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5000000003

第3章 我们不是大忽悠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

——评《善意的谎言》

“案例”善意的谎言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 张利雪

诚实守信,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谎行骗,似乎与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但是生活中有不少善意的谎言却感人至深。

一位年过半百的母亲,因为看见儿子整天忙忙碌碌日渐消瘦而忧心忡忡。一日,她对儿子说:“儿子,我最近身体不适,你能抽空陪我去医院检查检查吗?”孝顺的儿子答应了。在医院里,母亲做完各项检查后又对儿子说:“难得你请半天假陪我,不妨你趁空也做个全面检查吧。”儿子思忖片刻,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做完了检查,母亲又对儿子说:“你工作忙,检查结果就让你媳妇陪我来看就行了。”儿子点头答应了。

检查结果出来了,母亲并无大碍,儿子却得了严重肾衰竭。于是,母亲联合儿媳妇、医生共同策划了一套骗局:母亲肾衰竭。

母亲肾衰竭!一贯孝顺的儿子怎能袖手旁观呢?接下来,一切都在母亲的导演下上演着——儿子坚持与母亲换肾——儿子一天天硬朗了,母亲却渐入弥留之际……

在上述故事里,“谎言”有了它震撼人心的魅力。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巧妙地“使用”一些“谎言”,效果会怎样呢?如果能让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促使学生进步,那么,用爱的谎言来呵护学生的心灵,启迪他们的心智;用善意的谎言来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难道不也值得我们探究吗?

1.音乐老师生病了

甲班里学生人数太多,纪律相对松散,尤其是一上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学生就放松全部神经,兴奋得手舞足蹈,搞得科任老师头疼不已。科任老师经常来找我“告小状”。无论我怎样谈心说理、批评教育,有些孩子就是管不住自己,他们在语、数“主科”上都表现较好,可一上小学科就乱了。一天,音乐老师因事跟我调课,我突然想到了……

等到音乐课上了两三分钟后,我才神色凝重地走进喧闹的教室。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我问:“你们想上音乐课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故作遗憾道:“可是你们的音乐老师生病了。”学生们听了,一脸惊愕。我趁机说:“你们知道音乐老师为什么会生病吗?” 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等待下文。“音乐老师得的是心脏病——是被你们气的。你们一上音乐课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有的同学还随便讲话甚至打闹,影响课堂秩序。音乐老师教育你们,你们也不听,时间久了,她就气出病来了。如果音乐老师的病好不了,你们的音乐课从此就停上了。”焦急、沮丧、追悔,各种表情呈现在我的眼前,还有人发出“唉”的叹息。

我加重了语气:“美术课、体育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有一天,这些课的老师也会被你们气出病来的。等到那一天,美术课、体育课也会和今天的音乐课一样——停上的。”

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低头,有的学生沉思,我语调一扬:“其实,你们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课堂纪律,只有个别同学不能严格约束自己,扰乱了课堂秩序。既然你们那么爱上音乐课,就让我们一起为音乐老师祈祷,祝愿她早日康复,早日来给我们上音乐课。特别是那些曾经让音乐老师生气的同学是不是更应该虔诚祈祷,真心忏悔,决心改过呢?”

一句小小的“谎言”,让“康复后”的音乐老师好生奇怪:“甲班的课堂纪律怎么一下子好起来了?”体育老师、美术老师也反映“课好上多了”。

2. 创设虚假成功

班里有一个叫小明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我几次找到其家长,请其家长协助教育,并与该生也恳谈过几次,但收效甚微。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单独留下了小明。我先让他写当天刚学习的几个生词,然后再让他默写。十分钟过去了,小明会默写三个生词了。然后我又教他读课文,一遍又一遍,直到他将课文基本读通顺为止——要知道,在这之前,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上来。最后,我送小明回家时,塞给他一张小纸条,叮嘱他回家后要多看几遍,多读几遍,因为第二天上课,我将按小纸条上写的问题提问,答案就在小纸条上,希望他能举手回答问题。

