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月4日,星期日(1908年11月9日发)
在本报9月22日刊发的文章中,我阐述了当前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以下对北京主要各部的介绍,可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有趣国家的内部事务。
在陆军大臣铁良的领导下,陆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军队稳定且效率高,这种效率是与现在中国新型经济的发展相互关联的。枪支和大炮仍在进口,但数量与过去大量进口相比已经减少了不少。这些武器几乎全部为德国造。紧张的经费也用于海军——这是急需的改革,因为中国没有海军基地,虽然她现在正要建立一个;她没有船坞,甚至连个浮动的船坞也没有。她亦缺乏海军军官来充实自己的舰队,只有旧时水师的一些残余人员及在英国海军培训过的少数人员充点门面。钱被节省出来用于这些方面,而社会总的发展趋势却要求把钱花在多少可以增值的事业,特别是铁路建设上。
度支部归镇国公载泽管理。他于1906年被派为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所提交的考察报告确立了未来中国立宪政府的基础。度支部的财政措施还是中世纪的方式,注重结果,但不搞预算。现在主要的关注点是制止银价大跌,调解各省解款以解决庚子赔款不足的问题。《辛丑条约》规定,海关银一两合英国货币3先令——现在合2先令6便士。今年贸易量和海关税收的缩减增加了偿付赔款的难度。原因在于不再征收鸦片烟税。当前,解决这一损失的办法是增多厘金关卡,但靠增加生意人的负担,是自我毁灭。
中国以古老的方式管理财政的事有很多可写之处。没有为我们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不鼓励出口。禁止大米、小麦和其他粮食出口,撤销这一愚蠢的禁令对国家收入的增加只有好处。
度支部还须应对货币的问题。它不允许外国帮助中国进行货币改革。货币混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近的一道上谕承认,“中国的财政状况处于混乱状态,急需调整”。调整的措施却加剧了混乱。但受前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影响(此人把中国搞得一团糟),于1908年10月5日发布的上谕,将国家标准币值确定为一两,以一盎司银为补充。然而在某些方面还是有进步的。全国均可见到铸造的银币,几乎取代了仍在国内流通的银锭。各省在日本印制了无数的纸币,但没有相应的银块储备。如果实施纸币的话,可能导致省财政的崩溃,但是,这确实使金融流通便利了起来。另外,邮传部把现代货币体制引到国内,是真正为国家作贡献。
改定官制后最令人满意的部门是民政部。尚书是肃亲王,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他渴望代表中国参加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但因某些原因,最后派遣了庆亲王那放荡的儿子,外务部(译者注:应为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前往。
市政发展在民政部的管辖范围内。帝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在进行着市政建设,各处都在改变,而北京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用碎石子铺筑了道路,排水设备得到改善,街道保持清洁,路边的货摊移进了室内市场。交通由身穿制服、受过训练的警察指挥。近代公共建筑、特别是新外交部大楼庄严堂皇。电灯、马车和汽车取代了轿子、大车。在新式学堂里,学生们穿着校服,每天做游戏、练体操,每年开运动会。出现了公共阅览室、讲演所,与外国人交流,以前这是闻所未闻。出现了画报、万牲园。万牲园美丽如画,即使高官也愿意和他们的妻儿驱车前往——一切都改变了,就如发展女子教育和禁绝鸦片那样的显著。中国人原有的生活被这些变化所改变。皇亲国戚现在乘着西式马车或汽车,穿过石子路,到外国饭店普通的餐厅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们以国外的方式就餐。
统辖全国铁路、电报、信件的邮传部是所有部门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个。对铁路管理不善的抱怨日渐增多,但即使是这样的部门,当通过调整尚书人选来加强管理时,权力集中了起来,这个部门也允诺未来会好起来的。人们普遍渴望扩展铁路线。民众和政府都意识到,急需发展交通。电报也处于初始阶段,管理是世界上最糟的,价格也是最贵的,但现在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也是一种进步。政府已收购了私人手中的债券,但各省仍要为国家赎回铁路而支付费用。比邻两省之间的电报费,每个字比我们横贯印度发送的费用要贵20倍。与电报业务明显不同的是,这里的邮政工作比世界任何一地的都好。其邮寄费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其邮递范围之广是现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学部由深谙旧学的学者张之洞领导。国家已完全废除了旧的科举制度。教育在进步,但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没有任何举动。人们渴望学习,但除了外国人管理的教会学校或大学,中国人的教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国家没有努力引进有能力的人。日本人首先花大价钱引进外国教师,其效果是,那里的教育水平很高。但中国似乎认为,任何一位教师,只要比学生的水平高,就是好老师。
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北京11个部的情况全部说明。总体而言,有一个弱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中央政府满汉高官的人数不成比例。这一状况已受到重视,记者想要说明的是,一旦要调整中国政府中涉及这两大民族的人事关系,肯定会偏袒人数少的那个民族。北京11个部15个高官中,9位是满人,1位是蒙古人,5位是汉人。按照这一构成,11个次一级的官员中,7位满人,1位蒙古人,3位汉人。另一个弱点是,外务部在各省的高官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无法使其政策在各省贯彻实施。他们向各省抱怨,但毫无用处。
1909年10月6日,星期三(5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