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3500000089

第89章 现代十大富贵病

1.肥胖症

所谓肥胖症是指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中国人肥胖症的界定,可用两种方法:

(1)以体重指数公式计算,即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亚太地区指标,BMI在23~24.9者属超重,25~29.9者属一度肥胖,≥30者属二度肥胖。

(2)以简易公式计算,即男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105)×0.9;女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107)×0.9;大于标准体重10%者为超重,大于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症,大于标准体重30%~50%者为中度肥胖症,大于标准体重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另有普及性的外观法,根据人体脂肪堆积的部位不同,把肥胖分为山座型、马裤型、半身型。

山座型:脂肪聚集在下腹部、臀部、髂部,致使肚大如山,腰围如筒,多见于妇女。

马裤型:脂肪聚集在腰部及髋关节处,其他部位较少。

半身型:根据脂肪集中于上半身或下半身,而称之为上半身型或下半身型。上半身型者脂肪多堆积在上肢、颈部、背部、肩部及前胸的乳房部,而下肢较少;下半身型者脂肪堆积在腿部(尤为大腿部)、下肢关节、足部,而腰以下则少。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均出现了明显的肥胖趋势。肥胖症患者中还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肥胖症的病因学研究表明,肥胖的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于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以外,大多数属于单纯性肥胖,即人体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超出部分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现代医学认为,肥胖主要是因遗传、中枢神经、内分泌、饮食、运动等因素所致。

(1)遗传因素:约有40%的肥胖症属遗传因素致病。如果父母均肥胖,其子女肥胖者占80%,如果父母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者占40%,如果父母都正常,其子女肥胖者仅占10%。

(2)神经因素:人体下丘脑有调节食欲的中枢,其中腹内侧核为饱觉中枢,兴奋时发生饱感而拒食,破坏时食欲大增;腹外侧核为食饵中枢,兴奋时食欲亢进,破坏时则厌食。此二者相互调节与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中,将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则致肥胖或消瘦,此种因素在肥胖病中少见。

(3)精神因素:食欲中枢受制于精神状态,精神过度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食欲受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时,胰岛素分泌增多,食欲常亢进。病理心理状态与肥胖有关,所谓“心宽体胖”有其道理。

(4)内分泌代谢因素:胰岛素分泌增多时可刺激脂肪合成,造成肥胖。

(5)饮食因素: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饮食中缺乏能使脂肪转化为能量的营养素(如烟酸、VB2、VB6),不科学的进餐方式(如快速、大量进食、贪食、夜食)等。

(6)运动因素:运动过少,坐位生活所需热量较少,而饮食后缺乏活动消耗,造成脂肪堆积。

(7)药物因素: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类药物或避孕药物不当,也会引起肥胖症。

肥胖症患者由于体内血脂、血氨基酸、血胰岛素增高,极易并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

高血压:肥胖症最常见的并发症。调查数据显示,肥胖症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6倍。

心脏病:肥胖人的心脏病突发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肥胖症患者比正常人平均早7年罹患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脏病。肥胖形成冠心病的时间是10~20年。

糖尿病:肥胖人中,25.3%患糖尿病,25.6%的人糖耐量减低。肥胖人出现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非肥胖病人的4倍。

脑中风:临床资料证明,肥胖者发生中风的机会比正常人高出40%。

癌症:美国癌症协会的一项对100万人的调查表明,肥胖者比正常人癌症发病率高,而且死亡人数也比正常人多。男性多患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女性多患胆囊癌、胆道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癌症发病率男性增加16%,女性增加13%。

其他慢性病:胆囊和胆道结石、骨关节病、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等发病率在肥胖人中比在正常人中都高。

心理疾病:因肥胖病症引起的社交、择业等社会问题,包括受歧视、取笑等,肥胖人容易发生孤独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肥胖者因过量体重所致的行动不灵活,易发生意外。

以上所述,足见肥胖是引发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根源。人的体重与寿命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长寿者多为体重在正常范围的人。

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医学科学工作者研究发现,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超重的患病率已达18%,肥胖的患病率达2%。据此推算,中国20岁以上的超重患者不低于2.4亿人。

肥胖症的预防对策有以下几点:

(1)知识预防:接受健康教育,学习肥胖症知识,知晓家族有无肥胖史,经常测量体重、腰围、臀围。

有研究表明,中国人是腹部肥胖的易感人群,而腹部肥胖则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现已证实,简便的腰部测量可以有效地预测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生的危险性。

(2)饮食预防:对于有肥胖遗传基因者和有肥胖预兆的人,要特别把好“进口”关。

多补充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营养素,促使体内脂肪释放能量;

多补充水,以利溶解脂肪。体内缺乏水的摄入,脂肪就会逐渐沉积。有肥胖基因或趋势的人,每日最好喝凉开水8杯,约2000毫升,但应“多次少量”,忌一次多量;

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少吃味精、胡椒、盐、糖等易刺激食欲的调味品,多吃蔬菜;

烹调多采用蒸、煮、烤和凉拌方式;

多餐少食,每日4~5餐,每餐七八分饱,常喝粥;

餐前喝汤,进餐时,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30次,正餐最好不少于20分钟;

食物多样化,每样少吃一点儿;

早餐吃饱、吃好,难消化的肉、禽、蛋类荤食应在早、午餐食用;

晚餐宜少,宜早,在晚6时左右为好。餐后散步,与睡觉间隔3~4小时。不加夜餐。

有专家建议说:如果你正在减肥,一日三餐的最佳热量分配比例是:早餐占25%、午餐占50%、晚餐占20%~25%。

食物的热量可依照下列方法计算。

无论你年龄多大,用理想体重乘以33,就是每日应该摄入的热量(千焦)。如果你是体力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或参加运动锻炼,每天跑步8公里,那么就用理想体重乘以44.1;如果每天跑步少于5公里,就用理想体重乘以33,得出的数字就是你每日应该摄入的热量值。

现化膳食专家建议膳食遵循“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原则,其内容具体如下:

“一”,指每日饮一袋牛奶,内含250毫克钙,可以有效补充钙,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

“二”,指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当于主食300~350克,可依个人胖瘦情况而增减。

“三”,指每日进食三到四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50克,或大鸡蛋一个或豆腐100克,或鸡鸭100克,或鱼虾100克。以鱼类、豆类蛋白为好。

“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咸(广东型膳食每日摄盐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东北型18~19克,以广东型最佳,上海型次之);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分餐次数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压);七八分饱。

“五”,指每日500克新鲜蔬菜及水果,是预防多种癌症的有效措施。当然,配餐时可再用适量烹调油、干果及调味品等。

“红”,若无禁忌症,每日可饮少量红葡萄酒(50~100毫升),有助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西红柿等,内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对儿童及成人均有重要的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及肿瘤发病机会的作用。我国膳食中普遍缺乏胡萝卜素。

“绿”,指绿茶及深绿色蔬菜。饮料以茶最好,茶以绿茶为佳。据中国预防医学院研究,绿茶有明确的抗肿瘤、抗感染作用。

“白”,指燕麦粉或燕麦片。北京心肺研究中心证实,中国农科院品质所监制的燕麦片,每日用50克,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下降。对糖尿病患者效果更显著。

“黑”,指黑木耳,研究指出,每日食黑木耳5~15克能显著降低血黏度与血胆固醇含量,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3)运动预防:适量运动,如做广播操、打太极拳、跳交谊舞、跳绳、爬山、登楼、疾走等,以消耗脂肪,同时保持肌肉。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10分钟,只消耗肌肉的糖原和血糖,运动时间延长,才能消耗体内的脂肪酸和脂肪,因而每次运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4)心理预防:减轻肥胖的心理负担,消除精神紧张,以避免心理的病理状态影响食欲中枢。

(5)其他行为预防:从婴幼儿起就不过多进食,特别不过多吃油炸食品以及冰激凌、奶油、巧克力等甜食;避免滥用含有激素的营养滋补品;坚持规律作息,不贪睡,生活和工作不长久坐位势;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以免“心宽体胖”,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多活动手脚,增加“非锻炼耗能”的小动作。

综上所述,防治肥胖应注重食补释放脂肪的营养素,增补消耗脂肪的运动,修补调节体重的神经中枢,切忌一味节食,并避免腹泻,避免滥用减肥药物,从而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理想减肥的标准:有效减少脂肪而不损伤肌肉;有效防止反弹;安全、无副作用;促进代谢,增强体质。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因身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功能完全丧失以及不能适当地利用胰岛素所致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诊断的惟一标准是血糖。测血糖时应注意,空腹血糖,时间应在12小时内;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算时间。

由于糖尿病患者发生代谢紊乱,常引起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眼部的病变,伴随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水肿、肾功能恶化和衰竭,导致失语、痴呆、白内障、青光眼乃至失明,造成肢体瘫痪、残疾或过早死亡,形成性生活困难。除了这些慢性并发症,还可出现中毒、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未控制的儿童糖尿病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发育,出现身材矮小、发育迟缓,甚至智力低下。

糖尿病作为全身性、进行性的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可能伴随患者终身而影响生活质量,如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任其发展,则会严重损害健康,危及生命。据统计,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是人类的“第三杀手”。

