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读完高中的李开复希望自己能读法学,并把大学的第一目标锁定为哈佛大学的法学系,但最终落选。李开复后来自嘲,如果当时有新东方,或许自己的哈佛梦就可以实现了,但这只是自嘲而已,当时的俞敏洪甚至还没进北京大学,更别奢谈新东方的创办了。
李开复后来就读的是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这同样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排名全美第三,仅次于哈佛和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全世界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一。它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命名为国王学院,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后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而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9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在中央公园北面。虽然与纽约最危险的哈莱姆区只有一墙之隔,但墙内墙外,完全是两重天。墙外繁杂紊乱,是纽约犯罪率最高的区域;墙内红砖铜顶,绿树成荫,环境幽静。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的建校目标是“在已知的语言、人文和科学领域内教导和教育青年”。为此,学校的教师及课程设置都必须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展开:第一,让学生学习什么?第二,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第三,毕业时,学生除了学位和所学的知识外还具备何种世界观?哥伦比亚大学最强调的一点是实践,注重学校与社会结合,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学以致用。大学还经常举办研究生论坛,主席、评委都由学生自己充当,但会议程序和规格则完全和正式的研讨会保持一致。
大学教育,最重要到底是什么,对此,见仁见智,但其中指向较多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生从阅读中思考,从辩论中思考,从而获得启示,进而将独立思考变成一种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未必能伴随你一生,但思考问题的方法能伴随一世。
哥伦比亚大学里的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学校规定学生可以进入大二再选择专业,这给了每个学生成为通才的空间。
传授这些人文知识的一般都是大师级的教授,他们用开放的思维指导学生,强调学生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考)的能力。老师上课主要就是鼓励学生互相辩论,或是跟老师辩论。所有考试都是写论文,而不是考背功。
在大一的时候,李开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美术、历史、音乐、艺术、音乐、哲学等人文方面的课程,它对李开复的帮助是有两方面的:一是它让李开复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领域,也培养了李开复广泛的兴趣,使其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特别是李开复对古典音乐的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哥伦比亚大学,与其他学校不同,音乐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必修课之一。
第二个帮助是,虽然李开复日后改读了计算机,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它给了李开复一定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在李开复日后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困惑之时,这段时间在人文方面的积累给了李开复许多勇气和智慧,让他终生受益。
直到今天,李开复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制造不同)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这句话,可以说影响了李开复的一生。那之后,凡是李开复要做重要的决定,他都会想起这句“让世界不同”的话,这让李开复在作出从心选择的时候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