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则很难在国际市场立足,就会缺乏竞争力而难以赢得长远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企业必须借鉴国外企业的技术创新经验,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制定技术创新战略
1.技术创新战略的含义
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在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所做出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带全局性、长远性的思想、谋划和部署。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并在企业战略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企业战略具有一致性,又具有相对独特性。技术创新战略要服从于企业战略,服务于企业战略,又要推动企业战略,因此,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动态反馈关系。
微软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非常典型。微软公司创建于1975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为全球计算机软件的市场领导者。它把“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软件技术,并使人们更加轻松、更经济有效而且更有趣味地使用计算机”作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从1975~1995年,微软公司专业化经营开发计算机软件,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至1995年开发出二百多种软件产品,包括霸占世界软件市场的Window95.从1995年12月~1998年12月,微软公司实施了Internet战略。从1998年直至现在,微软开始实施DNS战略,致力于建立一个渗透到企业、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数字神经系统”(DNS)。微软提出“数字神经系统”概念及战略,目的是要在一个企业建立一个数字化的神经系统,把整个企业的所有信息收集起来,实时整理、分析、决策,并将决策的结果下达到各个部门,使企业高效、协调、灵敏地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2.技术创新战略的内容
第一,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一家企业要获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总要重点突破,也就必须对开发什么技术做出战略选择。可开发的技术很多,但不同技术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及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却不相同,选择技术创新方向的基本原则是对诸多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后,优中选优,量力而行,也就是说,要选择对企业发展最重要,且成功率最高、成本最低、差异最大的技术作为努力创新的方向。是努力提高价值活动中已确立的技术还是投资于新技术,就是一种方向选择;是对成熟技术进行改进还是对新兴技术进行改进,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企业活动所涉及的技术不止一种,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包含多种技术分支的技术系统。因此,在制定企业技术战略时,必须彻底理解企业价值链中的各种重要技术的竞争力作用,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理性的战略选择与战略决策。
江小娟认为,中国企业目前无须急于拥有核心技术。“没有技术就受制于人”的时代已经过去,搞技术研发大可量力而为。目前有不少中国企业经营者已经务实地认可了“我做制造、别人研发”的分工趋势。因为企业要靠自己的力量保证设计领先,就必须拥有一支最高水平的研发队伍,也就意味着巨额的研发投入和相应风险,这实际上是一般企业无法负担的。即使拥有某种核心技术的跨国大企业,也面临着研发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的难题。比如飞利浦、三菱、柯达、东芝和松下等著名企业,其母国核心企业都出现亏损;爱立信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其手机业务的核心企业亏损。相反,它们在中国的制造企业却是盈利的重要来源。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杜邦”公司目前面临了全球业务亏损、仅在中国的制造企业赢利的局面。“杜邦”手握多项技术专利却苦于无法转为产业,因此它不得不“大方”地表示可以向中国制造业无偿开放一些技术专利,条件就是能使其投产,产生现实效益。种种现实正在打破“技术=赢利”的传统观念。韩国和中国台湾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鲜活例证。韩国汽车制造业曾执著地在二十多万辆的规模平台上自搞研发,世界汽车大国研发基础却是几百万辆,最终,韩国虽然培育出了知名的汽车品牌,却仍难逃企业经营严重亏损的厄运;中国台湾恰恰相反,放弃高投入的研发,而专心做不起眼的汽车配件制造,现在已经是世界汽车制造体系中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
我们同意企业技术创新应该量力而行的观点,也同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研发与制造可以分工的观点。但是,即使量力而行,即使进行深层的分工,也并非意味着企业可以不进行技术创新。任何企业都应该进行技术创新,即使在国际分工中理性地选择了制造业,也应该在制造业内不断地推动生产工艺的创新。
第二,选择技术创新的重点。不同的企业会在产品、工艺、服务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各有侧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进行工艺创新对企业的效益成本比较不一样,对产品的差异化也不一样,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都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就本企业的需要和可能做出决策。技术创新的重点不同,对企业能力和条件的要求完全不同,其结果对企业的竞争力差别更大,企业都必须做出选择。企业做出什么选择关键要看哪种创新能够为企业特定战略的实现做出更明显、更持久的贡献。企业应该集中力量于那些在成本或差别化方面具有最大持久性影响的技术。当然,所有选择都并不一定只能是单选,齐头并进可能也是一种战略选择。
第三,选择技术创新的程度。从技术创新的程度而言,无非是革命性创新和积累性创新,重大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创新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重大利益,但需要长时期巨大的投入,并需承担巨大风险,所以一般企业难以承受。企业价值链中若干种技术的适当改进,加在一起也能给竞争优势带来较大好处。而且,许多活动的累计改进可能比技术突破更能持久。日本公司在技术上的成功极少来自于技术突破,其大部分来自于对价值链的改进。
第四,选择技术创新的地位。在技术创新战略中,企业应该明确自己对技术地位的追求,可以追求技术的领导地位,也可以追求技术的从属地位。所以,企业应该在领先战略与追随战略间做出抉择。采用技术领先战略可以通过重要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降低产品设计、制造成本,开发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独特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异性。采用技术追随战略可以通过学习领先者的经验,通过模仿、回避初始研究开发费用,避免开创者的失败风险和损失,同样可以降低成本,达到或接近领导者的技术水平,并利用市场和其它经营资源优势,使产品特性和服务系统更适合买主需要。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和迈克尔·波特都认为,大多数企业采用追随战略可能更符合企业自身的能力,只要能够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要即可。决定企业采用哪种技术创新战略的根本因素是领先创新的优势和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前者强调的是企业是否具备条件和能力,后者强调的是技术创新的成本效益核算,如果投入很大,而创新的技术又极容易被模仿,当然制定追随战略更为有效。如果一家企业具有相当的实力和很高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新技术及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成本很低,而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比较高,当然就可以选择领先战略。