有报道说,目前世界上已有1.2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竟占几乎一半,约有5000万~6000万人。全世界每年死于糖尿病的患者人数有300万,而我国就有60万。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到2050年将达到3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2.28亿左右),中国将排在第二位。

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治之病。有研究表明,一般从餐后血糖升高到确诊为糖尿病,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最初的餐后血糖升高往往不用治疗,只要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就可使血糖恢复正常。这足见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是大有可为的,无糖尿病者完全可能不得糖尿病。虽然现代医疗水平可使糖尿病患者不因糖尿病致残或早亡,但其治愈还是很困难的。因此,预防仍然是最关键的。

关于糖尿病的预防,专家提出了4个要点:

(1)“多懂点儿”,即知识预防。接受健康教育,学习糖尿病知识。“多”就是既要知晓家族有无糖尿病史,又要知晓防治措施,还要通过经常检测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

(2)“少吃点儿”,即饮食预防。“少”就是进食量要留有余地,不可一味满足食欲,七八成分饱即可。饮食尽量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茶等。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防止肥胖和高脂血症等诱发因素的形成。有肥胖危险因素者注意体重、胸围、腰围与臀围比值的控制。

日本的一项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研究成果认为,用凉开水泡茶喝,有助于糖尿病的防治,高危人群不妨一试。

(3)“勤动点儿”,即运动预防。运动可以减少脂肪组织和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的危险。适当锻炼还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黏。目前公认,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比不参加运动的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要小20%。但那种一周爬一次山、两周游一次泳的间断式的抽空锻炼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年轻人应经常参加“出点汗、喘点气”的运动,最好每天半小时,每周至少5次。

(4)“放松点儿”,即心理预防。避免精神创伤,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从而保证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5)戒烟限酒,保证睡眠。血液新稠度高者必须戒烟,因为吸烟可使血管收缩,血新黏重。

3.高血压

人体的血压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压会受到饮食、起居、脑力活动、体力活动及情绪等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是有一定范围的,是血压为适应生理需要而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属于正常反应。若血压高出正常范围,即可成为高血压。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的统一标准,若成人不同时间的3次血压测量值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住,则诊断为高血压。大多数患者,高血压的病因不清楚,而另外不足5%的患者,血压升高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一个人若患上高血压,他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将增加210%。如果对高血压不进行有效控制,将会给病人带来很多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中风,可引发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甚至可以危及生命,这不仅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体上的痛苦,而且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高血压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它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国内外的统计资料表明,高血压人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在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中,由高血压引发的患病率最高。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流行最广泛的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据流行病学调查,高血压已成为人类第一致死原因。

据调查显示,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严重。目前,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35岁以上人口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均各占1/3,而高血压患者只有一半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这一半的人中还只有不足1/3的人在服药。经过治疗的患者中仅有不到8%的人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有研究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稳定的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健康严重性的认识,增强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因此,普及高血压知识,加强高血压的监测和预防,任重而道远。有些人会认为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应该关心的问题。其实高血压并不只是老年病,儿童发生高血压的情况并非罕见。尤其是那些小胖墩,应当特别重视。

儿童患继发性高血压病较多见,若能早期查明原因是可以治愈的。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不会得高血压,没有加以重视,结果造成疾病缓慢发展,待发现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另外,原发性高血压也可以从儿童时期就发病。家庭成员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儿童,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的机会多。如果能从儿童期就开始注意防治高血压,到成年期发病即可减少,高血压的后果也可减轻。

家长应注意合理地调节孩子的饮食,不要过多摄入脂肪和糖,避免肥胖,少吃盐,防患于未然。

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两种。有些病人可以通过减轻体重、加强体育锻炼等非药物方法控制血压。那么,什么人必须靠药物来帮忙呢?一般认为,凡是舒张压在100毫米汞柱以上者应用药物治疗。

未成年人轻型高血压患者在经过非药物治疗后,如果在4周内多次测量血压,仍然发现其舒张压继续升高或持续在100毫米汞柱以上者,就应该开始用降压药。如果舒张压在90~94毫米汞柱之间,但是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应该应用药物治疗。另外,对单纯收缩压升高至约180毫米汞柱的病人,同样需要降压药物的治疗。

治疗高血压并不能以简单的降压数值为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经过长期观察与研究,当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才最低。年轻的、轻度的患者以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为宜,老年患者以140/90毫米汞柱为宜。单纯收缩压升高者也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还应该控制得更低一些,血压低于130/85毫米汞柱。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血压应该控制在125~130/75~80毫米汞柱以下,才能延缓肾功能损害的发展。

由于高血压常无症状,特别是中年人,即使已发展成为重度高血压,也常自我感觉良好。因而凭症状服药,极易延误治疗。除了少数早期发现、病情很轻、又能遵照科学方式生活的人以外,绝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人都必须终生服药。

4.高脂血

高脂血症是血浆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一类疾病,任何可以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来源增加或消除减少的原因,均可导致高脂血症。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主要表现为受体和酶的缺陷;也可发生在一些重要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所引起。

(2)饮食:其作用比较复杂,糖类摄入过多,易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形成有关,其他膳食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3)激素和代谢:不论由于生理或病理引起的激素(如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改变以及代谢(尤其是糖代谢)异常均可引起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早期表现主要有皮肤黄色瘤和肥胖。

皮肤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部皮肤隆起,其颜色可分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一般质地柔软。根据不同的形态及发生部位,黄色瘤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形态的黄色瘤可见于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而在同一类型的高脂血症中又可出现多种形态的黄色瘤。经有效的降脂治疗,多数黄色瘤可逐渐消退。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黄色瘤发生。

肥胖症是指体内生理和生化的变化,使脂肪过分堆积而造成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

做血脂险查是诊断高脂血症的最好方法,到医院检查血脂应注意:应空腹12小时以后于晨间从静脉抽血。非空腹标本可使血脂含量增高;采血前应维持原来的规则饮食至少2周,并保持体重恒定。若抽血前大鱼大肉地吃喝或有意素食3天,则测得的结果并不代表平时的基础水平;应在生理和病理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抽血,4~6周内应无急性病变发作。急性感染、发热、急性心肌梗塞、妇女月经期和妊娠、应激状态、创伤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均可影响血脂和脂蛋白含量,应尽量避免在上述情况下检查血脂。

看血脂化验单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看不懂上面的一些英文缩写。现介绍一些常用的符号。

TG:代表血浆总胆固醇,也有用T-CHO代表血浆总胆固醇的。

TG:代表甘油三酯。

HDL-C:代表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代表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ApoA1:代表血浆中载脂蛋白A1.

ApoB:代表血浆中载脂蛋白B。

看化验单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各种物质的正常值,现介绍如下。

总血浆胆固醇:3.36~5.18毫摩/升(130~200毫克/毫升);

血浆甘油三酯:男性为0.45~1.81毫摩/升(40~160毫克/毫升);女性为0.23~1.22毫摩/升(20~108毫克/毫升);

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2.19毫摩/升(35~85毫克/毫升);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毫摩/升(120毫克/毫升);

载脂蛋白A1:110~160毫克/毫升;

载脂蛋白B:69~99毫克/毫升。

绝大多数高脂血症是可以防治的,而且是不难防治的。对于多数轻型病例,一般只需采取适当的饮食措施,即可使其血脂降至正常水平。对于中度高脂血症患者,在经过饮食治疗后,脂质代谢常常可得到改善,若再加用药物则常可获得满意疗效。即使是重症病例,包括某些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通过各种综合措施也可使脂质代谢失常情况得到控制和改善,从而减轻临床症状,推迟和避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运动在高脂血症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可使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含量降低,使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HLD)含量增高。运动和体力活动将使热能的消耗大为增加,因而有利于预防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冠心病。不仅如此,运动还能改善机体的血凝状态,这对经常处于高凝状态的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来说的确是起了保护作用。运动之后锻炼者食欲增加,睡眠良好,情绪轻松,精力充沛。因此,高脂血症病人应坚持长期、规则的健身运动。但在运动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运动前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以排除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并估测自己能耐受多大的运动量。

(2)应采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切莫操之过急,以避免超过机体的适应能力,加重心脏的额外负担。运动量的大小以不发生主观症状,如气短、心悸或心绞痛等为宜。

(3)应注意持之以恒。运动对血脂的影响虽有急性效应,但更重要的还是慢性效应,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随意中断运动有时可引起血脂增高,这可能是由于热能消耗突然减少以及机体代谢的不适应性造成的。

(4)必须要有足够的运动量。每周进行相当于4184~5021千焦(1000~1200千卡)热能的运动(如慢跑16千米),并坚持9个月以上,这样不仅有助于降低血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的含量。每周进行相当于8368千焦(2000千卡)热能的中等强度的耐力运动(如每周走路或慢跑32千米),则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

此外,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上下班骑自行车、游泳、爬山等,对高脂血症都有利。

5.冠心病

根据目前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推测,21世纪里,冠心病仍在人类疾病死因顺序中占据第1位,这说明,冠心病是目前人类的“头号杀手”。

