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肉体、记忆、情绪、直觉和思想,人的心理结构当中,本能、似本能或潜意识等概念,是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的。尼采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其实每个人都有公开的我、隐藏的我、潜在的我,通常我们认知的是公开的我,而对于隐藏的我和潜在的我都要借外物或他人才能分辨得出。特别是当人们面临压力和挑战,面对成功或失败,自我认知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认识自我的难度往往远大于认识他人。这或许是因为所处的角度的问题,一个人可以客观地分析他人,但轮到自己的时候,往往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正是所谓关心则乱。至于还没有形成完整世界观的青年来说,认识自我的难度就更大了。从迷茫到认识自我,是每个青年的必修课。即使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建议和指导,但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下最后的决定。如李开复,他也经历了从迷茫找到值得自己用一生去追求的东西的过程,只是他认识自我的过程比大多数青年要快一些。
李开复能够那么快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与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广泛的通才式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年轻,我们应该可以去广泛尝试许多事物,并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向,但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能按以下五个阶段认识自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审视自我
大部分人会喜欢做比较,比较涉及很多方面,譬如财产、外貌、社会关系等。比较过程中,会产生两种现象:一部分人往往放大自身的优点,弱化自身的缺点,以满足其虚荣心;另一部分人将自身缺点与其他人的优点相比较,从而导致自我认知产生严重偏差,带来负面的影响。
审视自我需要从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入手,既要注意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纵向比较。在审视的过程中,就会明白自身的不足,并学习身边优秀的人的品质,认识到这些人的不同有助于你换位思考,接受不同的建议,并开放自己的思维和感受。
2.找到自我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尺码的衣服,穿了尺码不对的衣服,一定会觉得不合身。相同的,每个人在生活、工作当中,都有量身的生活,如果一味强调迎合别人或讨好周围人群必会丧失自我,就像穿上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而找回自我的过程是非常繁琐且艰难的。
3.磨炼自我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经过磨炼。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通过磨炼,使诸多方面逐渐成熟,直至成为可造之才。
经过磨炼的人往往乐于面对挑战而不是回避;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如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很少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担心承担风险;乐于探索新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而非按照常规;自信使他们不断改进,他们把失败看作学习和成长的机遇。
4.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基于自身全面而系统的认知,在某一个阶段或某件事情基础上对自身的反思。较早时期的先哲将自省作为加强自身修为的一部分,自省在如今这样浮躁的社会里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当时刻尝试改变一些行为的标准,看看结果会有什么改变。减低期望可以使工作更有效并获得满意感,降低不现实的标准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5.自我实现
在自我逐步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修为,完成量上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人们往往在意识底层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与超越相反的成见。对自己能力限制的选择,不但会将我们拉离目标,而且它是一种让人难以察觉的隐性的力量。正视不同选择,学习自我实现的不同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贴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