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1日,为纪念比睿山开创一千二百周年,在日本召开了世界宗教史上首次宗教首脑和平大会。赵朴初、天台山唯觉主持、五台山慈贵法师应邀出席会议。
8月6日,会议闭幕后,开祖庭野日敬请赵朴初、山田惠谛到正佼成会所在地长野县第一立花山——穗高别墅小休。
赵朴初携夫人先经新干线到东京留住一天,并去医院检查身体。自“文化大革命,赵朴初因患心脏病,出户携带手杖,上山要人搀扶。但内心里,他并不服老。检查身体后,赵朴初吟诗道:
众生有病我能无?体检还劳老大夫。
不向青年夸健者,登高已是要人扶。
8月12日,庭野日敬和山田惠谛长老、赵朴初参观富山县黑部水库。回来后,庭野日敬说:“我们每人在别墅庭前载一棵树,来纪念我们今天的聚会如何?”
赵朴初和山田惠谛听了,都很高兴。山田惠谛种了大山樱(樱花),庭野日敬种了花楸(七度灶),赵朴初种了辛夷。
浇水时,赵朴初问庭野日敬说:“什么时候开花?”
庭野日敬说:“辛夷三年后就开花了。”
赵朴初很喜欢辛夷,早在1962年初夏,赵朴初和民进同人相约游园赏花,写《百花令》词,有“辛夷花张着万盏灯”句。
时值秋初,绿荫浓郁,爽风轻拂,3人在此共度3天。赵朴初几次感叹道:“我们三人这样畅谈《法华经》,真是令人愉快。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华经》时,我们肯定是在一起听法的。”庭野日敬、山田惠谛听了频频点头,说:“是的,一定是的。”
赵朴初谈前生,既有佛教三世说的因素和中国文士的儒雅成分,更有一种对前贤说不透的敬仰!
8月25日下午2时半,赵朴初飞抵那霸,登上琉球岛屿,亲寻太高祖赵文楷的遗迹。32年前,赵朴初第一次到日本,曾希望登上该岛,寻访祖宗的遗迹。今天,80岁的赵朴初终于实现了夙愿。
立正佼成会冲绳教会会长长渡章浩、冲绳县立图书馆主干系数兼治、资料课长富岛壮英等到机场,迎接尊贵的中国客人的到来,并赠送了有关赵朴初太高祖赵介山(赵文楷)资料。当天,赵朴初、陈邦织夫妇下榻在万座海滨旅馆。
岛上的旅馆,如九重廊宇,滨海而建。楼外天空海阔,下午,彩浪千重,叫人心若大海,诗心如风。傍晚,海风不断,轻舟波上,疑似仙人归来。晚上,楼中百彩千灯,如流星飞盖,夕照通明。
次日清晨,赵朴初到海滩散步,欣赏碧波万里的景色。早饭后,在历史学家、原冲绳大学教授岛久胜太郎及立正佼成会诸君陪游下,赵朴初访问冲绳县立博物馆。
馆长大城宗清、主查高良仓吉请赵朴初看当年册封正使赵文楷的文物,并把赵文楷所书的字幅都拓印送给了他。其中有琉球圆中山王尚温造的花园里赵文楷的墨宝,这些都是大城宗清请人临时拓出来的。陈列文件中有书王维《红豆》诗幅,诗中第三句的“多采撷”,被赵文楷改为“休采撷”。“多”字为“休”,一字之改,赵朴初看后,深感先祖用心非凡,意义深远。
冲绳县许多地方留有赵文楷遗墨,如伊江氏园林内,山石上刻“巢云”二字,其中“巢”字在太平洋战争中被炮震,只剩三分之一,又有凸刻“漱石山房”四字横额,都是介山公所书,现已作为文化财产保存。
接着,赵朴初等来到了当年琉球圆中山王新辟的南园——识名园。孔子教弟子“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故有此名。园中有泉水池,石碑题“育德泉”三字,有跋文,也是介山公所书。
园中有一青年导游,临别时拿出名片,叫尚卫,原来是尚氏王裔,该园主人。赵朴初大欢喜,想不到这么多年过去,此园仍是尚氏家族之私有产业。赵、尚两家祖辈相隔六代,子孙又得以相见把谈,真是奇缘啊!