冠心病患者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其主要症状也有所不同。但冠心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无症状冠心病:无症状,但心电图可出现异常。

心绞痛:突然胸口疼痛,多在3~5分钟内消失,为心肌缺血所致。

心肌梗塞:症状严重,甚至导致突然死亡。

缺血性心肌病: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引起,可出现心律失常等现象。

猝死:突然发生心跳停止并死亡。

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老年人体内脂类代谢紊乱及动脉壁代谢障碍有关。脂类代谢紊乱是由于长期进食高胆固醇类食物,造成体内某些脂类物质数量过剩,沉积在动脉内壁上;动脉壁代谢障碍,是老年人动脉血管壁与质地都发生退化,这既促使动脉硬化,又容易让胆固醇等沉积。如果将老年人的动脉血管剖开,可看到内壁上有不少黄色粥样的脂类物质沉积斑块,动脉本身也又厚又硬失去弹性,甚至内脏接近闭塞。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阻塞在50%以下,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心电图能提示有心肌缺血现象存在;如阻塞在50%以上,心肌缺血、缺氧较为明显,病人会出现胸闷、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等症状;而当冠状动脉较大的分支完全或几乎完全堵塞时,就会断绝局部心肌氧的供给,致使部分心脏肌肉由于营养不足而坏死,从而导致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以往治疗冠心病大多采用保守疗法,如药物治疗结合休息疗养等。主要通过使用硝酸甘油、钙拮抗剂、β阻止剂、中药等药物,扩张血管,增加血液供应;同时注意限制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减少心脏负担,由此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后来又发展出静脉给药进行溶栓治疗,但这必须在血栓形成的6小时内进行治疗,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导管介入的方法,在无需打开胸腔的情况下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多种治疗,如气囊扩张、激光消融、旋切等。其中最简便易行的就是气囊扩张,又称“血管成形术”。除介入疗法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术,被称作“搭桥”手术。这种手术的方法是,把足静脉作为替代血管,从主动脉开始绕过冠状动脉的狭窄部分,连到它前面的冠状动脉上。另一种方法是,把内乳动脉从胸骨内侧剥开,连接到冠状动脉狭窄的远端。这样,就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之间搭了一座“桥”,使血液能绕过阻塞部分继续流通。

究竟采用哪种手术为好,必须视患者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在冠状动脉阻塞比较严重,且范围较广,甚至已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的时候,选择“搭桥”手术是较为理想的方案。此外,由于任何一种介入疗法都会引起冠状动脉再狭窄,因此,相对而言,接受“搭桥”手术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较高。

国际上新近还出现了一种激光心肌成型术。对采用上述两种手术治疗都失败的患者,医生用激光在他的心腔上打出一个个细小的孔,让心脏中的血液直接进入心肌以补充需要。不过,这种手术目前仅在国外少数医院处于临床试用阶段。

6.中风

中风往往是因大脑血流阻塞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它会导致肢体瘫痪、记忆和说话能力丧失甚至死亡。大多数损害都是因脑神经细胞死亡引起的。

中风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从而发生了中风。中风的诱因大致有:情绪不佳(生气、激动)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的改变;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等;某些药物,如降压药物、抗心率失常药物、避孕药等,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同样能诱发中风的发生。

中医认为,引起中风的因素是:情志易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

西医认为有下列病症者也有中风的危险: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脏功能障碍患者、高脂血症患者、高胆固醇患者、吸烟和酗酒者。

因此,如果经常郁郁寡欢、过度劳累而又吸烟酗酒,或者已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贵病”的患者,那一定要小心了,或许中风已经“看”上你了。

另外,经研究表明,中风本身并不会直接损害神经细胞,但中风会促使神经细胞自杀。

细胞自杀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人体内某些基因控制着细胞自杀的过程。只有这样,新陈代谢才能顺利进行。而中风则使人体基因产生了过多的细胞自杀指令,致使大批细胞死亡,从而引起灾难性后果。

握太华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抗自杀基因,这种基因受到刺激后会产生一种称为NAIP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防止细胞自杀。如果在中风刚开始数小时内提供这种蛋白质,则能大大减轻脑损伤程度。

最近发明的新药K252a能使基因产生更多的NAIP蛋白质。由于这种药物是一种很小的分子化合物,可穿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细胞,使其免受自杀指令的影响。

研究报告称,人体内NAIP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可阻止局部缺血性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NAIP在防止缺血性损伤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增加NAIP蛋白质的疗法将成为治疗中风和其他疾病的一个新途径。

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还在试制一种与K252a类似的药物—CEP-1347,用以治疗神经性疾病。动物实验显示,它能防止细胞死亡。该公司计划在一年内对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临床试验。

7.胆石症

“胆道系统”由肝内胆道、肝外胆道及胆囊组成。胆道呈树枝样分布,而胆囊就像长在树干上的“梨子”。胆囊,上通肝脏下接消化系统,可储存、调节胆汁,具有助消化的功能。胆道或肝内长石头,医学上统称为“胆石症”,是指在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粘液物质及钙等)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

按组成成分可将胆石分为:

色素性胆石,其成分以胆红素钙为主;

胆固醇结石,其成分以胆固醇为主;

混合性胆石,由以上两种成分组成。

按照胆石在胆道系统的部位分为胆囊结石和肝管结石。

胆石可以发生于胆道内任何地方,我国以胆囊结石多见,肝内胆管结石发生也较高。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胆结石的,胆结石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是说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长出“石头”。胆固醇结石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西方国家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胆固醇结石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胆盐和卵磷脂可以和胆固醇蛋白组成混合体胶粒,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长期食入高糖、高脂肪膳食,可造成胆汁中三种脂类(胆固醇、卵磷脂、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过饱和而引起胆固醇结石。过食油腻、精细的食物可以明显增高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从而增加了患胆固醇结石的危险。而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对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一定益处,因为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可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

研究表明,空腹时间延长会引起胆结石发生、不吃早餐是不可取的,因为空腹时,胆囊处于舒张状态,胆汁潴留,只有在进餐时胆囊才会收缩将胆汁排入胆道。空腹时间延长,导致胆汁浓缩,且胆汁成分改变,胆酸含量减少,形成相对高胆固醇胆汁,使胆固醇沉积,易产生胆囊结石。

大量临床病例资料统计表明,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就是说胆囊结石多见于40岁、生子女多的肥胖妇女。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能直接影响肝脏的代谢,使肝细胞分泌胆汁的成分发生改变——胆酸含量减少,胆固醇含量增加,使胆汁排出受阻,造成胆汁淤积,促使胆结石形成。

此外,中年妇女家务缠身、喜静不爱动、缺乏锻炼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些妇女因为减肥而不吃早餐,也易患结石。

在女性中,生育过的妇女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较高。因为,在怀孕初期,由于妊娠呕吐,或进食不够,十二指肠缺乏食物刺激,胆囊排空收缩较常人差;而在怀孕后期,由于子宫增大,腹内压增大,胆囊排空速度减慢,胆囊扩张,胆汁的稠度增加,胆囊内胆汁滞留,为形成结石创造了条件;此外,在怀孕后期,血液有暂时性的胆红素增多,胆固醇和雌激素增多,这也是形成结石的基础。

如今,一些富含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成为人们百吃不厌的食物,有些人更是天天吃、月月吃。得了胆石症后是不是一定要对这些食物忍痛割爱呢?其实不然。有不少胆囊结石的患者,平时无任何症状,吃脂肪、油腻食物,也无任何不适或发生胆绞痛,胆石症也仅在B超检查时才发现。有实验证明,不是每个胆囊结石的患者都不能吃脂肪、油腻食物,只是脂肪性食物易引起胆绞痛。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能耐受脂肪、油腻的食物的人,可以吃些植物油和适量的脂肪食物,以利于胆囊排空;可以适量吃些瘦肉,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和动物内脏等),但不要一次进食过多的脂肪食物,尤其是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奶油制品等,以免胆囊收缩而诱发胆绞痛。经常发作胆绞痛的患者则最好不吃太油腻的食品。

有些人可能夜间突然发生腹部绞痛,这时要警惕胆结石。一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日常生活中无特殊表现,常由于夜间睡觉姿势的改变,导致胆绞痛发生。因为人站立时胆囊底朝下,结石沉在底部;当仰卧睡下,胆囊底便朝上,结石由于重力作用滚至胆囊管或胆管颈并嵌在那里,于是导致胆绞痛的发生。体位改变时,结石松动、滑落,梗阻解除,疼痛可以减轻或消失。所以,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平时睡觉以侧卧为好。发生胆绞痛时,应立即侧卧或坐起,以便减轻疼痛。

一般而言,未造成胆道部分或完全梗阻的轻型胆石症,对肝脏影响较轻,但胆道梗阻尤其是完全梗阻对肝脏有明显的损害,久之会引起淤胆性肝硬变,最后可导致肝功能不全。肝内胆管结石还可导致受阻区域肝组织萎缩,未受阻塞的正常肝组织代偿增生导致肝脏畸形,胆囊移位。

