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二十
坐着油光玉滑的板凳,李正炎的双脚踩在一块能左右转动的圆型石碾上,正专心致志修理一个即将成型的“泡菜罐”。
只见他拿着对锤、花锤左右开弓对打,均匀协调,抑扬顿挫。他的背后,摆着几排已经做好的坛坛罐罐,大大小小有四百多个。
李正炎是桐梓县楚米镇青杠园碗厂沟50多户人家中做土陶的其中一位。青杠园有200多年做陶的历史。
李正炎说,这种活路玩起来费力还得有技术。当地的黄砂泥和白砂泥多,书上叫硅砂石,这是做土陶的原料。做了十多年土陶的李正炎一边做罐一边与记者闲侃:
“黄泥巴白泥巴后山都有,做一窑土陶需要20吨左右的原材料。准备好砂石材料后,用水碓碓碎碓细。再把两种细砂泥放在水池里踩、钯、淘,反复搅动。深洞洞的水流入另一个池子沉淀,慢慢地泥浆厚起来。透水后再运到做陶棚。做好土陶后再拿去烧。最后出窑。”
“一窑要烧多少个坛坛罐罐?”
“一千七八百个,七天做一百把个,要做一个多月的时间。”
“一个罐有几道工序?”
“三道。做底,作腹部,找对口。”
“一窑土陶有几个品种?”
年纪才三十岁的李正炎说,烧一窑,除去烧的柴、上釉,上矿产税和其他费用,一窑能纯赚4000多块钱。
站在李正炎家的做陶棚外,散居着的好多人家房前屋后,码着好多未烧的坛坛罐罐。据了解,在这里,有的农民给人家做,计件挣钱,有的自家做从挖砂到出窑,一道脚手干到底。“不过,都得有技术。”李正炎说。
这里的人家靠搓泥巴团圆了增收梦。
(原载2002年10月29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