第二天上课伊始,按惯例,要先复习检查前一天的学习情况。我提出默写上节课所学生词的要求后,望了望小明。他并没有举手,眼神却与我碰了一下,但又低下了头。我大声说:“请小明同学来试一试,好吗?”全班哗然。小明在同学们怀疑的目光中走向黑板。我只说了三个词语,小明全默写对了。学生们一阵惊呼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又请小明读了一段课文,他又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小明听课比以往专心多了。最后做课堂小练习,小明在我的暗示下,第一次怯怯地举起了小手,当然,他又成功了。

连续五天下午,我都留下小明,帮他复习当天学过的知识,然后再留给他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写着第二天上课要研究的问题和答案。

从第六天下午开始,我让小明按照我教的方法先自己复习,然后让他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再给他一张只写着问题的小纸条,请他先思考,再回答。回答对了,我向他竖起大拇指;回答错了,我再给他分析讲解。

渐渐地,小明在课堂上眼睛里有了光彩,小手也举得高高了,发言的声音也由弱变强了。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强化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肯定的时候,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几率就会增高,而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哪怕是答对了一个问题,或是做好了一件事,都会产生积极而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维持时间越长,下一次积极行为出现的机会就越多。

如果老师发现不了孩子的积极行为,那为什么不能为孩子创造成功机会,哪怕是创设一次虚假的成功呢?

(摘自《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2010年第3期)

案例解析

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善意的谎言。引入部分的故事令人感动,令人震撼,令人深思。伟大的母亲,伟大的谎言。据此,作者提出一个论点——“以爱的谎言呵护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随后,张老师列举了两个案例予以说明,张老师的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令人称赞。

透过张老师的案例,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1.“音乐老师生病了”案例中管理色彩远大于教育色彩

“音乐老师生病了”案例中,张老师巧施连环计:首先用了一招欲擒故纵计——“你们想上音乐课吗”;接着是无中生有计——“音乐老师病了”;苦肉计——“是被你们气的”;趁火打劫计——“美术课、体育课也会和今天的音乐课一样——停上的”;最后一招上屋抽梯计——“你们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课堂纪律,只有个别同学不能严格约束自己,扰乱了课堂秩序”。

张老师机智令人佩服,但美中不足的是案例中管理色彩过多,教育色彩不足。冷静分析,最后孩子们之所以能循规蹈矩地上好音乐课,主要源于张老师连环计中的“谎”(谎称老师生病是被学生气的)、“骗”(骗取学生的怜悯和对老师的爱)、“吓”(如果学生不改,不但音乐课没得上,连美术、体育都会停上)、“压”(利用大部分同学的舆论压制部分调皮学生的行为)、“哄”(只要学生真心忏悔,决心改过,就可以上喜欢的音乐课了)。其间鲜有教育行为,究其原因,张老师这里的着力点只停留在了“管”层面上,缺少“育”的渗透和思考,不能不说是这个案例的遗憾之处。

不妨再多走一步,可以这样办。还是谎称“音乐老师病了”,但不要说是心脏病(这样会有后遗症,特别是音乐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穿帮后给孩子们会留下更坏的结果),但可以说是因劳累过度需要在家暂时修养。然后就这一节音乐课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讨论以下几个话题:

(1) 你们喜欢上音乐课吗?为什么?(学生肯定喜欢,但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是对音乐本身的喜欢,还是对音乐课上比较自由的喜欢呢?)