胆囊结石和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尤其以长期高胆固醇血症者多见。一般而言,胆结石不会引起心脏病。据临床观察和研究,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绞痛发作会引起冠心病患者心绞痛频繁发作,临床上称为“胆心综合症”。这是由于当胆囊病变发生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电图异常。治疗这种“胆心综合症”的最好办法是胆囊切除手术。

胆结石患者及其家属可能会最关心这样两个问题:胆结石会引发癌变吗?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据流行病学调查,胆囊癌与胆结石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如胆囊结石多见的北方,胆囊癌也多见;而胆管结石好发的南方,则以胆管癌多见。

研究者发现,胆管结石可能与胆管癌有一定关系。胆管结石对胆管的长期刺激,可引起胆管内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只不过是由于胆石症引起胆管癌,还是胆管癌在其发展过程中并发胆结石,还存在争议。据临床统计,60%~80%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囊结石,因此可以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有密切关系。

然而,胆结石患者一定不要因此而害怕,有很多患胆结石的患者尽管病程很长,却并没有发生癌变。所以患了胆结石不必过分紧张,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防止癌变的发生。

据大量调查报告表明,由于城乡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以胆道蛔虫及营养不良为主要诱因的原发性胆红素结石逐渐减少,而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发病率明显上升。

一般而言,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只要能耐受手术,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的处理,一般认为不必立即行胆囊切除术,只需观察与随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胆道疾病诊治的各种新型仪器相继问世。以往需要经过大手术治疗的一些胆结石,现在通过内镜即可以将结石取出。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即在电视荧屏的监控下,通过3~4个小切孔,将带有光导纤维的腹腔镜及与之配套的特殊手术器械插入腹腔进行胆囊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对患者全身及腹腔的干扰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留疤很小等优点。但是,腹腔镜手术由于其局限性还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因此,不要盲目做这种手术。

怀疑有胆囊癌变者、合并原发性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者、腹腔内严重感染及腹膜炎患者、疑有腹腔广泛粘连者、合并妊娠、有出血倾向及凝血障碍者、有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而难以耐受全身麻醉及手术者,不宜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于全身情况差,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等不适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考虑用溶石疗法。能透过X射线的结石(所谓阴性结石),胆囊管通畅、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法。一些医院已经将碎石、溶石、排石结合使用,不仅取得较好疗效,而且减少了副作用发生率。

临床上有许多患有胆石症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当需要做手术时,常常为高血压带来的手术危险而犹豫不决。其实这些患者如果没有因高血压引起的重要脏器损害,只要血压控制得比较稳定,一般是可以耐受胆道手术的。但是,如果高血压发展到了较严重的阶段,造成了心、脑、肾功能损害,那么危险性就增加了。如果不是急症,应推迟手术日期,等血压基本稳定后,能适应手术时再考虑手术,术中应进行严格的心脏和血压监测。

正常胆囊具有储存、浓缩、排出和分泌胆汁的功能,切除了“胆囊”后,人体便丧失了上述功能,开始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

(1)如果胆管功能丧失,将出现类似胆绞痛和不舒适的感觉。

(2)厌食脂肪性食物,因为在消化期,没有浓缩的胆汁进入小肠,可引起脂肪消化不良。若吃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则不会有上述反应。

(3)体内胆盐减少,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代偿,最后对人体和消化没有什么重要影响。没有胆囊,生活照样好。

切除胆囊后,机体需要2~3个月时间适应。在这段时间内,摄入的脂肪量应加以限制,吃所谓的低脂饮食(低胆固醇、低甘油三酯食物),尤其不宜一次吃太多的动物脂肪性食物,如肥肉、猪蹄等。2~3个月后,可逐渐适当增加一些脂肪性食物,酌情增加或减少,选择自己能耐受的脂肪量,直到机体完全适应。

8.脂肪肝

脂肪肝,通俗地说,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正常人摄入营养良好的膳食时,肝脏内的脂肪含量仅占其重量的4%~7%。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肝脏对脂质的吸收利用失去平衡,则肝内脂肪量增加,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湿重)的5%时,称为脂肪肝,严重时可达到肝重的40%~50%以上。

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将脂肪肝分为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营养失调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肪肝以酒精性、肥胖性、糖尿病性多见,原因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关。“西化”的生活方式在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生活中出现,酒吧中的独饮或是狂欢,“感情深一口干”的中国传统的酒文化等造成的豪饮或是酗酒,都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

另外,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盲目补充营养,以为营养越丰富越好,造成脂质摄入过多,导致肥胖、肝脏代谢失调,也容易产生脂肪肝。胖是导致脂肪肝最主要的原因,其发生率约10%,性别与发病率没有关系,50~60岁的人发病较多。所以肥胖者一定要注意防止脂肪肝发生。但是,并非是只要是胖子就一定会患脂肪肝,据资料报告,50%的肥胖者有肝内脂肪浸润,96%的重度肥胖者可发生脂肪肝。

药物干扰正常的脂肪代谢使肝细胞脂质成分合成或摄人增加,或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脏内的形成和分泌,引起肝细胞中的脂肪堆积。

四氯化碳、氯仿、半乳糖胺、放线菌素等中毒可以引起脂肪肝;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环素和一些降脂药可以通过干扰脂蛋白的代谢形成脂肪肝。

没有合并其他疾病的脂肪肝患者的自觉症状可以很轻微,部分患者会有全身无力不适、腹胀感、食欲差、不想吃东西或是太油腻的食物、肝脏区域不舒服的感觉,体检时一般都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肝脏肿大,这是脂肪肝最常见的表现。

脂肪肝患者的肝肿大,约10%的患者肝脏可扪及,30%轻度肝肿大,少数可见肝区疼痛及压痛。肝脏虽肿大,其形态依然正常。若检查肝脏时其质地正常,或稍觉柔软,表面平滑且无触痛,应考虑到脂肪肝的可能,但是还应结合症状,利用实验室检查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来确诊。

此外,脂肪肝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恶心呕吐;蜘蛛痣(白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多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部位。检查时用指尖或针压迫痣的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立即褪色,去除压力可恢复);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内分泌失调,例如男性乳房发育、阳痿,女性闭经或月经过多,体重改变。较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

很轻的脂肪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易被漏诊。有资料报告,约25%以上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没有症状,脂肪肝的临床症状表现与其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成正比。若给予治疗,肝内过多脂肪被清除后其症状可消失。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长期与脂肪肝高危因素有关的人要注意自己的肝脏,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脂肪肝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主要治疗措施为:

治疗原发病,“纠正发病因子”;

饮食治疗,纠正营养失衡;

采用药物降脂、护肝、退黄,防止肝细胞坏死、炎症及肝纤维化发生和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必要的锻炼,维持体重;

维持相对正常的血脂及血糖水平。

饮食调节是脂肪肝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脂肪肝患者的饮食应以高蛋白、适当的脂肪为主,着重维持各种氨基酸的平衡,并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超过标准体重的患者应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在饮食调节过程中注意防治高脂血症,进食含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少的食物,即“低脂饮食”。

此外,脂肪肝患者应控制糖类摄入,不应吃甜食,限制脂肪摄人,少吃鱼子、肥肉、动物内脏和蛋黄等高胆固醇食品。

有脂肪肝患者的家庭,食物烹饪应少选用煎、炸、烧等方式,烹饪时应少用油或只用植物油,如豆油、芝麻油、花生油、菜油等,以保证低脂肪。多吃各种新鲜绿叶菜,而土豆、芋头、山药等含糖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不宜使用葱、姜、蒜、辣椒、胡椒等对肝脏有刺激的调味品。

由于吸烟可导致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影响甘油三酯的合成与转运,导致甘油三酯积聚,产生脂肪肝,因此脂肪肝患者要戒烟。

正常人少量饮酒对健康是有益处的。少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还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但是,酒精主要在肝脏内代谢,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中毒,而且酒精也是脂肪肝的病因之一,因此,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伴肝功能异常的人,应该忌酒。

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患者的预后良好,若能早期治疗,还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逆转,达到完全治愈。而四环素、黄磷中毒、妊娠等引起的急性脂肪肝预后险恶,死亡率很高。

一般来说,脂肪肝的预后取决于其病因,只要无其他附加因素,一般不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需要在脂肪性肝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肝硬化。而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若终身不禁酒,又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时其预后基本上取决于肝炎本身的进程。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巨大的压力,让人们忙于工作、学习,很多人忽视了运动和保健。仅仅靠摄入营养是不能抵抗疾病的攻击的。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远离脂肪肝。

9.氧中毒

吸氧对身体有好处,但是长时间大量吸纯氧,会发生氧中毒,而出现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这是因为长时间吸高浓度的氧,氧在代谢中会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可以使脑细胞的各种酶失去作用,神经传递物质的代谢发生变化,这些氧化物还会损害脑细胞膜的构造,影响脑细胞的代谢和脑细胞的反应,使脑细胞失去应有的功能,发生紊乱,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原因,是正常肺泡表面有一层物质,保持着肺泡的正常通透性,对维持肺泡发挥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时间大量吸氧,这层物质的产生会明显减少,使肺泡壁的通透性加大,肺泡内水分增多,出现肺水肿,病人会感到吸呼困难。由于肺泡内水分的增多,又促进这层物质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使呼吸系统的症状越来越重。

