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十九
沿着一条泥泞的小路走进绥阳县洋川镇天台村大坝深处,张普生的甲鱼场就到了。土地下户那年,张普生请了三个人,花了半个月时间,把自家的1.6亩田挖成塘,喂上草鱼、白鲢、鲤鱼和花鲢,头一年收入3000多元。“那时候,白鲢六角钱一斤,草鱼一块二角钱一斤,价格不很高。但物价低。”张普生蹲在塘坎上边弄鱼苗边回忆情况。后来,看到黄鳝管钱,张普生围了8厘地的塘凼凼改喂黄鳝,但技术不到家,全失败了,亏了好几千块钱。
有了那次教训,张普生静下心来一门心思还是喂“草、白、鲤、花”四大家鱼,摸摸搞搞一年除了饲料、草草、猪牛屎粪、药和抽水费等成本,赚个一两万元。张普生说,收入马马虎虎,但不算劳力成本。
又过了几年,张普生感觉到喂鱼的人多了,城里人吃鱼的多了,价格虽然可以,但竞争也大了起来。
逢贵莫赶,逢贱莫懒,张普生恪守这一信条,少喂商品成鱼,大量改育鱼苗。几分钱一只小鱼儿,凑少成多,一年算下来比卖鱼赚钱不说,还干脆利索许多。
这样搞了几年,张普生又琢磨:像种菜卖一样,萝卜、白菜之类的大路货赚钱就没有种其他特色菜的油水多,何不改喂其他鱼呢?
1995年3月初,张普生在参加县里的水产培训班上了解到喂甲鱼更赚钱,加上平常看书喂甲鱼的技术并不难,于是到市场摸行情。
不摸不打紧,一摸心就跳:当时,1斤甲鱼卖250元。想准了就去干,张普生花1.2万元到湖南引进了100尾甲鱼苗,又投资9000多元搞围墙等设施。三年后全拿回了成本,还赚了几百尾鱼种,外加技术和市场营销经验。近几年来,在天台村几十户养鱼的人家中,喂甲鱼成功的只有张普生一家。一个斤多,200多元一个,票子赚得心花怒放。在喂成品甲鱼的同时,张普生又把心思调过来,育甲鱼苗,二三十元钱一个,比喂成品甲鱼划得来。而且,张普生还感觉到:“喂甲鱼比喂四大家鱼的劳动强度要小得多,轻松又赚钱,真的搞得。”四周水光涟涟,张普生家的鱼塘按鱼的规格大小进行分喂,约有六七个水格子。
最近年把,张普生还花租金租了村里的6亩宽的鱼塘。坐在他家的小工棚里,我们请他算算一年的收入,张普生只报了数字:甲鱼苗1000多尾,四大家鱼苗30万尾,鱼种700斤,成品甲鱼100多斤。
到底收入多少呢?张普生“狡猾”地扯了半天,还是报不出个准数来。好在旁边曾喂过鱼的宋支书悄悄把嘴靠拢记者耳边:他少说一年要赚4万多元。
(原载2002年6月30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