冲绳县立图书馆馆长内间义人致词欢迎赵朴初说:“介山公持节中山,以清惠著称,当时举国上下咸钦其德行,怀念不已。前人之德泽,流及后世,虽隔百八十余年,世殊事异,犹能唤起两国人民亲戚兄弟之情感。”他在讲话中,对赵文楷出使琉球时的廉洁之风给予极高评价。
这一天访问,赵朴初寻得许多祖宗遗迹。老人兴奋无拟,吟诗多首,其中之一云:
难得残碑供拓本,更从沧海觅遗珠。
携归不作传家宝,好作亲邻万代图。
“携归不作传家宝,好作亲邻万代图”,是说赵朴初不把六祖的遗迹看作传家之宝,而看作中日友好的见证。
敬人敬事
1987年秋日的一天,刚自日本回来的赵朴初,给在北京的太湖老乡孔凡礼写了一封信。信中,赵朴初写道:“今年八月访日本,曾往琉球,得诗若干首,兹抄请雅正。似可选入《征录》,《临江仙》词可删,以与吾邑无关也。”“《征录》”即《晋熙诗征录》,是北京的太湖老乡们拟将与太湖县(古代又称“晋熙”)有关的诗辑录成册,分辑出版。
赵朴初如此支持家乡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内部刊物,还说“请雅正”、“似”可选入,多么谦虚啊!孔凡礼感到,这种谦虚,是朴老本人有高度思想素养和艺术素养的表现,在旁人不可能做到的事,在朴老却是平平常常。
认识朴老已经20年了,记得“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孔凡礼将赵朴初的太高祖赵文楷状元的散曲《菊花新梦》送给朴老。记得当时,赵朴初还向孔凡礼说:“我曾经去过县北大山沟,为什么这么偏僻的地方,竟然出了状元?”
这次给朴老回信,孔凡礼觉得朴老的《临江仙》也可收入《晋熙诗征录》,因为词里有“他年作伴好还乡”句。但他不知道,赵朴初认为,这个“乡”是泛指,不是特指太湖家乡呢!
孔凡礼先生是研究苏东坡的平民学者,长期在北京一所中学担任教师的工作,2010年去世。笔者写《赵朴初因缘人生》谈及赵朴初与孔凡礼交往,孔先生多次来信提供资料。
回国后,赵朴初立即投入到四方八面的事务浪涛中,应接不暇。他感到确是过劳了,但仍然不得不打起精神上阵。所谓“打起”精神,就是像打起井水那样。因为年龄已大,很容易疲劳,所以,经常是透支精力、伤及元气。表面上看,朴老很有精神,但内心里,他一直想躲一躲,恢复一下体力。
9月20日,赵朴初给侄子锡厚、锡庆写信说:“我没有多少长处,只是比较勤快,所谓‘勤快’是既要勤又要快,我有一副对联:‘诚以待人,花明日朗。敬以处事,雷厉风行。’我是欢喜‘雷厉风行’四个字的。‘敬’字的意思就是‘认真’。认真对待人是‘敬人’,认真对待事是‘敬事’。敬事敬人,工作方能做好。”
对比自己年轻三十多岁的侄子赵锡厚,伯伯要求最严,总希望他“爱日以学,及时以行。”
侄子赵锡厚是个瘦弱的大个子,白面书生,尽管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研组组长,但他写的《清平乐》词,伯伯看了,觉得有不协平仄处。赵朴初建议他拿昔人的清平乐词对照一下,作一些修改。此外,像“屏幕”、“梨园”连在一起,令人费解。
10月7日,赵朴初给刘梦溪写了王国维的两句诗:“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
不久前的一天,刚刚立秋,刘梦溪正在伏案工作,猛一抬头,看见朴老十年前给自己写的对联:“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才非正不能奇”,时间真快,已经十年了。好久,刘梦溪没有见到朴老了,他一念顿生,信手给朴老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现在非常欣赏王国维的两句诗:“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
赵朴初接信,哑然失笑,这也是索书一法呢!
“呢”的太湖话不读“ne”,读“nie”,遇到家乡人,赵朴初喜欢读“nie”。朴老讲“六”,不讲“liu”,而是发音“lu”,不脱家乡太湖腔东楚古音。
时逢中秋,桂花扑鼻。赵朴初心神爽快,落笔生花,满足了刘梦溪的愿望。也见朴老雷厉风行的风格,处处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