常压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可造成胸骨后不适、疼痛和同一部位的神经损伤;连续吸纯氧12~18小时,结膜、鼻咽、肺部均可出现刺激症状,肺活量下降并出现红眼、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连续吸纯氧24小时,可发生支气管肺炎。长时间吸纯氧,还会使胎儿和未成熟婴儿的眼睛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使视网膜上产生大量新生血管合成纤维细胞,造成视网膜功能障碍,视力下降,甚至成为永久性失明。为此,孕妇在妊娠后期以及不足月的未成熟婴儿,应注意不要长时间大量吸氧。

氧中毒的主要症状有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面部肌肉及手的小肌肉颤动、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胸骨后不适、疼痛、干咳等。

为了防止氧中毒,最好间歇吸氧,一次吸氧时间不要过长,最长不要超过6小时。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吸氧,一般症状会慢慢缓解,不会给身体留下什么损害。

10.营养缺乏症

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剂,是生命之源。钙在人体内一方面构成骨骼,成为身体的支架;另一方面以离子形式参与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参与肌肉收缩、血液凝固、神经肌肉的应激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微循环的改善和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以及酶的激活、激素分泌等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的催化、启动、运输、分泌等,都离不开钙离子的调节作用。在钙离子的调节下,人体循环、呼吸、神经、内分泌、消化、血液、肌肉、骨骼、泌尿、免疫以及生殖等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才得以维持。人的一生必须维持正常钙的生理水平,才能保证人体健康的需要。没有钙,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缺钙,生命活动就会出现障碍,疾病就会发生。

在正常情况下,钙在人体内的含量及分布既恒定又平衡。这种恒定和平衡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营养状况良好时,钙的排出量与肠道吸收量接近。正常成人每天通过粪、尿、汗等途径向体外排出的钙量约为150~450毫克。此外,在妊娠、哺乳、高温作业等情况下,还要额外增加钙的排出。

人体为了达到钙的平衡,每天需要补充足够的钙,才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人体内的钙,主要是通过膳食获取的。然而人体对钙的吸收又非常苛刻,钙盐只有在酸性环境中、呈离子状态、溶于水的情况下,才能被吸收。而钙的吸收又依机体对钙的需要、食物的种类和钙的摄入量而定,并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据观察,婴幼儿时期钙的吸收能力最强,约为50%~60%;青少年时期为35%——40%;而成年人钙的吸收率大大减少,只有15%~20%;到了老年期,由于胃酸分泌减少、肾功能减退以及雌激素水平下降,钙的吸收率还要低,一般在10%以下。我国营养学会根据人体对钙的需要,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对钙吸收率的差异,制定不同人群的日常需要量:6个月龄以下婴儿每日钙的需要量为400毫克,3周岁以下幼儿为600毫克,10周岁以下儿童为88毫克,18周岁的青年为88~1000毫克,成年人为1200毫克。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钙摄入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体供给标准量。事实上,钙摄入量不足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健康问题,即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这一情况也相当严重。据文献报告,75%以上的美国人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缺钙情况,而发生骨质疏松的人数达2000万人之多,每年因此而造成骨折的人数达150万人之巨,为此支出的医药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可见,钙饥饿已威胁着人类健康。

缺钙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日常生活中,如果钙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生理性钙透支,造成血钙水平下降。当血钙水平下降到一定阈值时,就会促使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具有破骨作用,即将骨骼中的钙反抽调出来,藉以维持血钙水平。在缺钙初期,缺钙程度比较轻,只是发生可逆性生理功能异常,如心脏出现室性早搏、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等反应。持续的低血钙,特别是中年以后,人体长期处于负钙平衡状态,会导致甲状旁腺分泌亢进,首当其冲的是骨骼。骨钙持续大量释出,会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另一方面,由于甲状旁腺素具有促使细胞膜上钙通道开启而关不住,以及阻抑钙泵,使钙泵功能减弱的作用,甲状旁腺持续升高还会造成细胞内钙含量升高。持续的细胞内高钙,可激发细胞像失控的野马,无节制地亢进,造成细胞能量耗竭。与此同时,代谢废物又得不到及时消除,便会构成自身伤害,致使细胞趋向反常的钙化衰亡。

以下是几种由于缺钙而引起的主要疾病。

(1)高血压:缺钙会造成反常的钙内流,导致钙在血管内壁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反常积贮,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异常升高。持续的钙内流,促使血管壁弹性纤维和内皮细胞钙化、变性,甚至出现裂痕、断裂。外周阻力进一步增大,血压持续升高。由于血管内壁损伤,脂类通过透性增大,血脂浸入血管壁的损伤处,造成胆固醇和其他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血管内皮细胞因损伤而分泌内皮素和某些激活因子,可引起血小板和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粘附、聚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又激活补偿性生理反应,促使血管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反常增生和内膜下移位,致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于是层层叠叠、大大小小的动脉粥样硬化便形成了。

研究表明,对于某些高血压病人来说,不用药物而是增加钙制剂的量,有助于控制高血压。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预防医学副教授詹姆斯·德威尔对国家统计中心为期1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发现每天用钙量为1300毫克的人比每天用钙量为300毫克的人患高血压的比例低12%。

(2)冠心病:许多研究表明,钙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从而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有人观察,让胆固醇含量较高的男子食用含钙量低的食物10天(每天410毫克),检查他们的胆固醇含量;然后再让他们吃含钙量高的食物(每天2200毫克)。结果高钙食物能减少胆固醇总量6%,其中低密度脂蛋白减少11%,而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数量则保持不变。专家认为,长时期严重缺钙会引发冠心病。

(3)尿路结石:多年来,医生告诉肾结石病人限制食用钙,理由是钙为结石的一种主要成分。但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后发现,这可能是人类在认识上的一个大错误。他们提出,减少肾结石危险的方法恰恰是增加钙摄入量。大家知道,饮食中,特别是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盐,一般情况下,草酸盐在肠道内与钙结合成草酸钙随粪便排出。如果饮食中钙的摄入不足,就会使多余草酸盐经肠腔吸收而进入血液,最终由肾脏排出。如果人体长期处于负钙平衡状态,肾脏细胞不可避免会出现细胞反常钙内流损伤,肾脏回吸收功能减退,尿钙排出增多。高钙尿液与尿中草酸盐结合,形成大大小小草酸钙结石。如果不忌钙,而是采取补钙措施,尤其是补充水溶性钙剂,那么,在胃肠道中与草酸盐结合成草酸钙随粪便排出。另外,补充足量的钙可扭转负钙平衡,肾脏回吸收功能正常,尿钙排出减少,结石的可能性也减少。

(4)结(直)肠癌:高脂饮食会过度刺激胆汁的分泌,过量的脂肪酸和胆汁酸是引起结(直)肠细胞癌变的触发剂。有研究证明,患有结(直)肠癌的病人,血清胆汁酸的含量比正常人高出1倍左右,而癌变细胞中胆汁酸含量比正常细胞高3倍以上。如果用高胆汁酸的饲料喂小白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如果补充足量的碳酸钙,钙离子与脂肪酸和胆汁酸结合,从而消除癌变的触发因子,就能阻抑肠细胞癌变。

(5)手足搐搦症:这种疾病是因婴幼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而使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另外,由于甲状旁腺未能及时分泌更多甲状旁腺素,以致血钙降低,也会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造成全身惊厥、手足痉挛和喉痉挛,并常伴发阵发性呼吸暂停和短时间窒息,引起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而大脑神经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窒息10秒钟,神经功能即开始出现障碍;窒息数分钟,就会出现血管神经不可逆转的损伤,轻则影响孩子智力,重则导致低能、痴呆。所以,做好手足搐搦症的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孩子,都必须补充足够量的钙。此外,还要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和补充适量维生素D,以预防手足搐搦症的发生。

(6)骨质疏松:人体因长期缺钙而引起负钙平衡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骨质疏松。研究表明,增加钙的摄入量对钙损耗有重要的减缓作用,在减少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率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特别在食用钙的同时服用维生素D,效果尤其明显。专家认为,补钙应在青春期就开始,这时候骨质正在形成,效果会更好。

骨质疏松症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又不易发现,所以长期来不被人们注意。即使病情加重,主要表现是骨痛和骨质增生,常常不被医生所认识,往往错诊为腰肌劳损,或是关节炎。随着病情加重,骨量丢失到骨峰值的30%~50%时,骨骼变脆,稍有不慎就可造成骨折。据报告,上海市老年人骨折累计发生率,城市高达16.5%,农村6.9%。这种骨折往往又难愈合,常因久卧不起并发褥疮或坠积性肺炎,严重者甚至会因此而丧生。

人类缺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后天造成的。钙大量存在于自然界的石灰岩、蚌壳和动物骨骼中,可是,这些钙大都不溶于水,难以被人体吸收。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含钙丰富的食物不多,有的食品如鸭肉、猪内脏、羊肉等几乎不含钙。粮食中含钙也不多,尤其是加工食品和速食品中的钙的含量更少,因为罐头食品以磷酸盐作为防腐剂,磷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随着饮食的欧美化和肉食品的摄入量增加,钙的摄入不足将会越来越严重。

