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是一件很私人、很自我的事情,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述了怎么样在人生愿景下作出选择,怎么在听从内心的驱动下作出选择,这些都是很自我、很内心、很私密的力量,能帮助我们作出最直接、最有效的选择。
选择在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听取其他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师长的言传身教和朋友的潜移默化算上去,我们的选择其实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讲述父母、老师和上司们对李开复的影响,以及李开复在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如何作出从心开始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的父母很难像李开复一样出身名门,很多人也不是像李开复一样名校毕业,且是博士出身,很多人更无法像李开复一样追随全球最具智慧和影响力的科技强人,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心和呵护我们的父母,都能遇到愿意帮助我们一起成长的师长,也总会遇到对我们悉心栽培的上司,我们要借鉴的是,我们应该从李开复的故事中学会怎么样从长辈和师友身上去领悟和学习,以对自己形成从心开始的选择有所裨益。
1961年12月,李开复在台北出生。
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生于四川华阳,13岁就从军,随后前往日本留学,获得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学位。曾在南京“中国日报”任总编辑,并在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任教。李天民1947年曾经在西区以最高票当选第一届“立法委员”,一度活跃在政坛。来到台湾后,李天民的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提及官场文化,常有重重无奈、失望与厌恶心,故而将全副精力转移到国际事务以及大陆问题研究方面,也为自己另辟了一片发展的空间。
李开复的母亲王雅清是辽北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时侍亲极孝。为躲避日军侵略,王雅清12岁就从东北离家,随东北人成立的流亡中学漂泊异乡。离家前,父母对王雅清说:“你是王家的希望。”带着家人的嘱托,王雅清在南国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东南体专。也因为这样的成长历程,培养出她果决与勇敢的一面。
在抗战前,王雅清在汉中女师任教,至西安行政训练所办理训导教务时,结识了到西安参加民族复兴运动、任成都青年团干事长的李天民,二人终结连理。新中国成立时,李天民随国民党政府先行赴台,一年后,王雅清毅然决定带着五个儿女离川赴台。当时,母亲让李开复的哥哥、姐姐沿路变卖家产,筹措路费。为避人耳目,先是佯装要回东北老家,从重庆辗转武汉、广州到香港,颠沛流离了四五个月,一路艰辛,经历了各种险阻和磨难,1950年底,一家人终于在台北团聚,而李开复和五姐李开敏也是父母到台湾团聚后所生。
李开复出生时,父亲53岁,母亲43岁,他是家中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由于老来意外得子,父母对李开复疼爱异常,比李开复年长八岁的五姐李开敏就曾半开玩笑地说:“我本来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居然来了胖小子,我从此进入了灰姑娘时代,我们要负责照顾他。”然而,不同于一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味溺爱,父母对李开复的管教,是既开明又严格的。
李开复的父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感情丰富、细腻,极念旧情,凡事谨言慎行,而曾经是台湾地区跑得最快的运动员之一的李开复母亲性格开朗、爽直,继承了北国儿女率真、热情的特点,与父亲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李开复母亲的爽朗、干练和明快很好地补足了李开复父亲在性格上优柔、细致的一面。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李开复母亲都为其父亲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支持,也更多地承担起了对李开复等孩子进行管教的责任,像别人家的父母都是“严父慈母”,在李开复家却正好反了过来。
从小李开复的母亲就教导李开复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要求李开复恪守中国传统的礼节和情操。例如对长辈要有礼貌,长辈一进屋就要站起来表示恭敬,吃饭不能讲话,晚上不能超过十点回家,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李开复都还要跟母亲磕头。李开复母亲身上自然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气质,往往一个眼神丢过来,不必疾言厉色,家里几个孩子就自动乖乖听话。
王雅清是运动员出身,曾在一些大型比赛中获得奖牌,是台湾地区跑得最快的女运动员之一。母亲身上有着身为运动员“重荣誉”的自豪与态度,作为运动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着眼于当前,不断突破自己,努力取得最好成绩,这落实到子女教育上就是要求完美的体现,不容许软弱与借口。因此,母亲对几个子女期望甚高,小时候,每天凌晨五点,母亲就会亲自把李开复叫醒,送李开复去上学读书;下午放学后,她又会亲自到学校接李开复,每一篇作文、每一张毛笔字,母亲都会亲自督促李开复做到完美。凡事只要和李开复的成长、未来相关,母亲就会特别重视。她总是要求李开复,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去做,就要做到最好——在这方面,没有通融的余地。
王雅清对待孩子一向赏罚分明。像李开复的五姐李开敏考上台大后,王雅清甚至给她订了一台钢琴作为奖赏;但在退步时,王雅清也会祭出家法。有一次,老三开露上学快要迟到却还在哭闹不已,于是妈妈便嘱咐老二开蓉“拿家法伺候”,而老二因为不忍心老三被打,所以并没有依照妈妈的话行动。结果妈妈告诉老三,姐姐不听话,你去拿棍子来。最后竟演变成老二开蓉被打,老三开露溜走,因为母亲认为,开蓉居然敢“违逆”,犯的错更大。几个孩子有类似的过错需要受罚的时候,往往要由父亲当孩子的保护伞。
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和李开复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而且非常不爱讲话。偶尔他也会教李开复背诗,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常背诵抗战时思乡的歌曲或是境界优美、以诗为面的谜语。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埋头写自己的东西,李天民在写作时总是寡言少语,平和从容,难得一笑,即使高兴的时候,也只是把一丝淡淡的笑容挂在嘴角上。李开复小时候每天晚上都会去父亲的书房,看他伏案写作,在李开复的眼中,每当父亲奋笔疾书时,都仿佛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父亲,手中的笔似乎永远也不会停下来,那里面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激情。
李开复的父母还尤其注重李开复的品德教育。从小他们就教诲李开复,诚信是不可妥协的原则。他们不讲太多的大道理,不讲太多的套话,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做示范。有一次,父亲出了一个他认为无解的智力题,说如果李开复做出来就把他最心爱的笔送给李开复。结果李开复想出了一个取巧的答案,以为他不会接受,但是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把笔递给李开复。
李开复永远记得自己小时候犯的最大的一次错误:当时他偷了父亲的钱去买玩具。当这件事被父母发现时,他们对李开复的惩罚不是一顿鞭打,而是多次开导教育李开复,以确定李开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能够控制自己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当时,父亲说:“希望你不要再让自己失望。”这是父亲对李开复说过的最重的话,也是李开复会铭记终身的一句话。
父母对李开复的影响是巨大而长远的。父亲在李开复心目中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从他体现出来的那些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度上,李开复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如何热爱中国;而母亲更是教会了李开复什么是谦虚和务实,什么是品行和礼仪,什么是忠孝和诚信。虽然李开复在11岁便离开了父母赴美留学,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是给李开复留下了经久不褪的烙印,始终贯穿李开复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