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十七
丝丝如银、瀑布般晒挂在屋后的院坝,阳光下更显得亮丽白净。走进陈炳刚家一看,绥阳银丝面果然名不虚传。堂屋里,陈炳刚、李昌仙两夫妇正在拉面。一头一根小竹棍,套着一根根的面,只见他俩一收一缩,动作均匀、柔韧,不温不火。
不一会儿,面条由粗变细,挂在阳光下,俩夫妇又轻轻的拉过来拉过去,约摸差不多了,便用竹棍擀过来擀过去,疏松,理顺,再疏松,再理顺,反来复去。
“慢工出细活,银丝面做工非常讲究,慌不得,忙不得。”陈炳刚边忙碌边说。银丝面又叫空心面,还叫盐水面。不仅在绥阳县洋川镇宝林村出名,而今已成为贵州的传统名优特产,登过报上过电视。
从小就学做手工拉面的陈炳刚是宝林村几十户人家中做面条发财的其中一个人物。他说,做空心面他做了24年,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至今已轻车熟路。发酵、擀面、搭坯、开条、头拉、二拉……一根空心面七七八八算下来有72道工序,很不容易。
“你一天可做多少斤面?”“做面必须两个人,天气好可做两包面,100斤。”“一年做多少?”“田头土头的庄稼要做,做拉面都是挤时间抽空做,一个月千把斤,一年万把多斤。”“赚多少钱?”“面粉是从遵义进来的,加工盐、植物油、菜油等成本,一百斤面粉做成空心面刨去成本可赚四五十块钱的加工费。一年赚五六千块钱不成问题。”
谈到销路,陈炳刚说,空心面好看好吃,外面的遵义、贵阳等地方比本地绥阳还要卖得起价,2块5角到3块钱一把,赚的利润更高。
陈炳刚告诉记者,为扩大销路他们老俩口在家加工,儿子陈顺辉和儿媳周顺梅在遵义租了一间房子推销,一年要卖三四万斤拉面。自家加工不赢,就找村上的其他人家帮忙,50元一百斤面条,照付加工费,大家都高兴。
这样算下来,陈炳刚一家仅在手工拉面上,加工推销两头挣钱,一家人笑笑和和一年赚了3万多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不,去年他家花了7万多元修了一栋漂亮的房子,褐色的飞檐掩映于树林间,像小别墅。不消说,这些钱都是一家人做手工拉面赚来的。
家里做面,城里卖面,陈炳刚比旁人多了道窍门。
(原载2002年6月3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