奶与奶制品、虾米、芝麻酱、海带、豆及豆制品等都是含钙丰富的食品,可是由于受到饮食习惯和食品供应等限制,人们往往难以做到通过膳食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此外,钙的吸收还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维生素D、甲状旁腺以及钙制剂的质量等都会影响钙的吸收。

随着社会老龄化日趋加剧,补钙将成为健康的热门话题。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流行,营养学家建议:

要增加钙的摄入量。首先应调整膳食结构,做到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质形成,富钙食品有助钙代谢平衡,利于矿物质沉积。牛奶、鸡蛋既能提供优质蛋白质,又含有丰富的钙、磷。每人每天摄入1瓶牛奶(大约含有300毫克钙)或奶制品、一只鸡蛋和50~100克豆及豆制品,同时多食海带、虾皮、虾米、海鱼、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食品,有利于增加钙的摄入量。但是,仅仅从膳食中获取钙,仍然满足不了人体需要,尤其是孕妇、乳母、绝经期妇女对钙特殊需要的人群,最好再能长期额外补充优质钙剂和维生素D;

要增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能刺激骨细胞活动,有利于骨质形成。有人通过平行组实验观察发现,绝经期妇女如果每周锻炼3次,每次1小时,可使全身钙量从781~876克逐渐增加到801~919克,而不锻炼组几乎每个病人的全身钙量均下降。据上海华东医院对500名老年人调查发现,活动量少或仅有少量活动的与活动量大的相比,前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经常户外活动,还要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帮助肠道吸收食物中更多钙。所以,经常户外体育活动是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发生与流行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措施;

要控制影响骨质形成的食品或药物的摄入。吸烟可促使骨质的丢失,饮酒会减少钙的摄入,增多尿钙排泄。此外,含铝的制酸药、可的松、苯妥英钠、肝素和咖啡因等药品,都会影响骨质形成,应加以控制。

此外,还应积极治疗引起骨质疏松症的许多内分泌疾病,如柯兴氏综合症、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必要的时候,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性激素,可预防骨质过度丢失,控制骨质吸收,延缓骨质疏松发生。

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病。老年人由于骨量减少,时刻受到骨折的威胁。女性进入50岁之后,由于雌激素停止分泌而闭经,骨量急剧减少,骨质疏松化显得更为突出。

在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数,男性为100万左右,女性则高达730万,两者相加约占总人口的6%以上。此外,在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30%患有骨质疏松症。由此看来,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人的骨头,主要由以骨胶原(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基质和以钙、磷为主要成分的骨盐组成,并始终处于形成和破坏之中。在人的发育期和青春期,骨质形成快于骨质破坏。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骨质破坏开始快于骨质形成,导致骨密度(每一单位容积的骨盐量)逐渐下降。由于骨密度下降,只要不慎跌倒在地,甚至扭转身体,都会出现骨折。

骨量的减少,首先出现在脊椎、骨盆、大腿骨根部、手腕等代谢旺盛的松质骨部位,并直接导致脊椎压迫性骨折、大腿骨根部骨折、前胳膊末端骨折等的频发。其中多见于老年人的大腿骨根部骨折,往往致使患者常年卧床不起,造成回归社会困难,成为骨质疏松症最为严重的合并症。

为什么钙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那么重要呢?人体的含钙量,成年人为1公斤左右,其中99%存在于骨头和牙齿,其余1%分布在以血液为主的体液和软组织之中。含有大量钙质的骨头,起着保护大脑等内脏组织器官、支撑人体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储存钙的仓库。存在于骨头和牙齿之外仅占总量1%的钙,起着直接参与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血液中的钙,必须始终保持一定的量,它与血液一起流经全身各部位,在肌肉收缩、神经传递和出血时的血液凝固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

因此,如果饮食中长期缺钙,或者肠道无法吸收足够的钙,负责调节钙质代谢的激素,便会从骨头中取出钙,即使牺牲骨头本身的形态和功能,也必须确保血液中钙的浓度。据分析,腹泻和过度饮酒、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缺少维生素D、过量摄入磷质等,都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

青春发育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时期。过去一般认为,人的骨量在20~30岁达到最大值。而日本冈山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的最大骨量出现在17~20岁。来自美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的研究报告,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据研究,女性骨量的增加以11岁时最为显著,因这时正值初潮,雌激素分泌旺盛,身体明显长高,18岁达到顶峰。因此,从预防角度来看,处于发育期中的骨质形成阶段,是预防骨质疏松最为重要的时期。

然而,孩子们整天忙于学业,加之都市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很少有机会在户外阳光下做各种游戏。皮肤经适度阳光照射后,可在皮下生成维生素D。人体缺少维生素D,可使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下降,而为补充体内钙的不足,就只能从骨头摄取钙了。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为追求身材苗条,往往盲目节食减肥。不正常的饮食生活会造成月经紊乱,从而为骨质形成投下阴影。

为有效抑制伴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骨量减少,应特别注意发育期的骨质形成,尽量提高青年时代的最大骨量,为预防骨质疏松打下牢固的基础。除了在饮食方面均衡保证各种营养,保证钙的摄入量外,还必须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对于预防骨折来说,拥有健壮的肌肉也十分重要。肌肉的生长,与骨量成正比。肌肉发达,一旦跌倒也可起到保护骨头的作用。从小喜欢运动,有助于运动神经和反射神经的发育,并增加关节的柔韧性。即使跌倒,也可避免出现大的伤害。

老年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对老年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站起坐下,可起到充分锻炼腰腿的作用。一项以日本和欧美老人为对象所作的大腿根部骨折发生率调查表明,由于日本人生活中较多站起坐下的动作,从而保证了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力量,即使跌倒在地,骨折的发生率也低于欧美老人。

步行,被认为是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老人经常外出购物或散步,保持适度活动的生活,可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在各种骨折中,手腕骨折较为常见。因此,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洗洗袜子、抹布、手帕等小物件,并用手绞干,有助于锻炼手腕的肌肉和骨头。

许多老人抱怨关节痛,加上身体负担过重,造成行走困难。这里推荐一种适合这些老人的水中运动——温水泳池浴。在水温为29℃的泳池中,老人可随意踩水和活动身体,做各种日常生活动作,以达到锻炼肌肉,防止关节僵化的目的。临床观察表明,闭经后的女性(60岁左右)在参加温水泳池浴后,可有效抑制骨密度下降。

蛋白质

由于人体组织本身不能产生蛋白质,所以人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得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经过人体内酶的分解,变成氨基酸后,再按其一定程序合成人体蛋白质,如心、肝、肾、肺、脑以及皮肤、毛发等。另外,还有凋节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以及催化其化学反应的各种酶,能增强人体防御功能的抗体,也是蛋白质及其衍生物。蛋白质不仅是人体的基础构造材料,而且还参与各种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氧的运输、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等都与各种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有关。此外,蛋白质与核酸在机体的生长、修复、后代的繁殖和遗传上,亦具有主导作用。

食物中的蛋白质除供人体构造和修补组织所流外,还可供给热能。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产热能4千卡。

每天由食物供给的蛋白质质量为:正常成年男子80克左右,女子70克左右,少年男子80~90克,少年女子75~80克。按体重计,每天每公斤体重需供给蛋白质1.5克左右。由蛋白质供给的热量占膳食总热量的10%——15%为宜。

当膳食中蛋白质供应不足时,控制人体新陈代谢的酶减少,抗体降低,抗病能力减弱,制造结缔组织的胶原细胞合成速度减慢,出现肌肉萎缩、易疲倦等一系列衰老现象。如果从膳食中摄取了丰富的蛋白质,就可以推迟人体衰老的进程而使身材健美,从而保持人体的青春活力。

含蛋白质的食品中,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越多,其营养价值也越高,因为它们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得,才能满足代谢的需要。

日常膳食中的蛋类、奶类、瘦肉、鱼类、奶酪、土豆、黑面包、豆类中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其蛋白质与人体组织蛋白亦较接近。

在考虑多摄取蛋白质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如何提高蛋白质的质量,也就是说,提高其营养价值。各种不同食物有着不同的营养价值,这是由它们所含的8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决定的。一般说,动物性蛋白质中必需的氨基酸比较适合人体需要,因此,其营养价值比植物蛋白质为高。但值得一提的是,植物蛋白中的大豆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及其构成比例,可与动物性蛋白质媲美。其他营养价值较低的植物蛋白质可以通过互相混合,取长补短的办法来补救,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溶于水,怕热,对氧敏感,惧铜和碱,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维生素C的主要功能有:参与体内氧化还原体系,为呼吸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促进组织中的胶原形成,维持结缔组织细胞间结构与功能的健全;维持骨骼、牙齿正常生长,促进伤口愈合;增进机体抗体形成,提高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人体抗病及抗癌能力;具有广泛解毒作用;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有辅助防治贫血作用;参与胆固醇代谢,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除此以外,维生素C还能使肌肤产生娇嫩的美容效果,以防皮肤衰老。维生素C在提高头脑活动能力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它好像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的润滑油,有了它大脑的功能活动才能机敏灵活,这是由于维生素C在促进细胞结构坚固,消除脑细胞结构的松弛与紧缩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当维生素C摄取量不足时,会导致脑神经血管发生堵塞、松弛、变细等情况,进而致使脑功能下降。在此种情况下,采用大量摄取维生素C的办法,就能减轻症状,以至恢复正常。

