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3300000015

第15章 中国话剧百年

先有时事新戏

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这是从1907年“春柳社”成立演话剧算起的。其实,在这以前,国内已有类似话剧的“时事新戏”演出,有的竟能连演十几本。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破中国的国门,清廷的腐败,倒行逆施,日见其甚。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和西方戏剧文化的传入,呼唤新戏剧的诞生。

1905年,陈独秀以三爱的署名,发表了《论戏曲》一文,文中明确提出:“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这时,戏曲舞台上进行艺术改革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数汪笑侬,他自编自演新戏,抨击时政。他的许多作品中,《哭祖庙》一剧最有名。剧中有“国破家亡,死了干净”的警句。演员身着时装演戏,念白改用京白或苏白。

春柳社传入新剧

1907年2月,旅日学生曾孝谷,李息霜(叔同)等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演出小仲马《茶花女》中的两幕。另一位留日学生在台下看得兴趣盎然,惊叹地说:“原来戏剧还有这样一个演法!”于是也加入了“春柳社”,此人就是中国话剧运动先驱之一的欧阳予倩。1907年6月,春柳社在东京又演出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的《黑奴吁天录》。这次演出引起了轰动,曾孝谷男扮女装演出的黑奴妻最获好评。

辛亥革命前夜,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由陆镜若在上海发起组织新剧同志会,有马绛士、欧阳予倩、吴我尊等参加,演出《家庭恩怨记》、《猛回头》、《社会钟》、《不如归》等剧,巡回于苏州、无锡、杭州乃至长沙等地演出。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一书中,描述当时盛况说:“一出《家庭恩怨记》,简直把人看疯了。尽管下大雨的时候,门前的轿子进来退不出去,外面的进不来,女客撑着伞在门外,没开幕两三个小时就等起的观众不知若干,那真可谓极盛一时。”与春柳社开始演戏的同时,1907年6月,上海有个叫通鉴学校的,招收从事新剧事业的学生,这可算作中国最早的话剧教育学校,有位叫王钟声的主持训练演员,仅三个月,这些学生就登台演戏了,取名“春阳社”,成绩不佳。后来有位自称是春柳社成员的任天知加入春阳社,起了重要作用。排了个《迦茵小传》,情节曲折,哀婉动人,戏剧性强,上海观众为之耳目一新;王钟声又以清末义士张汶祥刺杀贪官马星贻的史实,编演了《张汶祥刺马》,轰动大上海。《张汶祥刺马》这个剧目,流传至今。

1910年,任天知在上海组织了一个职业性新剧团——进化团,参加者汪优游、陈大悲,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新剧演员,他们演出的《东亚风云》、《共和万岁》,都是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的内容,剧团足迹遍及上海、南京、武汉、芜湖、开封、长沙六省十几个城市,大受观众欢迎。孙中山对进化团给以赞扬,给他们写了“是亦学校”的题词。

这一时期的几年间,话剧在上海、广州、天津、香港广为传播。1911年后,绍兴、芜湖、福州也有新剧团体成立。1913年,重庆有周慕濂为首的群益新剧社成立,并在重庆大舞台卖票演出。同年9月,贵阳达德学校编演了五场新剧《维新梦》(黄齐生执笔)和《武训兴学》,演出用贵州方言。

文明戏

早期的话剧称新剧或文明戏。文明戏本来是恭维演戏的人有知识、有新思想,演出内容惊醒社会,改善人生,因此昌盛一时。辛亥革命成果,很快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所篡夺,文明新戏本来是附丽于革命的,这一来,有的演员离去,进化团的任天知也消沉了,剧团解散。

1914年,一批演文明新戏的剧团兴起,他们以营利为目的,“不志兴亡志滑稽”,迎合小市民的文艺抬头。剧本取材于坊间流行的弹词唱本,像《三笑姻缘》、《珍珠塔》之类。许多人看文明戏的表演,不需歌唱,能说会道就行,也就参加进来。那些不会说国语的人,苏州话、南京话,各地方言都上了台。表演时候,为了博取观众拍掌或发笑,往往任意动作、任意胡说八道,人物身份、性格,甚至于情理都不管了。演出从有剧本到只有幕表,幕表为剧情大概,贴在后台,逐幕演下去,自编人物台词。后来连这张幕表也不遵守了,演员上场,剧情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不要说排练了。

在这种情况下,演员洁身自爱者,只求保全饭碗;以混饭为目的者,借演戏为工具以图出名,过着放荡生活。

为此,文明新戏的末日到来,文明戏在话剧史上成为胡编乱造,表演低级的贬义词。

第一个话剧作品——《终身大事》

“五四”运动的前两年,中国戏剧舞台上,充满封建迷信、才子佳人、鸳鸯蝴蝶、社会黑幕、下流庸俗的剧目,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为首的一批反封建的学者,决心开展一场戏剧改良运动。

陈独秀在1917年的《新青年》2卷6期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胡适于1918年的《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他们文章的目的都在于改革中国戏剧,提倡西方戏剧反映现实、反映社会问题的精神,学习易卜生。胡适还模仿西方戏剧创作了《终身大事》独幕话剧,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写女大学生田亚梅自主决定婚姻,反封建的主题鲜明,是中国第一个著名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由北京师范大学初演,轰动一时,以后在上海、武汉各地学校及剧团中演出,极受知识分子欢迎。与此同时,另有傅斯年、欧阳予倩、宋春舫等在《新青年》上著文,提倡戏剧改革。

