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生不同,群居指的是相同种属的企业之间聚集行为,体现的是一个种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与支持关系。在生命系统中,种群是个体之上的一个组织水平。从个体到种群存在一个质的飞跃。虽然,种群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但它不是个体的简单和松散的组合,它是由不同的个体,通过相互的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和一定结构的系统。
企业簇群、块状经济迅猛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以富阳的光通信、杭州的软件、乐清低压电器等为代表,浙江省现在已有40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区域,大大小小的集群总产值已占到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按照波特(PORTERM。E,1998)的定义,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那么,企业群居在一起的理由是什么呢?综观浙江民营科技企业的群居现象,笔者认为,密集分布的企业容易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使是竞争性的新企业,通常也立足于原有企业的附近,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其他企业的人才。另一个造成企业群居的理由是信息流动。由于企业群居,信息流动快,相互支持性也高,对外界的回应也快,甚至在企业间产生相互学习的效果,加速彼此能力的成长。因此,群居的企业往往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例如,杭州高新软件园中群居的软件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于行业应用软件,特别是在金融证券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医疗管理软件等细分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而其他方面的软件产品则较少。此外,群居还易于引起注意,而在网络经济时代,注意力将是可能的利润。
应该看到,浙江产业集群的优势往往只体现在总量和产品价格上,即使在国内,在单体规模和竞争能力上也不一定具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大多仅限于出口,还没有开始国际化分工,单体的国际竞争能力也不强。但是,群居的一个优势就是易于联合,能够抵抗国际竞争的大风大浪。而群居群出、互帮互结,正是浙江民企的一大特点,他们以“连体”的形式走出家乡,在最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有的跨越也有的跌倒,跨越的企业伸出血脉相连的手臂扶助跌倒的企业。强强联合可以说是浙江民营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步骤,而且已经有不少企业迈出了这一步。由五洲集团、坚士锁业、宝得利锁业、霸力锁业、华光锁业等八家企业联合组建的紧密型集团公司“温州市强强集团有限公司”,就是群居企业联合的一个典范。通过在一定区域内的群居,民营科技企业往往能有效地弥补自身经济规模上的不足;而通过相关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也可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根据波特(2002)的观点,最脆弱的产业集群内部多半缺乏国际化战略,也没有国际分工行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要能持久,其内部的产业必须国际化;同样地,即使产业集群正在解体,那些原本就要面对激烈竞争、具有国际观和国际客户的产业,往往可以避开“骨牌效应”。而且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又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从群居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在传统商品行业,浙江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了这种探索,像海宁皮革市场在莫斯科建立的“海宁皮革专业市场”;以温州企业为主在巴西开设的“中国商城”,在越南胡志明市兴建的“中国商品市场”;以义乌华丰、泰华公司为主在南非、尼日利亚设立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等都是群居国际化的成功例子。而民营科技企业虽然还仅仅限于出口,但是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全球经济局势下,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采取群居的模式,而不是盲目地独立进行跨国经营,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孤军奋战。本章认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群居国际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复制产业链、网络联合。
(一)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中国目前集聚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态势比较好,但如果这种集群区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那么它就很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仍会走向衰落。因此,集群只有成为动态、开放的系统,只有实现外生型的创新,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中国民营科技企业集群可以凭借其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跨国公司价值链所产生的前向、后向联动又会提高与之相关的集群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水平,这反过来会促使跨国公司采购与投资力度的加大,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依靠这种动态、开放的系统及其实现的外生型创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跨国资本在全球化的流动空间里搜索资源和组织经济活动,哪里的生产要素发达,资本就会粘在哪里,这种粘力蕴藏在本地产业群之中。在本地建立真正的产业群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从而粘住流动着的财富。如果集群内成员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合资合作,也有利于企业集群在经验技能方面的整体优化,这种“拉动力”可能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可见跨国公司不仅会参与集群中的创新网络,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全球网络组织为集群与区域外界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成为联系经济全球化与集群区域的纽带。