(2) 猜一猜,音乐老师喜欢给你们上课吗?为什么?(根据自己的表现,估计有学生会猜老师不会喜欢,引起学生的反思。)

(3) 音乐老师的劳累过度与自己有关吗?举例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更深入认识问题。)

(4) 我们应该怎样上音乐课?(收集孩子们的建议,梳理、讨论后落实实施。)

(5) 还有哪些课也需要我们这样对待?(如美术、体育等小学科。)

学生自律需要“他律——自省——自律”三个环节以及其间肯定与否定的多次转化才能最终实现的。张老师在案例中的管理方式能否长期有效、学生能否真正体会到音乐课意义、师生交往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问题,我个人表示怀疑。

2.“创设虚假成功”案例缺乏教育中间诊断

“创设虚假成功”中,张老师对这名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搞清楚(或文中没有交代),仅仅做了一般性的工作(几次找到其家长,请其家长协助教育,并与该生也恳谈过几次,但收效甚微。)就直接跳到了以“爱的谎言”方式进行近乎“作弊”的“怂恿”式矫正。结果却很理想,“渐渐地,小明在课堂上眼睛里有了光彩,小手也举得高高了,发言的声音也由弱变强了”。读后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情况下或者对哪类学生能尝试使用这样的“创设虚假成功”呢?

(2) 小明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老师的特别关爱吗?知识的填补吗?自信心的树立吗?

(3) 小明是否会在这样的“虚假成功”中自我陶醉,一旦离开老师的帮助是否会失落,甚至迷失方向呢?

(4) 一旦其他同学知道了这个“秘密”,会怎么评价小明的惊人进步,会怎么看待老师的“作弊”行为呢?

问题没有搞清楚就开始矫正小明的显像问题,使用一般性的方法可能不会见效,使用非一般的方法隐患太多。即使成功了收获的仅是多了一种方法,缺乏的是方法成功的原因。遗憾的是,有的老师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成功了就贴上成功的标签,失败了就绝口不提。

综上,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对待学生问题不能是为了管而管,毕竟我们首先是一名教育者,然后才是一名管理者;也不能用凭空拍出的方法去撞,那样碰运气的成分太重。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智慧的爱,科学的爱。这样的爱,至少能让我们爱的有方向,爱的更有效。

我们不能碰运气

——评《欲擒故纵“冷处理”》

“案例”欲擒故纵“冷处理”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 丁晓琳

引言: 法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易为人接受。”

“ 丁老师,小柯又让我们班扣分了!”小斌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把一张宿舍管理评价表放到我办公桌上。

“啪!” 我拍案而起。 又是小柯,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就来气,但却又拿他毫无办法,软的硬的招都用过了,可他却屡教不改,依然是外甥挑灯笼——照旧!没一天让我消停过。

其实,小柯也算是个好苗子,爱看书、善画画,头脑机敏、思维活跃、能言善辩,属于“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学生,就是习惯太差!他一大堆的坏习惯着实让我“恨之入骨”还束手无策。顽劣、倔强、懒惰、贪吃,学习吊儿郎当,缺乏自理能力,不爱劳动、不讲卫生,经常乱翻乱拿别人的东西,作业还隔三差五就不写或完不成,俗话说:七岁、八岁狗都嫌。几乎所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凸显的毛病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更让我头痛的是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老年得子,极度宠爱,在家都是任其性而为,养成自私霸道的个性,最关键的是他还全住宿,只有周末才回家。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每天中午学生都要午休,可他却是个例外,中午打死都不睡,那么世人皆睡我独醒的他岂肯安静?一等生活老师离开,他就要大闹天宫:在床上翻跟头、扯别人的被子、藏别人的拖鞋、扔别人的枕头……直到被生活老师揪到走廊站着。一旦被罚整理宿舍,他却跑得比兔子还快!害得生活老师天天向我告状,宿舍同学都不愿和他住在一起。更要命的是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周五大都会为班级领张罚单,每周一次的流动红旗自然就因此而经常与我班擦肩而过。