这些,都给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准备。“五四”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要民主就要反封建、反专制,要科学就要反迷信、反愚昧,这正是改革中国戏剧的重要内容。《新青年》派提倡新剧,摒弃旧剧,这种戏剧改良主张,虽有明显的偏激处,但它的主导精神却受到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的热烈拥护。

“爱美的戏剧”

1920年10月,由著名文明戏演员汪优游主持,在上海新舞台剧场,演出一部《新青年》提倡的西洋剧本,肖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他们认真严肃地费了三个月时间进行排练,做了全新的布景,登了多种广告,宣称这是“写实派的西洋剧本第一次和中国社会接触”。结果观众寥寥,有的观众看了不知所云,要求退票。因此,中国话剧的建设引来开辟新局面的要求。

1922年留学法国归来的陈大悲,提出开展“爱美的”戏剧主张。“爱美的”是根据法语音译而来,意为非职业性、不以营业为目的、提倡艺术为宗旨的演剧。响应这一号召的以学生演剧为主体,戏剧界人士组成剧团参加实践。“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展开,河北、河南、浙江、江苏、湖北、湖南、贵州等地,都有演出活动,在全国持续了十年左右。

在北京,陈大悲与蒲伯英合作,组织了“新中华戏剧协社”,全国有四十八个团队社员,二千多个个人社员,参加的大多是大学教授和学生。他们认真排戏,自己推销戏票,自己贴钱演戏也高兴。演出了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幽兰女士》;蒲伯英的《阔人的孝道》等剧。演出《英雄与美人》时,其中女角林雅琴由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唯一的女生吴瑞燕担任,吴瑞燕成为中国话剧男女合演的第一人。这是“爱美的”戏剧盛况空前的时期。

在上海,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爱美的”戏剧团体,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是1921年成立的上海戏剧协社,有应云卫、谷剑尘等参加。1923年,洪深参加进去以后,从事话剧演出制度的建立,上海戏剧协社的影响更上一层楼。

洪深在美国学了六年戏剧,是倍克教授的高足、奥尼尔的同学。他到戏剧协社的第一天,毫不推辞地接任排演主任的职务,首先破除了文明戏中男扮女装的风气。他在安排演出中,《终身大事》由男女合演,《泼妇》一剧按照应云卫的意见,男扮女装演出。同一次演出中,先演《终身大事》,演得真实自然;再演《泼妇》,由于是男扮女装,忸怩作态毕现,有了先后对比,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应云卫无地自容,从此男扮女装的演出“寿终正寝”。

洪深再提出“爱美的”戏剧几项最低要求:要有完整的剧本;不准扮演者随兴更改台词;要有正规的排演制度,不得迟到早退,排演时服从排演主任指挥;在台上演出时,要为对手演员作出反应;不准独出一个人的风头;经济上不受车马费或酬劳。

从此,上海戏剧协社的演出制度成为全国“爱美的”戏剧演出的榜样,洪深执导演出的《少奶奶的扇子》成绩斐然,轰动大上海。以后,演出汪仲贤的《好儿子》、欧阳予倩的《回家以后》、易卜生的《傀儡家庭》,以及丁西林的《一只马蜂》、田汉的《获虎之夜》等,这些剧本都成了全国各地的常演剧目。

当时的话剧演出,名称上叫新戏、新剧或文明戏,混乱不统一。1928年4月,洪深在一次戏剧界集会上,提议采用“话剧”一词,得到大家认可,沿用至今。

南国时期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处于苦闷、犹疑、转化的状态。

“爱美的”戏剧活动沉寂下来。这时由田汉率领的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在上海异军突起。他搞的“鱼龙会”小剧场演剧活动,每天日夜两场,持续演出一个星期。他创作的《苏州夜话》、《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付之于演出,得以传诸后世。南国艺术学院文科学生陈征鸿(白尘)、陈明中、赵铭彝、阎折梧、吴似鸿等;戏剧科的陈凝秋(塞克)、左明、郑君里、唐叔明等;绘画科的吴作人,音乐科的张曙等,后来都是我国艺术界的杰出人物。

在北京,由留美归来的熊佛西奔走呼吁,国立北京大学设立了戏剧系。除熊佛西任系主任外,留学归来的陈治策、余上沅、陈大悲都来兼课;戏剧系举行了十五次公演,剧目有熊佛西的《醉了》、丁西林的《压迫》、《一只马蜂》等,并到天津演出。几年间培养出章泯、杨村彬、贺孟斧、张季纯、张寒晖、王瑞麟等著名艺术家。

广州有欧阳予倩创办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教师有唐槐秋、马彦祥、胡春冰、马思聪等。研究所演出过《屏风后》、《女店主》、《茶花女》等话剧。

影响最大的演出是写沙基惨案的《怒吼吧,中国》。

左翼戏剧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一些戏剧家经过一个时期的苦闷、彷徨后乃“向左转”,向无产阶级戏剧靠拢。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于上海,刘保罗、赵铭彝、于伶先后担任党团书记。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1931至1933年,先后在北平、汉口、广州、南京、杭州、南通、天津、济南、青岛、成都、归绥等地设立了分盟或小组,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

