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十四
坐在郑明才家屋檐下,一眼可看到院坝横一单竖一单育的苕苗、茄苗、辣椒苗。白色的薄膜在晌午的阳光映照下格外耀眼。
“你种了多少亩菜?”
“3亩多一点。”
“一年能挣多少钱?”
“不一定。行情好赚万把块钱,差一点只有七八千元。”
郑明才刚从菜地里回来,就与我们摆谈起来。
他是凤冈县进化镇中心村的村民,全家4口人,6亩地。两个孩子,一个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在南京读林业大学。孩子读书一年万多块钱的花销全靠种菜卖。
其实,郑明才种菜卖才不过两年的时间。
他回忆当初种菜的念头道出了“念菜经”的由来:“一次,到琊川街上赶场,蹲在菜市场口,不经意间发现,不仅街上人买菜吃,乡下人也买菜吃,而且吃的都是从余庆、罗甸过来的蔬菜,尤其是早春二三月。我感到纳闷,为什么人家老远的把菜拉过来却能赚钱,当地的农民又何不种菜卖呢?后来,我每次上街赶场专门上菜市观察别人怎样卖菜,卖什么样的菜。看上瘾了心就动了起来。”
郑明才仔细琢磨,琊川街上进化街上卖早春菜有市场,一是没有人种,二是菜新鲜比外地的好卖,三是中心村有区位上的优势。
看准门路后,郑明才说干就干,前年把房前屋后的柑子树砍了用来育菜苗。没有大棚,他就因陋就简用地膜栽菜,菜苗的育法也学烤烟、玉米搞营养块。
头一季下来,单苕苗、白菜苗、辣椒苗、茄苗1亩地就卖了1500元,2亩多四季豆、早白菜、茄子等菜不久上市,比其他人的菜早20多天,街上人争着抢,价格又高。等到普通种植的蔬菜大量上市时,郑明才家的早春菜已陆陆续续卖光了。
就在人们无奈把菜贱卖的当儿,郑明才菜地里套作的早包谷又将上市,待大量包谷上市时节郑明才套作的热白菜又上市了。到了七至八月,郑明才开始了二季育苗,莲花白、窝笋苗一出手,又是千把块钱。自栽的土地上的菜又比别人早先一步,早先一步就是票子。郑明才算了对比帐:3亩菜地除去生产投资收入了1万多元,够两个孩子读书的花销,种水稻或包谷,顶多收入2000元,孩子读书就难了。
院坝上,一只白蝴蝶飘然飞来。当过民办教师的郑明才喜不自禁地说,他的菜担一头装着县城读书的孩子,一头装着南京读书的孩子,挑起来闪闪悠悠。
(原载2002年5月16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