维生素C大多来自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鲜枣、山楂、猕猴桃、枣梨、青椒、西红柿等,其含量尤为丰富。

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C大约为50~100毫克,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如要在中年以后仍要保持青春活力,就必须注意维生素C的摄取,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维生素D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极为常见的现象,而且可以一浮致各种严重后果,特别是易发生各部位骨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维生素D不充足,导致一系列代谢失调所致。

老年人缺乏维牛素D,主要是由于老年人闲居家中,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减少,引起内源性维生素D经光合作用合成下降。此外,老年人饮食中维生素D随着年龄增长而吸收不良。当长期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时,可以引起骨质疏松、骨软化症,导致各种骨折发生,所以老年人补充维生素D是必要的。

老年人每日在户外进行15~30分钟日光浴,可以轻度增高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如果30分钟以上,可有明显增加。对年老体弱者预防骨软化有明显作用。

每日30~60分钟的户外锻炼,不仅可以通过阳光经皮肤作用使维生素D的合成、转化、吸收增加,同时也能加强老年人的肌肉强度,防止骨质丢失,减少老年人骨质疏松后的骨折。此外还可以多食用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如:多吃一些酸牛奶、水果、蔬菜,可以增加维生素D的吸收。

每日口服1万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可以使血浆维生素D维持在正常水平,一般可连用6个月,6个月后可每日减少一半作为维持量,也可一次肌注60万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以上各法,宜结合本人身体健康情况、维生素D缺乏程度和其他伴发疾病情况,合理调治。

维生素E

人类寿命的长短主要与细胞分化、衰退速度相关,而维生素E则能有效保护细胞正常功能,延缓衰老,其主要功能如下:

(1)延年益寿。人类胚胎的肺细胞,其繁殖分裂的传代数仅为50次,若在人胚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E,那么,其繁殖分裂的传代数可超过120次。再者,维生素E尚可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2)抗氧化作用。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一种称之为“自由基”的物质,随着年龄老化,自由基随之增多,它是一种强氧化剂,活性很强,当自由基过多时,极易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之破裂失去正常功能,引起疾病,加快衰老。此外,自由基能加速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使不饱和脂肪酸的分解产物过氧化脂质增多,后者进而形成褐质的前体蜡样质和脂褐素。脂褐质沉积于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内,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细胞中脂褐质越积越多,使脑、心、肝等功能受到损害,使人体逐渐衰老。

由于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因此,维生素E有增强细胞消除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作用,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阻抑过氧化脂质和脂褐质的形成,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使脑、心、肝功能少受损害或不受损害。由此可见,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衰老作用,是延缓老化、延长寿命的一种有效物质。

此外,老年人皮肤上的“老年斑”也是脂褐质在皮肤中沉积的结果。适量补充维生素E也有助于对抗老年斑的形成。

(3)增强免疫功能。缺乏维生素E可使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等功能受到抑制,亦可使脾组织杀菌力降低。相反,给予维生素E,则可使胸腺重量增加,脾脏合成抗体的细胞数目增多,以及血清溶菌酶活性增强。

此外,维生素E可强化溶酶体而消灭病毒。维生素E确有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消灭入侵机体病毒的作用。

人们经常说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这除了因男女性染色体不同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妇女体内骨组织中可以贮存8000毫克的维生素E,而男人只能贮存3450毫克维生素E。

正常成年人、孕妇、乳母每日所需的维生素E供应量约为15国际单位。对维生素E缺乏症的治疗,通常口服维生素E胶丸,每丸含维生素E50毫克,每次口服1~2丸,每日1~3次。口服这一剂量的维生素E,可增强氧利用率、保护细胞膜、增强免疫力、可减少衰老时脑组织中出现的脂褐质。可用于防治冠状动脉硬化、老年早衰及记忆力减退。

若能经常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可收到补充维生素E的良好效果。

富含维牛素E的食物有:麦芽油、向日葵油、麻油、玉米油、大豆油、棉籽油、棕桐油、人造奶油,此外,在豆类、青菜和菠菜等绿色植物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核酸

核酸是细胞的重要成分,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核酸一旦功能下降,就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导致机体的衰老。一般说来,到了20岁,人体合成核酸的能力下降,使体内核酸发生变化。另外,自然界中的辐射线加速了核酸的变化。人体每天或多或少地受到微弱辐射线的照射,日积月累的结果,引起人体中核酸的变化,造成身体细胞老化。如不及早防衰,就会出现黑斑、皱纹、皮肤粗糙、视力减退、体力衰弱、健忘等老化现象,中年时期就会开始脱发或早白。

可以通过摄取含核酸丰富的食品,来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滋润皮肤,保持其光滑美丽,消除黑斑、皱纹;使稀疏的头发恢复粗黑;改善呼吸、消化器官。核酸不仅可促进外观改变,而且还可恢复细胞活力,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脑中风、心脏病、糖尿病等成人病的发生。

核酸防衰是容易办到的,它无需特殊材料和添加物,而在每天的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核酸,只要适当调配即可达到目的。

有些食品含核酸虽很高,如沙丁鱼、鲑鱼、乌贼鱼、豆腐、豆类和各种蔬菜。但在实行高核酸膳食时要注意少吃盐(10克以下/每人/每日)、多喝水,以利于核酸在体内的代谢需要。

锌、锰元素

衰老与人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减缓有密切关系。细胞增殖就是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分化,就是已分裂的幼稚细胞在遗传信息的指挥下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使幼稚细胞变成生理功能的成熟细胞,这样才能使衰老的细胞被新的、有活力的细胞所代替,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这一增殖分化过程必须有锌离子和锰离子的参与才能进行。机体成熟后,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细胞更新过程日趋缓慢,如果饮食中再缺乏锌、锰元素,细胞更新就会更加缓慢,衰老就会相对加快。

人体细胞膜和细胞内其他生物膜都是由含磷的脂肪分子组成的,这些磷脂分子代谢时,常产生一些具有很强氧化作用的化学基因,叫做“自由基”,它能破坏细胞,加速衰老。同时人体细胞也能合成一些消除自由基的酶,叫做超氧物歧化酶(简称SOD),这些SOD必须与一此金属元素结合才能发挥清除自由基的活力,可与其结合的有锌(锌-SOD)、锰(锰-SOD)、铜(铜-SOD)、铁(铁-SOD)。SOD与金属元素结合后,具有防衰、防肿瘤、抗辐射等功能。由此可见,饮食中锌、锰等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甲状腺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合成必须有激活锰的酶催化才能完成。锰离子与头发色泽有很大关系,头发变白是一个衰老标志,黑发含锰充足,灰白发含锰较少,白发含锰最低。锰还参与中枢神经介质的传递及中枢神经细胞的能量供应。食品中缺乏锰,就会出现反应迟钝及智力减退等现象。

内分泌失调也是一种衰老现象。锌缺乏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会有障碍,从而造成垂体促性激素生成减少,造成老年人性机能衰退。维生素A是一种重要的视觉物质。当维生素A参与视网膜感光和变色的时候,必须有锌参与才能起到视觉反应作用。免疫功能减退常常是衰老的一个因素,而锌是免疫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锌、锰元素在食物中分布较广,只要在膳食中稍加留心就能满足需要。含锌量在1000毫克/公斤的食物有:鲱鱼、牡蛎;含量在20~50毫克/公斤的食物有:杏仁、核桃仁、花生仁、葵花籽、动物肝、牛肉、蛋类、黄豆;含量在5~20毫克/公斤的食物有:大米、赤豆、全麦面包、绿豆、毛豆、大青菜、菠菜、苋菜、韭莱、荠菜、萝卜、胡萝卜、青蒜、慈菇、沙丁鱼、鲫鱼、河虾、猪肾、猪肉、鸡肉、鸭肉、鹅肉、奶糕、全脂奶粉;含量为5毫克/公斤的食物有:苹果、香蕉、橘子、西瓜、西红柿、花菜、黄瓜、莴苣、茄子、圆白菜、菜豆、豇豆、平菇、面粉、白糖、牛奶。

含锰量很高的食物有:水芹、金花菜、韭菜、坚果、谷类、茶叶、香料、咖啡、调味品、标准粉;含锰量较多的食物有:菠菜、荠菜、苋莱、蓬蒿菜、洋葱、茄子、茭白、青蒜、菇类、标准粉、肉类、蛋类。