在演剧方面,上海有艺术剧社、大道剧社、春秋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等50多个左翼剧团;北平有呵莽剧社、苞利苞剧社等;南京有磨风艺社;杭州有五月花剧社。这些剧团深入到工人、学生、市民当中去,演出大量进步剧目,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931年3月,大道剧社演出安娥根据苏联小说《第四十一》改编的《马特加》,借剧中苏联红军的故事,在舞台上喊出“红军万岁”。

1931年10月,上海浦东劳工小学教员朱铭仙,在南汇县街头首演陈鲤庭改编的《放下你的鞭子》;1932年秋,她再在浦东演出,改成“九一八”后,日本强占我东北,老百姓受苦受难为内容。以后又由骆驼演剧队在上海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从此这个剧本演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中国话剧演出最多的一个剧本。

左翼戏剧工作者,在国民党当局统治下,从事革命活动,很多成员被捕入狱,甚至牺牲了生命。1935年剧联总结了经验教训,改为面向社会演出,提高剧场艺术的方针,组成中国话剧史上著名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了《娜拉》、《钦差大臣》等世界名剧,表演艺术不再“停留在喊几句口号,淌几滴眼泪的水平”。因为是难得的名剧,难得好的演出,受到观众前所未有难得的欢迎,从而培养出赵丹、金山、王莹、舒绣文等演员,章泯、应云卫等导演。

国防戏剧

1936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解散,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以广泛团结爱国剧人,开展救亡戏剧活动。于是有了大批国防剧本产生,大部分剧本在艺术上显得粗糙,其中比较好的有尤兢(于伶)的《汉奸的子孙》、洪深的《走私》、张庚的《秋阳》、夏衍的《都会的一角》和《赛金花》等。

由于蒋介石政府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把武力用在围剿共产党,国防剧的演出屡遭干扰。《都会的一角》演出时,剧中有“东北是我们的”这类话,竟被政府以“妨碍邦交”罪名强令停演。夏衍的七场史剧《赛金花》,描写清朝官员在帝国主义面前摇尾乞怜的丑态,讽喻不抵抗主义者,公认为是国防戏剧力作。此剧在上海由四十年代剧社演出,连满22场。然而,搬到南京演出,却被国民党官方破坏,禁演。

在此期间,为话剧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唐槐秋创建的中国旅行剧团,这个职业剧团足迹遍及北京、南京、天津、开封、郑州、石家庄、上海,培养出唐若青、赵慧深、陶金等一大批著名演员。演出的《雷雨》、《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梅萝香》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剧目。

1932年起,熊佛西把话剧种子撒到广大农民当中去。他和他志同道合的陈治策、杨村彬等不避艰苦,在河北定县从事农民演剧活动长达五年之久,创造了在乡间露天剧场里,常有二三千农民看话剧的可喜业绩。熊佛西在农民中开展戏剧活动,送戏剧到农民中去,功不可没。

1934年,曹禺剧作《雷雨》发表,接着又有《日出》、《原野》问世。曹禺剧作的演出,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中外瞩目。这标志着中国话剧文学进入成熟时期,话剧创作有了戏剧大师诞生。田汉、洪深、夏衍、李健吾、于伶、陈白尘、宋之的、凌鹤等优秀剧作家及其作品,也受到热烈欢迎。

从抗战戏剧说起

周恩来的实事求是,尊重艺术客观规律,发扬艺术领导民主,尤其是反对“左”的错误,广泛团结艺术家,是取得大后方抗战戏剧光辉业绩的根本保证。

周恩来的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亲切地关怀人,更使广大艺术家铭记在心,永世难忘。

1937年7月8日,上海的剧作家们正在开会。“七七”卢沟桥事变消息传来。剧作家们立即向卢沟桥抗日将士发出致敬电。

7月30日,由17位戏剧家集体创作的《保卫卢沟桥》剧本出版,送往全国各地。

8月7日,话剧《保卫卢沟桥》在上海公演,十几分钟卖光全场戏票。

8月出版的上海《戏剧时代》杂志,刊出王震之的《咆哮的河北》,李白凤的《卢沟桥的烽火》两出话剧。南京演出了田汉的话剧《卢沟桥》。

10月,上海影人剧团到达重庆,演出陈白尘的话剧《卢沟桥之战》;武汉演出胡绍轩的话剧《卢沟桥》。

三个月内,有六个写卢沟桥抗日的剧本诞生并演出。这样的抗战速度,跃动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鬼子侵略的激愤之心。

“八一三”沪战爆发,上海组织了10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救亡。戏剧界知名人士洪深、应云卫、陈白尘、金山、赵丹、白杨、吴茵、王莹、宋之的、马彦祥、塞克、崔嵬、王震之、郑君里、陈鲤庭、瞿白音、吕复、严恭、侯枫、刘斐章、颜一烟等尽在其中。

余上沅、曹禺等率国立剧校迁至长沙,后去重庆。

1938年,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在武汉成立,周恩来任副部长。上海、北平各地话剧工作者云集武汉。政治部从他们中间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一个孩子剧团,分配到各战区工作,成为深入部队、农村的文化野战军。若干年后,刁光覃、夏淳、田冲、胡宗温、卫禹平、朱琳、叶向云等一批话剧艺术家,从演剧队中产生。

1938年,抗战话剧形成三大方面布局:一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二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再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孤岛”和沦陷区。