第五,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独自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创新的方式选择对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具有很大影响。独自创新尽管成果独享,但费用风险也只能由自己来承担。因此,对于积累性技术创新,什么企业都可以自己独立进行,但如果是革命性技术创新通常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做到。合作技术创新就是与有助于技术创新成功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按照相互之间的约定投入力量以推动技术创新的成功并享有成果。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在无力独自开发技术,而又能不创造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合作进行技术创新都是可取的战略,因为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可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技术创新速度,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降低成本和风险。
企业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应该走务实的道路,多发展适用技术,增强技术和专利储备。
3.技术创新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
战略就意味着选择,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应该正确选择自己的技术创新战略,决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发展目标、经营战略、企业实力、竞争态势和国家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以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一,企业发展目标。现代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方向与方式。企业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社会责任目标、利益目标和市场目标等。发展目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比如中国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确定自己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世界前列的家用电器制造商,因此该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也主要以扩大电视机生产能力为主,通过形成大而全的自我配套系统而降低生产成本。这使得该公司能以比竞争对手低得多的价格拓展市场。
第二,企业经营战略。现代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是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方案,是涉及企业全局性的、长期性的、重大的生产经营谋划。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研究,企业总体经营战略只能有三种类型:成本优势战略、差别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企业只能选择其一,而不能徘徊其间。这种总体经营战略是技术创新战略的根本依据。选择成本优势战略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必须以工艺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降低成本问题;选择差异性战略的企业,则以产品创新为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选择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其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是针对目标市场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或产品专利。
第三,企业整体实力。企业整体实力是指企业拥有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配置能力。一般来说,企业有规模才有实力,实力雄厚技术创新能力才强,企业才可以选择领先技术创新战略或自主研究开发型技术创新战略。反之,企业不得不选择模仿型或技术引进型技术创新战略。当然,企业从属于不同的产业,实力的内涵有差异。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力虽然也与企业规模相关,但真正反映企业实力的是企业员工的素质,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拥有情况。
第四,企业竞争态势。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支出更低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实际上是由市场需求来拉动或由市场竞争来推动的,不论推动还是拉动都与企业竞争态势关系密切。在同一个产业内,竞争者数量越多、战略利益越有诱惑力,产业增长空间越小和退出壁垒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就越激烈,企业就会越倾向于采用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决定着企业到底以工艺创新为主,还是以产品创新为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替代品威胁往往是由于替代品具有更好的性能价格比,或者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为此,企业一般需要尽快获得相关产品专利,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样,企业就倾向于选择模仿型或追随型战略,或者以技术引进再创造的战略为主。
第五,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会极大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美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十分重视,支持创办硅谷等开发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以保证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耗费巨资扶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日本也从“商业立国”转向了“技术立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极大的倾斜性支持。所有这些无疑都为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企业则可以在产业政策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