为此,我挖空心思,“软硬兼施”地动用了很多方法教育他、感化他,可他就像那个扶不上墙的稀泥巴,保证不过三分钟又生事端,真让我伤透了脑筋。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暗下决心这一次非要“治”得他痛改前非不可!可是有什么妙方呢?他很聪明,几乎摸透了我所有针对他的办法,更过分的是有几次他犯错后竟然主动找到我,求我惩罚他。对这个“活宝”我简直是黔驴技穷了。怎么办?现在必须要纠正他的行为!否则他会觉得老师拿他没办法,更无所谓了。我意识到不能再用常规的惩戒方法了。现在是周五,我决定先按兵不动,把今天这事先放一放,利用周末好好计划一个良方来教育他。

于是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那张“罚单”揣进兜里,平静地走进教室,已经有所耳闻的同学们都安静地坐在各自位置上,静静地等候着他们的班主任再次火山爆发的那一刻。我眼睛的余光告诉我小柯也在偷偷地观察我,并没表现出有多担心,仿佛早已准备好接受我对他的惩罚。我微微一笑,顺手把原先粘在公示栏的有关于他的所有“业绩”一张一张扯下来,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没必要了,还贴它干嘛。”接着就开始了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整节课我都没有正眼看一次小柯,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我还是能感受到有一双疑惑的目光时不时地瞟向我。放学后我照常把小柯和其他同学送到校门口,在我和别的同学热情道别的时候清楚地听到小柯对我轻轻说了声“丁老师再见”。可我故意装作没听见,他有些闷闷地跟着爸爸走了。不知怎的,看到这一切我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以前从没试过的办法——“欲擒故纵”!我决定对小柯实行“冷处理”,故意疏远他、冷落他。这也许是个好方法,不管怎样都要试一下。

周一到了,对于小柯来说,也许孩子的心态,可能忘掉了上周的事,但我却一反常态,对于同学们反映的他新创下的“业绩”,再没有生气地严加指责,也没有激励他下次改正,而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知道了”就再也不管他了。对他的事不闻不问,一天下来同学们也好像不再那么注意他的行为了,各自玩耍,倒弄得他好像蛮失落的。

第二天,当他又违反纪律时,我干脆理也没理,课间却兴致勃勃地带着同学们玩游戏,把他撇到一边,唯独不给他机会。

第三天,我让同学们各自推选选手参加校运会的项目,爱好运动的他却在最终推举中没有得到我的提名,我还偷偷地让美术老师把参加艺术节绘画展示的他从人员名单中删除,要知道他一周前已把他即将参加绘画展示的事情隆重告诉了他的家人。可被我“暗箱操作”一下,突然就没了,他显得失望极了,一整天都闷闷的,出现了少有的安静。虽然我的做法有些“卑劣”,可我却仿佛预感到曙光渐渐来临。

第四天,我注意到他见到我时有点怯生生的样子,课堂上也收敛了很多,中午午休同学们也没告他的状了,而且这两天作业质量出奇的好。我暗喜。

第五天,平静的一天。终于,放学前,当我抱着一摞作业走出教室,他快速跟上来:“丁老师,这是我送给你的画。”一幅虽稚嫩但颜色鲜艳的画伸到我面前,看来他确实下了工夫。我心里暗暗高兴,但表面上仍表现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说:“嗯,老师手里有练习册,没法拿,送给爸爸吧。”“这就是送给你的!”他急切地看着我,有些受伤的模样。我心里乐了,想:适可而止吧。“跟我到办公室吧。”得到我的恩准,他仿佛很开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随后颠颠地跟我到办公室,把他那幅画双手托着郑重地放到我的办公桌上。他没有立刻出去,而是嗫嚅着想说什么。我故意淡淡地问:“还有事吗?”他低着头,声音很小,像受了莫大的委屈:“丁老师,我……同学们都不和我玩,我问小斌借橡皮他都不愿意。”他眼圈红了。“可我这两天没打他呀?我都不打人了。我今天中午睡着了,还做梦了呢!”他突然抬起头看着我:“丁老师,我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中午把所有小朋友的拖鞋都摆放整齐了,邓老师都表扬我了,奖励我一根棒棒糖,我要带回家给爸爸吃!邓老师还说要告诉你,让你给我加贴贴呢。”他观察着我的表情,热切地等着我的回答。时机成熟了,我暗想。于是我真诚地表扬了他的行为,并借此把他前后的表现分析给他听,告诉他他是个很棒的孩子,只是以前和不好的行为交了朋友,鼓励他要友好地与人相处,培养好习惯,改掉坏毛病,要爱集体,讲文明,这样就会得到大家的喜爱。他听得出奇的认真,不住地点头。“丁老师,我以后负责为班级倒垃圾吧,我还可以管图书角。”最后,我答应他做班级图书管理员,临走时我郑重地奖励他两个“苹果”贴。“我得到‘苹果’贴贴了!我得到两个‘苹果’贴贴了!”走廊里传来他开心的喊声。