延安处于被隔绝的陕北地区,生活极其艰苦。在党中央领导下,话剧主要为干部、战士和农民服务。有周扬、张庚、丁玲为领导,创作有《流寇队长》(王震之编剧)、《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陈波儿等集体编剧)、《抓壮丁》(吴雪等编剧)、《李国瑞》(杜烽编剧)、《粮食》(洛汀、张凡、朱星南编剧)等话剧。它在为政治宣传和戏剧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农民、士兵成为话剧舞台真正主人诸方面,取得特殊的贡献。

上海沦陷后,英、法租界区是日本武力未能逞威的地方,被称为孤岛,话剧界仍有活动的可能。于伶、阿英、吴仞之、黄佐临、费穆等是中心人物;上海剧艺社、青鸟剧社是主要演出团体。大后方创作的《正气歌》、《蜕变》在那里演出,引起轰动。日本全部占领上海后,苦干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仍然演出了一些严肃的或外国的优秀剧作,培养出石挥、张伐、蒋天流、黄宗江、黄宗英等优秀演员。

1938年,集中在武汉的话剧工作者,陆续转移到桂林、昆明、成都、西安等地。重庆是抗日大后方中心,更是人文荟萃,名家众多。这时正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话剧工作者绝大多数来自进步阵营,是抗日的中坚。国民党顽固派对他们既施以压制迫害,又不好丢掉抗日的旗帜。大后方的话剧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得以广泛普及、空前繁荣。更有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常驻重庆,周恩来总揽全局又领导戏剧运动,重庆的话剧从而创造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现举其重要成就,记如下:

抗战八年间,仅重庆一地出版的多幕话剧剧本就有181种,独幕剧300余种,在剧场售票演出话剧达254出之多。

1941年10月至1942年5月第一个雾季演出期间,凭借重庆一地的力量,公演话剧35出。这是中国话剧史上,其他任何城市所未有。

抗战八年间,剧作家在重庆创作或首演的剧目中,留下的传世之作最多。曹禺的《北京人》、《家》,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升官图》,以及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于伶的《长夜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宋之的的《雾重庆》,杨村彬的《清宫外史》等皆是。

抗战八年间,重庆人民抗日情绪高昂,又拥有一大批优秀话剧工作者,话剧活动广泛普及。党、政、军机关,企业、学校,几乎都有话剧团体的组织。其中最著名的有中央电影摄影场剧团、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五个“中”字号大剧团。前三个虽为国民党官办,因为他们缺少专家,实际上掌握在进步戏剧家手里;后两个剧团是中共领导的民间剧团。话剧优秀人才多,编演的好戏多,培育了很多观众;观众的素质高,他们要求看好戏,两者互为因果。1943年,曹禺的《家》在重庆演出,观众达八万余人,当时重庆人口90万,近于十分之一的市民都看过演出。

抗战八年间,重庆话剧的演出,为抗日救亡、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产生的社会效果和精神力量是无法估量的。1938年庆祝第一届戏剧节,话剧界联合演出《全民总动员》,盛况为以往演出所未有,国民党文化首领张道藩也登台扮演角色。戏的内容是捉拿汉奸,巩固后防。戏演出后,市民对汉奸防范的意识大为提高。“皖南事变”发生,应云卫为社长的中华剧艺社演出《屈原》后,满城响起对黑暗势力抗议的“爆炸吧”、“滚下云头来”的呼喊声。去了台湾的国民党,在他们出版的《中国话剧史》上,他们既承认“把日本击败,话剧的功实不可没”,又哀叹“大陆的沦陷,也是话剧之过”。

抗战八年间,重庆话剧的演出在物质上为抗战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当年每一出戏的公演,都为慰劳前方将士、购置飞机、滑翔机等捐款。

1938年10月演出《为自由和平而战》,五天内募集五万银元,为前方将士购置棉衣五万套,售出的荣誉卷500元一张,合十两黄金之数。这一高额票价,至今中国任何演出未破此纪录。重庆人民抗日热情之高昂,由此可见。

抗战八年间,重庆话剧编、导、演、舞台工作成就,得到空前提高。它既反映在抗战话剧空前繁荣的演出中,又体现在抗战胜利后很快就拍摄出来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上。这两部电影的主要创作人员史东山、蔡楚生、郑君里、白杨、陶金、舒绣文、吴茵、石羽、周伯勋、周峰等,都经受了重庆抗战剧坛的锻炼。并为抗战胜利后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戏剧、电影界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和干部,如焦菊隐、金山、赵丹、陈鲤庭、徐韬、朱今明、谢添、刘厚生、吕复、苏怡、张瑞芳、秦怡、王瑞麟、李天济、耿震等皆是。

创造了这些中国话剧黄金时代的业绩,最重要的是,有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周恩来的实事求是,尊重艺术客观规律,发扬艺术领导民主,尤其是反对“左”的错误,广泛团结艺术家,是取得大后方抗战戏剧光辉业绩的根本保证。周恩来的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亲切地关怀人,更使广大艺术家铭记在心,永世难忘。

曹禺以他深厚的生活积累,写出他的作品中巅峰之作反封建的《北京人》,却受到唯题材论者的批评。他们说写了反映抗战生活的《蜕变》,再写《北京人》,是曹禺的倒退。经过周恩来与南方局工作人员讨论,《新华日报》发表了《关于枙北京人枛》一文。文章说,《北京人》“惊醒那些被旧社会的桎梏束缚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助之走向太阳、走向光明、走向新的生活”,回答了《北京人》与抗战无关的批评。曹禺深受鼓舞,接着又写出经典之作的剧本《家》。