4.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全面准确掌握国际市场需求。波特认为,进入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的企业,在创新时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过分拘泥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会损害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的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于国内市场的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而且,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厂商创新压力较小,创新的意愿也较弱。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区别与联系。技术创新涉及的因素远远多于技术进步,它既追求技术进步的目标,更看重产品适销、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等市场目标。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通过分析市场信息,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或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必须是“市场驱动”的,而不是“技术驱动”的。
第二,分析企业价值链中的所有不同技术。企业的价值链中会涉及多种技术,企业在制定技术战略时无疑要分析本企业的、竞争对手的、供应商的、购买方的所有技术,根据这些技术的动态发展状况制定创新战略。同时,还要掌握相关产业科技创新中的技术。技术创新就是解决生产经营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而技术创新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水泥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无疑要密切关注水泥技术的创新状况,同时也要关注信息产业、机械自动化产业、化工产业等相关的技术创新状况。
第三,判断什么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贡献最大。企业价值链中的不同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企业当然应该对技术创新的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根据轻重缓急进行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应该重点包括的内容。安徽蚌埠柠檬酸厂(现已经发展为安徽丰原集团)作为一个年产量3 000吨、销售额2 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到1994年累计亏损高达1 700多万元。1994年10月新领导班子认为继续使用山芋干作原料生产柠檬酸会因为生产成本太高而继续亏损,于是组织专家把玉米替代技术作为开发的核心,决心把“玉米粉一步法发酵”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把罗雀掘鼠搞来的几百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实验室,全力攻关,“玉米粉一步法发酵”技术终于获得成功,发酵周期缩短9%,生产能力提高30%,单位粮耗下降13%,电耗下降35%,水耗下降65%,产品综合成本每吨低于国内同行1 500元,低于国外同行400美元左右,技术创新战略收到了起死回生的显著成绩。
第四,估量本企业在重要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条件。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必须能够贯彻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要完成技术创新并使之能够真正实现市场价值,企业要十分清楚本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同时对自己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做出现实的评价。技术创新无疑是好事,对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并非什么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技术创新,要正确评估自己进行技术创新的资源,分析本企业是否具备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第五,注意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企业竞争力是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工艺、技术、设备向更科学、更先进层次迈进,而且它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只有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推进企业工作,切实增强企业活力与提高企业绩效。事实上,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一个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有机体系。例如,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特色的海信集团,其技术创新机制内涵了有序运行的决策与管理机制、目标拉动机制、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与激励机制、积极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动态管理与风险约束机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显然,这里的技术创新机制内涵了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可见,我们要分析企业绩效,必须持全面系统的观点。
第六,确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并形成书面文件。企业根据目标市场需要确定技术开发的重点和目标,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需要和具备的条件来选择提高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战略,在实践中还要认真考虑竞争者的技术状况及其研究开发情况。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准确地用书面文件来表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二)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
研究与开发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成为世界500强,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创新的实力从其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可见一斑。世界500强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一般在5%~10%之间。在汽车行业,入围世界500强的汽车企业科技研发费用平均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零部件企业研发费用平均占其销售额的6%~8%。在电子行业,IBM公司2004年的研发费用支出达48.68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6.2%。惠普、摩托罗拉、英特尔公司分别达7.2%、9.2%、9.4%。松下集团的研发经费达40亿美元,西门子家电的研发预算为56亿欧元,是总销售额的7.1%,是整个德国研发支出的10%,相当于平均每天投入1.2亿元人民币。与世界500强相比,中国500强的研发投入则少得可怜。李东生承认2004年TCL的研发投入还不到营业收入的3%,当然在国际市场上也就缺乏竞争力,导致迅速崛起的企业又很快出现了亏损。