成功了!我心花怒放:为自己的“高明”,更为小柯的转变!“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自我教育权”还给学生,巧用心理暗示冷静处理事情让我的教育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摘自《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0年第4期)

案例解析

班主任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问题生的转化。看过丁老师的案例,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问题生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把握?”

面对问题生小柯,面对小柯出状况,丁老师首先是“拍案而起”,因为小柯“从来就没有消停过”。接着论述小柯的不可救药,特别强调“‘软硬兼施’地动用了很多方法教育他、感化他,可他就像那个扶不上墙的稀泥巴,保证不过三分钟又生事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他很聪明,几乎摸透了我所有针对他的办法”,丁老师已经“黔驴技穷”了。所以丁老师选择了暂时“按兵不动”,结果却看到了小柯的异常表现,于是“不知怎的,看到这一切我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以前从没试过的办法——‘欲擒故纵’!我决定对小柯实行‘冷处理’,故意疏远他、冷落他。这也许是个好方法,不管怎样都要试一下。”结果小柯上当,老师得利,问题生得到“转化”,丁老师“心花怒放”,随后撰稿成文,有了这么一篇案例。不难看出,丁老师对自己成功的原因其实是不够清楚的,在面对小柯的问题时,也是“软硬皆施”,什么方法都试过了,甚至连小柯都摸着门道了,终于撞出了这么个“高明”的招数。之所以高明,恕我直言,是因为小柯中招了。但在小柯中招前,丁老师撞了很多次,所以,小柯教育的成功“运气”的成分很重。整篇文章也没有能给出使用这种非常规手段的“理性”原因,也即学生的问题与转化方案间缺少必要的教育逻辑。反思丁老师的案例,我从中获取了不少的启示。

1.爱是成功的基础

丁老师虽然很恼怒小柯的坏习惯,但从没有放弃过,一直就在努力着,即使在“黔驴技穷”时也是在琢磨着是否会有非常规的方法能立马见效。丁老师后来的“灵光一现”也是基于对孩子的爱、从未放弃的这份执著才获取的。这一点,丁老师做得很好,值得称赞。但爱不等于智慧,光有爱不能解决问题,就像之前丁老师对小柯的教育,难道就没有爱吗?以前教育的时候爱一点也不比现在少,可惜没有解决问题,结果小柯的问题还是“照旧”发生着。由此可证明,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但我们不能幻想着爱就能解决问题。

2.班主任要积累武器装备

案例中有个问题值得注意,丁老师说什么方法都用完了,可我们都知道其实方法应该比问题多,后来丁老师的办法不就成功了吗?由此可见,方法并没有用完。更值得注意的是小柯对丁老师的路数很清楚,所以丁老师才说常规方法不行了。我大胆猜测丁老师的武器装备库不够丰富,才会让学生摸清了底细,原来班主任也就那么几招,还点中了丁老师的死穴——因为你爱我,所以你不会真把我怎样。