在《北京人》中出现猿人巨大的影像,有人说,曹禺向往原始社会。

周恩来找了个机会对曹禺说:“你还在向往原始共产主义哪,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延安。”周恩来虽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没有苛求曹禺去修改剧本。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写两个被侮辱的灵魂,在争取自由与爱情中觉醒,是一出寓意深邃、描写了人物灵魂的美丽与崇高、细腻地展现了人物内心活动的好戏。周恩来七次观看了这出话剧。然而,他对剧中渴望自由而又勇于反抗的玉春,被苏弘基送给徐家作妾,忍辱二十年,认为有悖人物性格。吴祖光没有想到好的办法,一直没有修改。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身为政府总理,也没有强人所难,非改剧本不可。二十年后,吴祖光终于想出,玉春到徐家后装成哑巴,以示反抗的神来之笔。

从以上的事例看来,周恩来抗战期间在重庆,对于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持的就是“只能由文艺家在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的态度,更不会“横加干涉”。正是因为有了周恩来这样的领导,才有抗战期间中国话剧的空前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话剧走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强力影响下,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把改造思想、为工农兵服务,视为立身处世,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话剧工作者绝大多数是非无产阶级出身,张瑞芳是演员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虽为重庆抗战剧坛的四大名旦之一,这时都不敢相信自己能胜任做一个新中国演员。

戏剧大师曹禺,是最早做自我反省的作家。他主动地对《雷雨》、《日出》进行批判,把“自己作品在工农兵方向X光线中照一照”,挖去自己“创作思想的脓疮”(见1950年10月《文艺报》第三期)。对于《雷雨》,他说不但没有起到进步作用,反而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不良的影响。他沉痛地向人民大众请罪,把《雷雨》说得一无是处。

曹禺的表现,堪为当时话剧工作者心态的写照:到工厂去,和工人交朋友;到农村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唯恐自己和工农群众格格不入,唯恐自己没有工农的思想感情。

50年代的那几年间,全国的话剧工作者,他们或工厂,或农村,或部队,或商店,或街道,或学校都下去了。当时确实出现了一批写新人、新事、新生活的剧本:《龙须沟》、《战斗里成长》、《在新事物面前》、《四十年的愿望》、《万水千山》、《春风吹到诺敏河》、《在康布尔草原上》、《妇女代表》、《刘莲英》、《明朗的天》、《考验》,等等。

这之中的《龙须沟》、《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妇女代表》等作品,由于作者确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卓越的艺术技巧,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其他一些剧本虽列为优秀作品,也曾轰动一时。然而这些剧本重政治思想倾向性,拙于艺术生动性。大多数剧本中人物离不开左、中、右的分类,很少有难以忘怀的性格化人物。矛盾冲突不是在生活基础上进行,而是在思想观念上交手。公式化、概念化是作品普遍的大病。

还是以曹禺创作的荣获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剧本创作奖的《明朗的天》为例。这出戏由北京人艺演出,获得观众热烈欢迎。评论家对这出戏的政治思想给予很高的评价,然而艺术上的缺点就很显著了。

张光年评论说,由于作者对董观山这种党员干部不够熟悉,“董观山究竟没有被投入剧情冲突之内,没有展示他心灵活动的机会。”吕荧批评剧本中的一场戏说:“全幕都被思想问题的抽象的辩论占有了。全剧的主要人物(凌士湘)不能成为情节的中心。”这些都是剧本创作中最浅显的要求。我们的戏剧大师怎么会忽略了呢?

毫无疑问,曹禺是很善于从人物性格出发来展开戏剧冲突的,现在他面对着自己笔下的人物却不能放手描写。他在谈《明朗的天》的创作一文中说:“在揭露这些人物的丑恶时心怀顾虑,不敢放手地让人物生活在自己生活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去思想、行动,却由作家来支配,指使和限制他们,使他们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文艺报》1955年第17期)。

《明朗的天》是组织上交给曹禺的创作任务,写作之前就明确了组织的意图,写知识分子中的医务人员必须在党的教育下进行思想改造。题材是事先圈好了的,主题是事先确定好的。这和他从前写他熟知的有独特个性的人,在创作方法上大不一样。

曹禺的女儿万黛、万昭对此回忆说:“这部戏他写得很吃力,最感困难的是写董观山书记这个人物。创作中及初稿完成后,周围意见纷纷,这个人让这么写,那个人让那么写,爸爸不知改了多少遍,仍难尽人意,爸爸很苦恼。这是他创作生涯中第一次遇到的问题。就是:作家个人的写作竟然要涉及这么多的人事。(见万黛、万昭2004年在潜江曹禺学术研讨会发言)曹禺写剧本遇到的情况,正是当时绝大多数剧本作者遇到的情况。

作品中的人物,不是遵循人物性格及其发展规律去思想、去行动,而是由作家来支配,而作家又是要听领导的。即使领导是正确的,只应该是帮助作家,而不能代替作家进行创造。现在来看,症结还是作家“写什么和怎么样写”不能自己做主的问题。

