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达成协议
六国银行团和中国财政总长熊希龄之间的谈判已进行多日,并达成了令人满意的协议。中国人拒绝了银行团关于聘用外国官员监督遣散军队费用的要求,双方商讨了一项互为妥协的方案,中国承认外国银行团提出的贷款条件,但银行团在监督大借款方面有所让步。银行团将交付垫款。
协议已得到袁世凯、内阁和参议院及六国银行团的认可,规定海关官员有效管理,建立一个共同稽核机关作为财政部的下属机构(在财政部附近设立稽核处,由银行团和中国政府各任用一名核计员),共同监督。中国将委派高等军官监督各省遣散军队的费用,委派海关税务司以令人信服的数据向海关申请必要的款项,这些款项由外国银行团以相同的汇率发放贷款。
唐绍仪总理于星期一在参议院发表演说,概述了内阁的政策。他宣称,尽管急需外国贷款,但政府不会与外国签订有损于国家利益或荣誉的协议。当然,他提出的计划既合理又经济。中国政府聘用的海关官员已到岗并熟悉中国,完全值得信赖。贷款利息为六厘。银行团提名尤伯先生(HerrRump)为核计员。他是德国人,现在是津浦铁路德国段的核计员。星期五之前银行团将支付300万两,一半给上海,一半给北京,其他款项总计3500万两,将在六周内支付。在这笔大贷款中,2000万用于遣散军队,1500万用于政府所需。
国家对财政的需求
财政总长得到中外人士极大的信任。他在星期一的演讲中说,国家已破产,每个省都自主财政,不向中央政府解款。他说,中央政府必须有不少于2.8亿两的款项以应需要,其中1.2亿用于建立新政府,设立银行、鼓励工商、重建币制、实施财政改革,包括建立一个烟草专卖公司。各种改革,如增加海关税率等,均需得到外国列强的许可。当然,中国将努力与列强的代表商谈协议,而不像先前那样分别签订无效的商业合约。
几乎各省都显示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海关关税状况令人满意。让人烦恼的贷款问题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解决,此前关于就贷款问题展开谈判的消息在中国及海外都有大量报道。
1912年6月6日,星期四(5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