其实与丁老师类似的老师还有很多,只要稍加留意身边的不同班主任就不难发现,他们往往都偏爱于使用的武器不仅常规而且数量也很少,甚至只爱用一种武器。使用不同武器的班主任慢慢地也就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如喜欢靠班规治班的多半是“管理型”班主任,什么都按章办事;喜欢说服教育的属于“书生型”班主任,理论一大堆,而且每次说的内容都差不多;喜欢表扬和师爱的班主任属于“班妈型”班主任,特别有爱心和耐心,期望能融化所有孩子的心;喜欢搞评比的班主任多半是“维持会长型”班主任,主要以制订评比和监督评比实施班级管理;喜欢集体舆论的班主任是“鼓动家型”班主任,很能调动班级整体情绪;喜欢靠威信治班的就是“领袖型”班主任,班级氛围中弥漫着浓浓的班主任个人崇拜的气氛;喜欢教育诊疗的属于“科学家型”班主任,遇到什么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而且一直要问到问题的根上为止……以上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叙述,有的程度不同,有的是几种类型的融合。如“管理型”的班主任多少会有点“领袖型”班主任的气质,否则他的规定就很难执行,一个“班妈型”的班主任同时也可能是“维持会长型”班主任。但说明了一个问题,班主任习惯于使用的武器与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专业素养、思维方式等等有着必然的联系,产生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了。当然有的班主任把单一武器用到了极致也就产生了自己的特色,也能成为非常优秀的班主任,但工作容易固化,容易程式化,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幅度会越来越小。太偏爱于使用一两件武器的必然结果就是,遇到问题后容易草草上阵,直接从问题跳跃到解决办法,或者用脑子里面已有的固有办法解决问题,一旦解决不了就感到黔驴技穷,捉襟见肘。有的老师还喜欢贴标签,贴的不是自己的办法失败而是学生无药可救。试想,既然世界上没有万能药,也就没有对任何学生任何问题都能解决的万能对策。同时,学生熟悉了老师的惯用招数,招数也就自然而然的失灵了,这样不仅学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和缓解,班主任还会失去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机会,多可惜啊!丁老师也就遭遇到了这样的结果。

3.选择武器需要智慧

问题学生没有得到有效转化,一是老师的武器不够用,二是不知道武器怎么选。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智慧,也就是需要探究。所以,我们最好就不要只使用一两件武器战斗,而应各种武器都要用,有时候还要组合使用打配合战。怎么操作呢?首先,要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真分析,拾掇拾掇手上的武器,哪些是自己擅长的,哪些是自己不擅长的,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根据具体遭遇到的问题,做多方可能情况的假设,并多问几个为什么后确定哪种假设的可能性最大;最后针对性地选择武器装备。因此,对问题生实施教育,既要我们储备足够的武器,还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武器,否则教育就会盲目,就会碰钉子,即使成功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成功。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不是说万无一失,至少能提高胜算,少做无用功。

再看案例中的小柯,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他有这么多坏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是没有规则意识就要想办法帮助他建立规则意识;如果是意志力薄弱就需要点强制手段锻炼他的意志;如果是家庭关系紧张就要多联系家长,争取家长支持;如果是同学关系紧张,不仅要教会他怎么才能与同学沟通,还要做同学的工作接受他的进步等等。好像以上的特点小柯都有点,那就需要组合出击了,这样才算真正用好了班主任的武器装备,才算得上是因材施教,也才是对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的教育之道。小柯的案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生可能需要一整套方案,很难说清是哪个的问题。

小柯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周利文老师一篇文章《他不是坏,是本色》(见案例16)两个都是聪明但小毛病不断的孩子,他们之间有相同点也肯定有不同点,有时即使是相同问题的学生,产生的根源也可能大相径庭。但周老师的问题生教育显然更专业,更科学,对老师们的启发更大。

我想,也许通过提高专业技能,我们在面对问题生教育时才会更有把握。但要说明的是,即使探究了,也不一定就能一下子解决问题,但这样的思路是对的,至少能提高我们的把握,节约我们的精力,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即使撞,也能提高撞对的几率。

我们不能“夸夸其谈”