话剧创作的道路,虽然坎坷不平,话剧事业的建设却有了空前发展。

1956年,各省、市、自治区,部队,都有不止一个话剧团。新中国成立前,话剧工作者梦寐以求有个自己的剧场,现在实现了,灯光、音响设备之好,前所未有。旧社会,话剧工作者吃不饱饭,更不能养家糊口,现在生活有了保障。老戏剧工作者工资高,有些人自己都觉得太多了。戏剧教育方面,不仅京、沪有了上规模的戏剧院校,还有外国专家讲课,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话剧、儿童剧、少数民族戏剧也得到发展。

然而,1957“反右”以后,“左”的思潮急骤高涨,大批配合“三面红旗”政治运动的剧本鼓噪一时。这时,生活功底和艺术功底深厚的老舍、田汉、郭沫若,另辟蹊径,写出《茶馆》、《关汉卿》、《蔡文姬》等杰作。尤其是《茶馆》,通过精湛的演出,达到艺术的高峰。若干年以后,在法国、瑞士、德国等地演出,被欧洲戏剧界,赞之为“东方戏剧的奇迹”。

1959年后,步入经济困难时期,剧本创作也倍加困难。在棍子帽子满天飞面前,大量作家越发不敢接触现实斗争的题材。例如:南京部队话剧团的作家,写了个部队进城后,有位排长受“香风”影响,要和妻子离婚,后来端正了思想的故事。有些领导认为这个剧本是毒草,他们说:“难道人民军队的排长会这样吗?”话剧又遇上寒流,舞台冷清衰落。

1962年春,文化部、中国剧协有鉴于此,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和儿童剧座谈会,专请陈毅副总理到会讲话。陈毅在会上打头炮,他说,经过十三年的思想政造,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了,头上的资产阶级帽子要坚决摘掉。他大声疾呼:给作家选择题材的自由,创作艺术风格的自由,探讨艺术问题的自由;“他批评那些冒充内行的领导者,要他们不要瞎指挥、胡干涉。”(见张颖:《难忘的“广州会议”》)周总理在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两个重要讲话给到会代表,全国知识界、文艺界极大鼓舞,引起强烈反响。在不长时间内反映现实生活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二个春天》、《年青的一代》等剧本出世了,全国话剧舞台又繁荣一时。

好景不长,广州会议是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委却拒绝参加,只派一位文化局长来旁听,会后也没有传达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报告。却由江青、张春桥等提出“大写十三年”,鼓吹“题材决定论”,把“双百”方针打入冷宫。柯庆施在华东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根据毛泽东1963年12月对文艺问题的错误批示,大骂许多部门是“死人”统治,戏剧部门问题更大,为他们的“大写十三年”“左”的口号,大肆宣传。大会非但不邀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参加,对于主动去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会演闭幕式主席台上,竟没有他的座位。

寒流滚滚,“文化大革命”的肃杀之气先在戏剧界劲吹,全国戏剧界推行的是《千万不要忘记》、《夺印》,广泛宣传“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风声鹤唳,好像红色江山到处已在变色。

1964年7月11日,又有毛泽东对于文艺问题第二个批示下发;1966年2月,江青与林彪勾结,共同炮制了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经毛泽东审定,以党中央名义下发全国。这个《纪要》是砸烂文艺界的总纲领,还点名批判《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

江青借此否定中国话剧运动优秀传统,在贯彻和推行《纪要》中,大批作品被打成“毒草”,大批作家、艺术家被打成“黑线人物”、“牛鬼蛇神”。

话剧界的空前劫难降临,在以后长达十年浩劫中,话剧死了。

话剧复活以后

核心提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

——邓小平粉碎“四人帮”,话剧立即复活了。

被大劫大难残害已久的剧作家们一跃而起,他们兴奋地、迅速地写出了《枫叶红了的时候》、《丹心谱》、《于无声处》、《报童》、《西安事变》等表达人民心声的剧本,揭露控诉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孽,歌颂万民敬仰的伟人周恩来。人心所向,这些剧本不胫而走,演遍全国。表演方面,中国儿童剧院《报童》剧组王铁城扮演的周恩来最受好评,各地话剧团体在塑造革命领袖和老一辈革命家形象方面,竞相探索,取得好的成绩。

话剧重新回归了它迅速反映现实和革命战斗传统的作用。

1979年12月,召开了盛况空前、多达3200人参加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在大会致辞,他先说了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又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这是石破天惊的金玉良言,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大转折,解放了作家、艺术家被束缚的手脚。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思想解放运动大讨论的伟大胜利。文代会上的代表们,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欢欣鼓舞,心花怒放。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说:“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

文艺工作者欢呼:“文化艺术的春天来到了。”

1980年2月,在京西宾馆召开的剧本创作会上。胡耀邦特别指出,要爱护文艺队伍,讲话中他激动地站起来,举着攥紧的拳头,高声说道:

“我们的党要发誓,坚决不许对文艺作品妄加罪名,无限上纲,因而把作家打成反革命!”

