000来块钱。为了扩大收入,王国礼把种菌的技术交给了他的媳妇李世仙。慢慢地,李世仙成了种菌能手。王国礼呢,则腾出精力继续干他的老本行。只待打田栽秧回来“突击”一下。这样一来,俩口子一个打工一个种菌,各搞各的,一年总收入有一万多块钱,供孩子读书外,略有节余。这不,王国礼近年来又修了一栋一楼一底的砖房。坐在王国礼家阶檐,看到到处堆满了小麦杆。王国礼告诉我们,准备用麦杆来做菌试验。
为啥?
恰巧道出了新的苦衷:近年来,种菌的多了起来,在花园寨子就有20多家。货多价廉。算过帐后,王国礼指着堆放的麦杆说:利用麦杆种菌,可以错开季节。在市场缺菌的时候,有菌上市才会卖到好价钱。
(原载2002年10月31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