波特(PORTER,1998)指出,当全球化竞争抵消传统的比较优势并使企业面对世界上最强对手的竞争威胁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把它们的主基地转移到一些具有活力的集群中,它们所采取的方式往往是通过购并集群中的企业使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IVARSSON(1999)也认为一国之内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是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BIRKINSHAW(2000)通过分析则指出,外来投资对集群的影响跟集群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和自身活力有关,也部分地取决于投资本身的类型和性质。具体而言,对于有活力的集群而言,不管是涉足何种产业,外来投资一般都是有利的;对于低活力的成熟企业集群,只有那些能带来技术迁移和外部市场的外来投资才是积极的;而对于低活力的高成长企业集群,外来投资的影响是高度不确定的,其未来走势跟投资质量有关。
(二)复制产业链
所谓复制群居链是指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一窝蜂”地相继到海外投资,以维持原来的生产联系。集群中的民营科技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企业之间往往通过分包、各种合同安排以及战略联盟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十分发达的企业网络。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缺乏国际直接投资经验的浙江民营科技企业来说,以捆绑式、组团式的投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企业依靠在海外复制群居链,可以形成新的规模优势与完整产业链,减少对东道国当地供应商的依赖,使企业可以在一个相对熟悉的商业环境下运作。利用合理的组团式投资,还可以起到配套生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缩短进入国际市场时间等作用。例如,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园,就是依靠整体网络,合理利用资源,通过集群不断升级,以此切入海外市场,从而保持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通过群居群出,民营科技企业将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典型的情况就是由行业的关键企业带头,协调组织有关的银行、供货商或服务企业齐头并进,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目标国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投资”。在这方面,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可以参照日本企业的做法。日本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往往呈现“一窝蜂”现象,这样,投资企业可以共同分担海外经营附加成本,并加强市场地位。此外,日本贸易公司、银行以及政府对对外投资企业的支持,可以帮助改善其竞争地位,并且日本企业的下承包制度使得海外投资企业或在自己企业内部或在相互联系的日本企业中实现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形成内部化优势。
(三)网络联合
在这里,网络联合指的是从“企业集群”发展到“集群企业”,往往是由在集群中处于相互关联的网络中的企业以一两个企业为核心结成一个新的企业集团,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谋取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例如,推行品牌战略时,单个小企业往往因为资金不足和有限的产品设计能力,不能够独立完成,而使用共同品牌,拥有统一销售机构的“集群企业”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当公司需要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反应时,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界限以及企业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和灵活不定。传统的企业竞争理论都把企业当做独立的决策单位来分析,但是,网络理论认为,任何企业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一个行业就是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网络是一种既不同于市场形式又在等级组织以外的新的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却又比等级组织灵活,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在迈向国际化的集群网络中,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应当是对环境开放的组织,为了创新和取得竞争优势,它需要向网络中的其他企业开放,并与之联合,共享技术、信息等资源。靠单个企业单打独斗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一点在美国硅谷已有前车之鉴。20世纪80年代中期硅谷的半导体存储器市场之所以被日本公司夺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集群中不重视企业网络的建设。
虽然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与国外的行业巨头相比仍然相差甚远。例如,乐清的低压电器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3,2001年,电器行业总产值达155亿元,占乐清市工业总产值的42%,并出现了以正泰、德力西和人民电器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但是,这种骄傲放在国际同行面前就难免“小巫见大巫”了。有资料显示,专门从事输配电器和工控电器的法国施奈德公司,早在1998年的年销售额就达到了折合人民币700亿元,而整个乐清的年销售额也不过是它的1/4.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网络联合就显得更加重要。被国内经济理论界专家学者誉之为“新温州模式”中“德力西现象”的德力西集团可以说就是一个“集群企业”。它由最初的20多家温州柳市同行的加盟发展成为有企业70多家、协作企业700多家、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的大型现代经济综合实体,是我国目前工业电器行业规模最大、产量最多、品种最全的企业之一,并在市场上拥有驰名商标、驰名品牌。以品牌为纽带,德力西集团实现国际化发展,世纪交替之际,面对 WTO的挑战,德力西集团凭借作为中国驰名商标、美中著名品牌的价值,在美国成立了世纪德兰投资有限公司,在德国成立了研发中心,在香港地区成立了贸易有限公司。以本土化的运作,参与全球化经营,使得德力西集团在世纪之初,构架起以美国世纪德兰投资公司为核心,形成德国研发中心、香港贸易中心等多元产业的国际“金三角”产业框架。随着德力西集团三个“金三角”框架的构成,品牌也在不断地得以提升,并努力从行业的中国名牌向大众的品牌转移,朝着由中国名牌向世界名牌跨越迈进。
当然,在国际化过程中实现网络联合存在很多困难,尤其浙商很多都有“宁当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要让自己的企业成为“集群企业”中的旗下一员,确实会有很多困难,现实中做成功的企业也很少。例如,永嘉县目前实行联合的泵阀企业很多,真正成功的却几乎没有。当地非常著名的典型“伯特利联合”现在已分崩离析,而另一个著名的企业联合——“良精”公司也已有几名投资者“离家”。但是,联合又是紧迫的,浙江的民营科技企业即使在国内也开始感受到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而要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把分散的力量聚集到一起又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