1981年8月,作家白桦编剧的电影《苦恋》出了问题。胡耀邦要《文艺报》写出好的批评文章,对白桦进行帮助,其他作家写文章批评也可以,但避免造成围攻。白桦认识了错误,作了自我批评。《苦恋》的问题就完满地结束了。白桦还是党员,还是作家,还继续写作。这和十七年间大不一样。

在这期间,由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明确,由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出现了《陈毅市长》、《小井胡同》、《风雨故人来》、《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桑树坪纪事》等优秀剧本。全国各地好戏连台,话剧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戏剧形式更为多样,不仅较好的满足了国内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有的还到香港和国外演出交流,获得盛誉。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话剧在许多地区又出现观众冷清现象。经济上突出的表现,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话剧要走出困境,话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话剧改革,首先要有好的领导,第一要务是遵照邓小平《祝辞》办事,改掉文艺从属于政治任务的框框,这一项重大的文艺改革,不是所有的领导都以此为然的。文艺作品“政治标准第一”,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干部中都有这种思维定式。一出话剧创作排演出来,请领导来审查,他审查时,首先考虑的还是这出话剧为政治服务的问题,尤其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他要考虑演出在多大程度上配合了当前政治,能否以题材的优势,晋京演出。于是就要指示你,要突出这样,加强那样。多一级领导的审查,常常就加重一次演出为政治服务的分量。作者只有听从领导的指示去修改,人物加强“时代的传声筒”作用,成为“图解政策”的工具。这样来加强政治性,艺术性也就削弱了。这样的剧本搬上舞台,观众只有敬而远之。

第二,在话剧改革中,体制改革是大事。为适应按经济规律办事,这种改革已经摸索了一二十年,当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时至今日,哪些是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经验,全国为数不多。

但是,这些年来,许多话剧院团,为了着力体制改革,却忽视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前坚持话剧阵地六七十年的老同志,全部退出舞台。70年代以后加入话剧队伍的几代人,成了话剧骨干。面对话剧演出处于不景气状态,从事编剧的,十年、八年难有一部作品搬上舞台,当演员的缺少舞台实践,导演长期无事可做。他们的生活温饱无虞,却与高收入无缘;业务上倘能被领导上使用已属幸运,若想进修、提高,领导无暇顾及。领导花大价钱到京、沪发达地区买外援,从剧本到导演、演员以及舞台美术都买,用以装潢演出质量,倒是常见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话剧的编、导、演等投身影剧事业,尤其投身快速度、高报酬的电视剧拍摄,最为普遍。放眼全国,许多话剧院、团,成为电视剧成员的供应基地。目前大量电视剧选用演员,女的要脸蛋漂亮,男的要帅气十足,对表演艺术的要求不甚了了,与话剧艺术的提高几乎无缘。要提高表演艺术功底,还得回到话剧舞台上来。长此下去,话剧院、团体制改革完成了,话剧发展的关键就落在人才上面。那时,高质量的话剧艺术人才何在?

第三,目前我国大部分话剧演出,处于演出票房收入与演出投资倒挂境地。直言之,观众太少。为什么会这样?就演出本身言,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种是观众花钱买票来看戏的,要有可称为“戏”的演出给观众看。

若是看到能称为戏的演出不多,多的是政治宣传,已经坐下来的观众,也要被这样的话剧撵出剧场。所以现在观众有这么一说,不是我们不喜欢看话剧,是不好的话剧把我撵出来了。

一种是剧本属于精品,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演出也还上档次。只是演出没有选好对象,演出的城市地处内陆,大多数市民不知《哈姆雷特》为何物,观众难以上门。这叫营销不对路。后来,把戏搬到大学校园区去演,观众络绎不绝,情况就大不一样。

一种是凭某个人爱好,演出一些这个派、那个派的实验话剧,戏演了一大半,观众还没看懂这出戏要说什么。作者却声言,他的戏是给下一个世纪观众看的。观众说好吧,再见。请你留到下个世纪再演出吧。这仍旧是营销不对路的问题。

在这里,要给话剧团体提出一个戏剧营销问题。我们许多剧团,肯用十分力量花在剧本创作与排演上,却只用不到三分的力量去组织观众、推销演出。他们把这项工作交给从艺术岗位改行下来的,或者行政人员来担任。实际上这是一项既要懂得戏剧艺术和剧团管理,又要具有良好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的部门,应该熟知观众看戏动向,排演的剧本在市场上的前景。剧团选择剧目之初,他们就应该参与讨论,并对所选剧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出估计。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一事为例,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恢复了股票交易,上海人艺迅速创作演出了话剧《股票的秘密》,千千万万股民争向观看,他们要看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出话剧从上海演到了北京,犹嫌不足,接着又写了出《股票的缘分》演出,以满足观众要求。不言而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丰收。

当然,走出话剧的低谷,话剧工作者要做的事还多。诸如到学校去开展学生演剧活动,到群众中去辅导业余演剧等,这都是发展话剧事业,培养话剧观众利人又利己的工作。至于加强话剧工作者的艺术修养就更加重要了。

时值话剧百年来临之际,我作为话剧一老兵,谨以此作为芹献。

同类推荐
  • 古印趣话

    古印趣话

    古玺印章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和地方政权的权柄,同时它又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书全面叙述了中国古玺印章的起源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收集了中国历代古玺印章的精品,荟萃了一百四十余幅珍贵罕见的图片。作者融合自己几十年来的文博工作经历,从古玺印章的内容、质地、型制、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古代玺印的发现与研究及断代辨伪的方法。作者又治印二十多年,书中穿插诸多轶闻趣事,以全新的理念和现代表现手法创作此书,使广大金石爱好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近距离欣赏和研摩各时代的古玺印章,陶醉于古玺印章的魅力之中。同时这部书也是中国古玺印收藏的专用参考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周恩来与抗战戏剧

