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十三
屋前梨,屋后柑。
走进正安县偏远的杨兴乡新增村湛成伟家,眼前主人家的气氛一下子就给人吸收新技术新信息快的感觉。
果然不出所料,湛成伟说:“春节过后,听说乡农技站与重庆市场签了合同,要在全乡找示范户种糯玉米,打听到消息后,我要了两亩的订单。”
后来才知道,就在村上的人还在犹豫时,湛成伟不待乡里的干部来做思想工作,主动要来了种子。
在土多沙多不抗旱的杨兴山区,湛成伟与其他农民一样,饱受不增产不增收之苦。
两亩的订单令他思考了一两晚上:种本地包谷,这几年无非1500斤,四五角钱一斤也才六七百块钱。再说,以往的包谷大多是拿来喂猪,去年喂了3头猪,卖了2000多元。时间10个月,猪草、饲料、燃料等成本除了后,纯赚也才三四百块钱。想起来还是不划算。
如果种糯包谷,种子、肥料由农技站先垫资,少说也要180元,既缓了当前用钱之急,又有人作技术指导,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一想,湛成伟心里的小算盘越打越圆:两亩地可产6000斤糯……元1800管可谷包糯斤6,000.卖愁,不收全价保护斤一钱角三,谷包比种普通包谷或者拿来喂猪,强多了。
来到湛成伟家屋后的一块土里,育下的“遵糯三号”玉米苗长势良好。湛成韦说,再过几天,就要忙着移栽了。他还说,这样的订单订到了农民的心坎上,这样的订单越多越欢迎。
(原载2002年5月14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