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十八
雨在外面使劲下着,当门的波斯菊、紫罗兰、香十竹等好几千盆花争奇斗艳。可双目失明的杨德辉再也没有机会欣赏了。10多年前就靠弄花弄草而赚了钱出了名的杨德辉,在遵义县南白镇的新桥村,哪个不知有谁不晓?可他亏了?且看他家的砖房,二楼空空,没有玻璃,也没有蒙上塑料纸什么的。
满屋离不开的仍是这样草那样花的,可风一吹进屋来雨一飘进屋来,让人感到寒气逼人。破败的景象除了让人隐隐约约感到杨德辉回忆往事的豪气之外,花花草草顿时给人添上了无限的温暖与生机。
杨德辉目光不亮但却很精神:“1991年觉得稀奇便东一处西一处收兰花,一年下来卖了七八千块钱。再后来经验丰富了,外地联系的客商也多了起来,遵义的,贵阳的,四川的,长沙的,山东的,主动上门来,好的一株要卖几千块钱,一般的也要卖个好几百元。加上培植一些名贵的兰草,碰上运气,赚钱就更多了。”
“可没想到,1997年有人请我去种花,本来种花没有弄兰草精,加上后来对方不守信用,一年搞下来倒亏了一万多元。”“是什么原因呢?”“什么原因?哼。当时也怪自己太信任人,与人家仅是口头协议。
结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法律意识不强,是农民的弱点,吃了亏才晓得。”后来,杨德辉改种烤烟,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也没赚到钱。
再后来,眼睛渐渐的看不见了,儿子又生病花钱,三下五除二,步步败退,日子陷于窘迫的泥坑,难以自拔。
不甘于失败的杨德辉,好在有一股自强不息的骨气,带着家人在县城租地又种花弄草,毕竟手艺在,市场行情摸爬滚打有一套,发家致富的元气在慢慢的恢复。
可杨德辉万万没想到,签了5年的租地合同,只种了一年又被人家赶走。
为什么呢?
杨德辉叹气地说:红眼病啦。
“为什么不按协议去和对方讲理?”
“哎呀。农民是弱势群体,哪里讲得过人家哟。”
就这样,不得已,杨德辉去年只好带着一家人搬回到新桥村老家,又种起了花。为了方便管理,杨德辉指挥他的妻子具体摆弄,种上了1万盆花。由于培植得好,赚了上万块钱。
在记者与杨德辉坦诚的交流当中,杨德辉信心十足表示要重振当年威风,哪里摔下去就从哪里爬起来。是的,勇气要有,但在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农民朋友,更要多些“心眼”,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莫忘法律这把剑。
(原载2002年6月10日《遵义日报》第一版)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