——评《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

“案例”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湖南省资兴市坪石完小 何永辉

我班陈权一次又一次地违纪,让我非常苦恼,更令我烦躁的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向家长反映情况,家长一次又一次地说“到家我会教育他的”,可一次又一次地令我失望。这怎么行呢?本来就很调皮的陈权,加上年龄的增长,家庭的放任,他越来越调皮,越来越放肆,也越来越难管了。教育一个人,要靠学校与家庭配合,像他这样轻描淡写地应付一下,怎么能够把学生教育好呢?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次,一个老师向我介绍陈权的父亲:家里好几亩的桔子树,几个网箱,还养了几十头猪,陈权的父亲整天早出晚归,即使在家,也不懂得如何教育他的孩子,也根本不会把学校的老师放在眼里。记得去年有一次,由于陈权违纪了,他原来的班主任就叫他家长到学校来一趟。结果,陈权的父亲当着老师们的面对陈权说,“你这个死崽,总是打架,要是打得赢别人还好,你又打不赢别人 。”搞得办公室里的老师哭笑不得,当然,家长心里还是希望陈权变好的……

原来如此,难怪我每次打电话,他都说没时间管理孩子。另外,他说家里有事,有时也只是一个幌子,只不过孩子太难管了,但他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转变。那怎么才能说服家长,怎么才能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一位老师说: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上看,班主任适当地给予家长一定的鼓励,有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于是,我就通过电话与该家长进行了一次交流。

师:喂,你好,是陈权的家长吗?

父:是呀,你好,你是何老师吧!

师:嗯,陈权同学在学校爱说脏话,老在别人面前称“老子”……

父:这个死崽!到家我教训他!何老师,进屋玩啰!

我知道,他说这话就意味着要挂机了。趁此机会,我赶快说:“好的,说句老实话,陈权这个学期以来有很大的进步,这离不开你的悉心教育啊!如果全班同学的家长都能像你这样,那我的负担就要减轻很多了!”家长一听,急忙跟我说,家里有多少桔子,有多少网箱,养了多少猪,也就没时间教育孩子,是自己把儿子耽误了!听他说得这么诚恳,我趁热打铁:“是呀,其实这正是你值得肯定的地方,能够在百忙当中挤出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很多家长都做不到的啊!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下次再聊吧!”

自与陈权的父亲通了电话后,陈权在校的表现真的改观不少!

一天,我正在批改作业,手机忽然响了,一看,是陈权的家长。

师:喂,你好,陈权的家长吗?

父:是呀!何老师,打扰你了!我家陈权在校的表现怎样?

师:比以前强多了!

父:哦,那就好了。感谢你们老师了!

师:这是老师应该的,你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这么忙还要抽出时间来问问孩子在校的情况,如果你时间允许的话,我很想和你当面交流一下。

父:好好,行行,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只要你说一声。

……

于是,我约定了时间与家长交流,家长如期赶到,这一天我们聊了很久,诸如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表扬和批评要适度,批评时更要讲究艺术,有些话在孩子面前不当讲的不要讲等等。

到这个学期末,陈权同学改了很多恶习,各科的成绩都有明显改观!

(摘自“班主任之友教育论坛”)

案例解析

文中有些问题没有交代清楚:

第一,案例中的学生经常违纪,是哪些方面的违纪呢?从后面的内容来看,好像是经常打架,那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违纪呢?不同违纪行为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甚至是在班集体里担任的角色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第二,案例中没有问题生诊断过程的交代。作者自己总结里也提到了对问题生的转化要“对症下药”,但从行文来看没有说明学生的“症状”,也就更没有“确诊”过程,只能隐约感觉到病根在学生家长那里。因为从全文来看,家长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变好了。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没有搞清楚,这个案例分析就会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所以很难下结论。所以以下内容纯属个人揣测了。