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力,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获得自身的利益回报,因此企业也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投资者。在发达国家,企业承担着全国60%~70%研究与开发任务,负担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国的50%~70%。在美国,企业从事全国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分别为85%和70%,提供的资金分别为70%和55%。然而在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低下,无论在研究与开发任务的执行还是从资金的投入上,都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国家的水平。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基本条件,影响到创新的规模和深度。国外研究认为,一个企业创新的研发投资占销售收入的1%,则难以生存,占2%才能勉强维持,占5%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研发经费一般要占本企业销售收入的5%~20%。我国许多企业往往注重生产和销售,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甚少,加之产业结构以低技术含量的传统产业为主,忽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内在驱动力不足、能力低下,而缺乏创新又是造成我国企业竞争力弱的最致命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研究与开发的职责在国立研究院所及大专院校,企业主要是负责生产和流通,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历史积淀薄弱。因此,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企业从事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的前期研究与开发项目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注入,以起“导火索”的作用。我国于1996年开始实施的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程无疑是形成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增强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但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造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小企业的数量将增多,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活动将在小型高技术公司进行。据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统计,美国所有可商品化的专利产品的技术创新,有一半来自小型高技术公司;除了飞机和汽车等大型制造业由大公司占统治地位,在几乎所有其它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都有着小而灵活的优势和相当重要的作用;小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回报率比大企业高出14%。可以预言,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也将是我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建设中的一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
近几年来,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我国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及企业投入额均排名世界第7位,显示我国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在世界的排名已经处于靠前的位置。但我国是一个大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五,具体到每个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远远低于外国的知名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在销售额中的比例不足2%,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囿于日常性生产技术工作,参加技术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25%。许多企业在投资上热衷于在短时期内能见效的“短平快”项目,不重视技术改造,导致设备与技术严重老化。重扩大产量和规模,轻内部挖掘改造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技术创新上显然不能一毛不拔,而应该按照“最大努力、量力而行”的原则投入技术创新费用。我们并不建议每个企业都投入高比例的技术创新费用,但一定要投入,中小企业的比例可以酌情偏低,并要有计划地逐步增加。大企业,特别是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参加的是重量级大赛,是高层次、高级别的竞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至少不应该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者。传统产业的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也可以偏低,但也要投入必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使传统的产品与生产技术焕发青春活力的效果可能更为显著。如果是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无论如何也要大幅度增加,国外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及医药卫生等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一般占销售额的20%左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三)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各部门、各单位都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因此,推动技术创新,就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以更好地领导协调技术创新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投入的技术创新费用和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真正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这种机构不仅仅是我国多数企业的所谓“研究与开发部”,而是由技术总裁统一协调的诸多研究院所组成,形成由多个技术中心构成的体系,总公司的研究与开发中心只进行中长期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短期的开发性研究由分支研究与开发机构完成。有些大公司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设立了研究与开发中心,荷兰菲利浦公司在法、英、荷、美、德5个国家设有7个研究中心。美国贝尔电话电报公司在美、德、法和西班牙等国均设有机构。美国强生公司在总部设立罗伯特·伍德强生药物研究所作为自己的研发中心,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及瑞士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同时还在比利时设立强生研究基金会,并在日本、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美国杜邦公司早在1903年就建立了杜邦研究站,目前的中央研究机构集中了1 50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一半以上是具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设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公司均设有研究实验室,参与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众多。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研究与开发总部沃森研究中心设在美国纽约,同时还有设在硅谷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设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研究室、设在北京的中国实验室、设在以色列的海法实验室、设在日本的东京实验室、设在瑞士的苏黎世实验室、设在新德里的印度实验室。宝洁公司(P&G)于1890年在美国设立第一个产品研发实验室,目前的研发机构分布在12个国家的22个研发中心。