    周恩来与抗战戏剧

    本书收集了作者在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音乐评论和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评价的文章34篇,具体内容包括:“民间锣鼓乐释文”、“重庆音乐创作现状初探”、“游艺民俗”等。
  • 碑贴鉴赏及收葳

    碑贴鉴赏及收葳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中国书法全集1

    中国书法全集1

    《中国书法全集1》主要内容分为“汉字文化”、“书法与篆刻”两个章节。
  • 再弹一弦江湖曲

    再弹一弦江湖曲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武侠电影、动作电影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的评论、随笔的重新修订、编排的结集,既包括绝大多数影史经典的评论,亦包括徐克、袁和平、甄子丹、洪金宝等武侠、功夫电影制作人的访谈。
热门推荐
  • 悄无声息的告白

    悄无声息的告白

    ”我的最初的爱是,因为一场谁都不知道的关于你的梦,却让我窃喜不已。”“一张脸其实有两面,外表开朗的人,把悲伤藏在里面。外表忧郁的人,把快乐藏在里面。忧郁的人之所以忧郁,恰恰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曾拥有的,不为人知的快乐。”“真的,不用这么麻烦的,我不渴。”她那话与话之间明显的停顿,让在屋里的我听得不禁有些想要发笑。“让人明知是悲情的悲情,还算是悲情吗?我感到有些无聊也有些不可思议,不知何时我对待故事的结局已经宽容或是麻木到如此地步,好像无论什么都可以接受,或者说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接受的。
  • 孽海情天林黛玉

    孽海情天林黛玉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一番辛苦不寻常.片言解秋心,噙香对月吟.血泪凝绛珠,三年销黛魂.岂知红尘中,漫漫洒甘霖.愁海变晴天花媚玉堂人。
  • 家庭秋季生活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家庭秋季生活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秋季我们在饮食上要多吃酸类食物,秋天气候干燥,温差不定,身体的肝脏功能需要保护。在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侵入。中医认为,秋季是夏冬两季的过渡时期,气温由热向寒转变,养生也应从“养阳”转向“养阴”。凉爽的秋意慢慢来临。但是健身运动是一年四季都不能停歇的。运动专家建议,健身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爱好,选择慢跑、爬山、球类运动等比较适合在秋冬进行的运动。秋冬运动量与夏季相比可适当增大,运动时间可加长,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 全能球神

    全能球神

    李建是一个高个的双能卫,也有人说他是中国未来篮球的希望,号称能打五个位置,实际上除了一手朴实的传球和命中率一般的中投,没有拿得出手的地方,沦为球队边缘人的他,自从得到了全能球神系统,从此他就是篮球场上的王者,场中上帝,全能球神。
  • 查理九世之寒冰圣龙

    查理九世之寒冰圣龙

    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本公主为什么要收养这个人类啊!!(公主殿下,不是您说要收他当仆人么?)胡说八道!我有说过吗?!为什么本公主要去人类社会,我龙小羽为什么会拜入师门?啊啊啊,大师兄,金箍棒下留龙命啊!!师傅!救命救命救命救命!唐晓翼师兄,拉我一把,回去重赏!对不起啊,徒儿,天机不可泄露,你和大师兄现在不已经是超级无敌天上地下人间世界地球全宇宙终极总冠军了吗?胡说八道,我是亚军啊,啊喂,等等……东海龙王(一巴掌过去):快去挑战你师姐云丹啊!啰嗦!
  • 镇魂指环

    镇魂指环

    古剑派弟子林晨,误打误撞之下闯入争夺先天至宝的争斗,被各路高手轰杀至渣,然而先天至宝镇魂指环却在林晨灰飞烟灭前进入了他的身体,本以为已经身死的林晨却发现自己借尸还魂,灵魂穿越附身在一个纨绔少爷的身上,而先天至宝镇魂指环亦进入了他的身体,拥有先天至宝的他将会在异世掀起怎样的狂风暴雨,兄弟,红颜,一个都不能少。
  • 兵王证道之我本良善

    兵王证道之我本良善

    主角陈逐是一名特种兵,被科学狂人和战争阴谋家选中,去除了记忆,实验成为了一名基因战士。陈逐从实验室逃出,混迹于都市,开始了一场自我寻找和认识,并热血复仇的旅程。签约失败,此书已崩……
  • 武神圣

    武神圣

    天武大陆。废物少爷龙泪如何书写一段传奇。得到上古真龙继承。斗妖皇。闯皇城。杀四海万里海域。九阶术练师练出超品玄器。一代武道宗师寻找神道。
  • 入赘皇女

    入赘皇女

    她不仅是金睿国最受宠的七皇女,女帝最中意的太女人选,亦是金睿男儿心目中的最佳妻主!然而这样的地位往往危险重重暗杀不断。一不小心沦为乞丐,却因一颗绣球牵出一段姻缘。娶就娶了,娶了自然得负责!可谁来告诉她为何这大少爷脾气这么差,甚至连丫鬟小厮都看不起她这位入赘的乞丐妻主!唉,既然看不起,她就努力成为让他看得起的人!感情如果培养不出来,那她就换个方式宠出来!
  • 娇妻任性:霸道总裁也无奈

    娇妻任性:霸道总裁也无奈

    在最受伤的时候,却偏偏遇上了他,结果……更加受伤了。从那一刻起,不安宁的日子也就此开始,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一定是事故多发现场。曾经的她,想过自己或许会是灰姑娘,但没想到的是,会有一大波王子正在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