铜、铁元素

胶原蛋白是人体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是人体结缔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骨骼的核心物质。胶原蛋白质像是几根细绳子一样扭成一束,成为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形成时必须在胶原蛋白分子内部或分子之间交联起来,才能坚韧有力,强硬耐拉。此种交联反应必须由一种叫做赖氨酸氧化酶的催化才能完成,此酶是一种含铜的金属酶,必须具备充分的铜才能起作用。进入老年期后,如食物中缺乏铜,就会出现骨质疏松、牙齿脱落、伤筋损骨等症状。

人体血清里的铜几乎80%都存在于铜蓝蛋白中。铜蓝蛋白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它能氧化体内的酚类、脂类和维生素C,并能使二价铁变为三价铁,使之便于在体内运输,并负责细胞色素的再生,从而保证细胞内产生足够的能量。上年纪的人如果缺铜,会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出现精力缺乏、步履不稳、运动失调及思维迟钝等症状。

铜的重要来源是谷物的皮壳、壳类动物和新鲜水果,如坚果、苹果、李子、猪肉、禽肉、豆类、荞麦、粳米、芝麻、牛奶、油菜、茄子。

铁对于造血功能和牙齿及骨骼的构成相当重要,人体中含铁量不足,会导致贫血和乏力,还会产生心情压抑、易怒及皮肤干皱等后果。老人体内贮铁较年轻人多,但老人红血球吸收铁的能力下降,所以老人的食品中如果缺乏铁会使免疫机制受损害,抵抗力下降,容易染上疾病。因此膳食时,应多摄取含铁量较多的食物,如黑木耳、海带、腐竹、豆类、蔬菜、禽肉、河虾等。

硒、铬元素

硒是人体和动物必不可少的一种微量元素,与保持机体持久健康有关,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能将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为无害的物质,能分解过氧化氢(H2O2),对细胞和组织有保护作用,使之免受到过氧化物的损害,对细胞和细胞器膜(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维生素E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硒的作用不仅与维生素E类似,且有协同作用,两者能共同对抗“自由基”对机体的危害作用。因此硒和维生素E都具有抗退行性病变和抗衰老的功效。老年人食品中如缺硒,就会引起体内最重要的电解质钠、钾、钙的代谢紊乱,体内脂肪质过氧化物的增强,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在动物机体内,硒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和组织中,所含浓度与膳食的摄入量有一定关系。其中以动物的肝、肾含硒量最高。此外,鱼、虾、贝壳类水产品中含硒量也属最高之列。蔬菜中的大蒜、辣椒、大豆、洋葱、蘑菇、芦笋和胡萝卜的含硒量较多。主食中的面、糙米也有一定的含硒量。人奶中的硒量比牛奶中的硒量约高2倍;一个鸡蛋约含10μg的硒,绝大部分存在于蛋黄中。经常食用上述主副食品,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对硒的需要。

铬在人体细胞内参与形成葡萄糖的耐量因子。这个因子能促使胰岛素发挥最大的生物效应。上了年纪的人易患糖尿病,常与食品中缺铬有关。铬常存在于糙米、粗面中。

纤维素

食物纤维属于多糖类,主要存在于蔬菜和谷类植物中,水果中的果胶也是一种与纤维素相仿的物质。

缺乏食物纤维的膳食是许多疾病,如结肠癌、高胆固醇血症、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以及便秘、痔疮等的直接或间接病因之一。

纤维素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而总是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形成粪便的过程中,纤维素可使其体积增加,密度减小,并能刺激肠道蠕动和促进排便。如果膳食过精过细,脂肪和肉类过多,可使肠内厌氧菌大量繁殖,使中性或酸性类固醇特别是胆固醇、胆酸及其代谢产物溶解;而粪便中增多的胆酸代谢物则可能是致癌的辅助物质。食物纤维能影响大肠细菌的活动,使大肠中的胆酸生成量减少,并能稀释肠内有毒物质,使粪便变软和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减少致癌物质与易感的肠粘膜长时间接触,从而防止肠癌的发生。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下降,肠蠕动减慢,肠内有益细菌、乳酸菌减少;而适量多食用食物纤维,则可弥补这种不足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食物纤维可影响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和药物的依赖性,并有防止热量过剩、控制肥胖的作用。因为多纤维素食可延缓胃排空时间,增加饱胀感,使摄入的食物量和热量减少,有利于老年人减轻体重和控制肥胖,还可预防胆结石和降低血脂。

老年人每天摄入6~10克的食物纤维,对预防上述疾病大有益处。膳食中富含纤维的食物有:米糠、鲜豆荚、嫩玉米、草毒、菠萝、花生、核桃、菠菜、蒜苗、马铃薯、玉兰片、南瓜、芋头、胡萝卜、地瓜、蘑菇、裙带菜、海带等。

食物纤维对老年人益处很多,但食用过量也有害。高纤维会干扰胃肠对钙、锌等元素的吸收,食用过量的粗纤维成分,也容易造成胃癌、结肠癌。所以,老年人饮食中应注意荤素搭配,不应偏食,应在保证营养平衡基础上,适当多吃些纤维食品。

同类推荐
  • 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本书选取了大量历史名人的养生经验和养生故事,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力求以通俗的文笔传达给读者丰富的养生信息。
  • 健康性知识答问

    健康性知识答问

    夫妻间的性困扰,有个性,也有共性。《健康性知识答问》源于我多年性咨询的个案,几乎包罗了婚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性困扰。即使你当前正处于性生活的美满阶段,《健康性知识答问》中的个案也可以让你防患于未然。毕竟,性生活的美满境界,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 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本书分四篇:一防病篇:从心理、饮食、生活等方面讲解防病知识。二识病篇:以识体查病为主题。三治疗篇。四用药篇等。
  • 健身营养指南(30岁而立篇)

    健身营养指南(30岁而立篇)

    本书为30多岁人士的健身和营养需要,提供针对增强腹部肌肉、减轻腰部疼痛、降低血压以及减肥的有效锻炼方法。
  • 每天懂一点高血压防治知识

    每天懂一点高血压防治知识

    如今。高血压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每天懂一点高血压防治知识》本着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最新治疗资讯、最佳治疗方案和最实用护理方法的原则。收纳了很多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康复的护理细节和治疗方法。《每天懂一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宗旨就是为高血压患者带来康复的福音。让健康、快乐的生活常伴你左右。
热门推荐
  • The Thirty-nine Steps

    The Thirty-nine Step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纯真的浪漫!

    纯真的浪漫!

    这段身影让我想起回忆中的他,在我脑海每个深处整整为我守候,我曾以为他会永远等待与我相逢,时隔多年,是否这是纯真与幻想?你现在还好吗?你住在那里呀?不想就这样消失在天涯。所有的故事都去哪里了?/Wherehaveallthestoriesgone?所有的情感都去哪里了?/Wherehavealltheemotionsgone?就让一切谱写在书籍的海洋,/Justleteverythingwritteninthebookoftheocean,也许你就会记起想念的思绪。/Maybeyou'llremembermissthoughts.
  • 丫鬟翻身记

    丫鬟翻身记

    洞房花烛夜。“夫人久等了。”夫君大人戏谑的声音传来。呃……她该怎么回答?其实没有等多久?还是……你个杀千刀的怎么现在才来?但她知道,如果她敢叫他“杀千刀的”,她一定会被他杀千刀的!
  • 望不见的秋叶

    望不见的秋叶

    那年的情书漫天飞舞……可是她秋小叶,这个平凡到无法再平凡的女孩,竟然引起了他陆夜的注意力。她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女儿,而他是一位有着上百亿的总裁……俩人的差距好大,她说“我们不合适”而他却不介意……(宝宝还有一本书:风声广陌,关照一下哦!)
  • 一身骄傲

    一身骄傲

    一个古老的、早已成为传说的传承悄然落到了一个现代都市里刚刚降生的孩子身上,然而它带给传承者的似乎只有无尽的磨难,但那名叫李凤的孩子终究经受住了考验并逐渐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传说之路。他是神的继承者,穿行在世间活生生的神明,他一身的阴暗面和无尽的冰冷,但他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和光明。
  • 末世之我的科技男朋友

    末世之我的科技男朋友

    《末男友》末世降临当现代化的一切被摧毁虫潮迭涌…“慌什么!咱有男朋友!”霞月铮铮有声因绝望-本书开始4天一更-直至完本
  • 人生的爱与被爱

    人生的爱与被爱

    温雅,温文尔雅,不仅漂亮还精通于医术,但因为家境贫寒一直不被人看重,过着自己简简单单的平凡生活,当她遇见他人生便有了转折,然而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他,又将如何在爱与被爱之中做出抉择呢?
  • 猫铃儿

    猫铃儿

    灵族异界一只被遗弃的白猫,五感未开奄奄一息。雨后天晴被路过妖狐搭救。哪里知道命不怜她,猫狐大战已过千年,但遗恨绵绵,若是被发现真身这天下就无一处容身之处。猫铃儿只想活下去.........
  • 枫色兰马幻想曲

    枫色兰马幻想曲

    在一个叫做枫色兰马的大陆上,每天都发生着光怪陆离而又热血激情的故事。
  • 陌浅雨季

    陌浅雨季

    一个孤独,冷漠的男生,因遇到了一个大胆,活泼的女生而改变,看看其中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