为推进微软公司发展,提高微软公司产品的全球市场适应性,利用美国本土以外的一流水平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人员,微软公司实施了全球化战略。1993年,微软在中国设立微软北京测试中心,1995年发展成为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1998年11月,微软公司投资八千多万美元,建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中国研究院目前拥有数百名员工,是中国最大的外商软件研发中心。“中心”设有WindowsCE产品事业部、平台与服务器、Internet客户服务端、桌面应用、开发工具以及中文技术研究组等6个部门,本着用户至上、技术领先的原则,研发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不断为用户推出最先进的产品。微软中国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设立的第三个研发中心,为微软的全球产品提供研发服务。
根据各种调研统计显示,我国两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1/3,约有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甚至有些国有企业竟然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直接结果就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产品大多也只能进入耗材高、附加值低的低端市场。即使设立自己研发机构的企业中,也只有新材料行业、中草药研制行业等少数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和原创技术,并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因此,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就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尽快建立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建立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明确技术开发中心的基本职能是围绕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实现新产品的市场化为核心。技术开发中心的组建模式要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规模相适应。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创新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建立合理的立项程序和管理方法,广泛引进外部资源,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技术开发机构。这些研究与开发机构要面对现实,首先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工作做好,同时推进关系企业命脉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工作。小企业虽然不一定建立研究中心,但也应该成立研究室,紧跟市场,与各条块密切配合,承担企业的技术创新任务。
(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
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市场价值实现的过程。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等等都离不开人们的聪明才智。任何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离开了人才企业根本谈不上什么竞争力。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人才的要求显然是最迫切的,因为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无不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美国杜邦公司的研究与开发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超过一万两千人,另有四千多名工程师专门从事新产品的开发。宝洁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也拥有七千五百多名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2001年,美国辉瑞公司投入47亿美元新成立的辉瑞全球研发中心就有一万两千多名科学家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相对短缺,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人才,而是中国的技术创新人才严重流失。目前中国著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高才生一毕业就到以美国为重点的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深造,学成回国者虽在逐渐增加,但仍属寥寥。至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也由于企业本身不能提供发挥其才干的条件及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而跳槽到外企,甚至“三级跳”跳到国外。留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显然数量严重不足,有一部分也会因为激励机制不健全而缺乏创新的动力,研究与开发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所以,企业要努力做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留住技术创新人才;投入一定的费用培养自己的技术创新人才;广泛招募优秀的技术创新人才。
努力提高技术创新人员的素质。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创新活动有重要的影响,这里的素质是指员工、领导的创新意识和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员工和领导的创新意识越强,技术创新活动就越容易开展,如果员工和领导因循守旧、求稳怕乱,创新意识淡薄,那么这个单位的技术创新活动就不会有大的起色。除了创新意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是技术创新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因为经验积累不能代替一切,通常情况下创新活动会涉及简单的工艺计算,对于技术难度高的创新活动,计算过程更为复杂,如果没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技术创新活动就不知道从何着手。创新素质中首要的是创新心理素质,不少企业成员其创新心理素质仍停留在不适应心理阶段或被动反应阶段,这就很难有主动的创新意识与冲动。特别是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核心的企业家,他们一切凭经验和主观想像办事,没有革新精神,不具备现代经济技术知识,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不能起到很好的领导和决策作用。
加大奖励力度就是要对技术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创新人员不断推陈出新,取得更大的创新成就。一方面,提高物质奖励的分量,那种认为开展技术创新是本职工作,只要随便象征性地予以奖励的指导思想,对于技术创新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另一方面,增加精神奖励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荣誉证书以外,可以对创新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进行公开宣传报道,以及用成果完成人的名字对成果进行命名。
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对技术创新的执著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技术创新的特色。海信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每年的技术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技术为海信不断孵化出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驱动海信始终站在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