文中没有交代清楚,估计是作者也没有能搞清楚这个案例成功的地方在哪里,说得不客气点,可能是作者撞上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作者没有搞调查,也没有搞研究,对家长的认识只是“主观臆断”(根据每次打电话家长的语言以及学生没有效果就认为家长没有实施教育行为)和“道听途说”(对家长的基本情况也只是根据以前的班主任介绍的,不是道听途说是什么呢)。我记得丁蓉老师和任小艾老师都说过要了解是否是家庭问题,只要直接到学生的家里看看,感受一下再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就什么都清楚了。作者的简单归因是时下很多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通病。

另外,在作者的自我反思中,也没有能就问题的本质原因进行探讨,这是一个遗憾,我们做班主任的,做教育工作的,肯定需要反思,但反思不是给自己成功找理由,而应该是为什么会成功。显然,作者的自我反思属于给自己贴成功标签,不是真正的反思。不客气的说叫“想当然”,因果关系模糊不清。

我们不能自顾自的“煽情”

——评《望着你绝尘而去的背影》

“案例”望着你绝尘而去的背影

你是一个特别灵秀的学生,高高的个子,清秀的面容,纯洁的眼睛,温和的态度,我觉得你拥有着超乎众人的素养,你完全可以沿着求学这条道路,去追寻一方属于你的精神家园。我总是在你身上投以希冀的目光,想倾听竹笋拔尖的声音,想凝望向前奔跑的脚步。

不知从何时起,你的目光变得如此呆滞,你的面容增添了几分苍白,黑板上的欠作业栏内,你的大名上榜率高得让我诧异。我很想问你,这是为什么。其实我知道这是为什么,只是我更想听你自己分析原因。你不好意思地低头笑笑,淡淡的,嘴角往上扬,没有重振旗鼓收拾旧山河的豪情,只有一笑了之的一脸茫然,仍然是那种无邪的笑,只是多了几分油滑,添了几分惰性。

这周,你又欠作业,双休日的周记一个字也没写。我毅然把你留下来,严厉地说:“你必须补好才能回去。”你刷刷两笔,一篇中长的工整的周记匆匆草就。我惊讶于你写作的速度和快捷的思路。这时,天色渐暗,今夕的天空缀着一大块灰蓝的云朵,远远望去,天幕就像拉上了蓝色的绸帘,洗净了白天的喧嚣后,大地重归平静。我拨通了你爷爷的电话,将情况简述一下后,出于安全的考虑,希望爷爷能亲自接你回去。爷爷二话没说,虽已是年近七旬的年纪,却仍匆匆往学校赶来。

你不耐烦地在校门口等着,嘟囔着嘴,一副毫不期待看到爷爷的样子。在平时的作文里,我了解到,你的父母都在云南做生意,从读小学来,就没有和你待在一起,只是放假的时候,你才去云南和父母住上两个月。你一直和爷爷待在一起,现在你越来越不喜欢爷爷,因为他太爱唠叨,又不给大把的零用钱,只是单调地要你读书写字,你与他相处,已越来越无话可说了。于是放假的时候,你整天沉迷于电视和网吧,想在那里找到精神发泄的出口。平时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于是你一个人大清早就在街上东游西荡。我好几次想和你好好谈谈,但都因时间太短暂,没有把谈话的内容深入下去。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一个熟悉的高大的身影向校门口走来,爷爷步履匆匆,气喘吁吁。一见面,爷爷对我说:“这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我都管不住他了。”我向爷爷介绍了你的一些学习情况,请爷爷能帮着督促一下你的双休日的家作,并且希望爷爷能多与你沟通,多陪陪你。爷爷说,你不愿和他说话,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面孔,实在让人难以接近。我说,他在学校还可以,有什么心事愿意向老师倾诉。您就多点耐心和宽容吧,青春期的孩子确实难以相处。

当我对你说:“和爷爷一块儿回家吧。”我想你们爷孙俩可以借着散步的机会好好聊聊。哪知,你飞快地骑上单车,用力一踩,刹那间,你已经往前行驶了一长段距离,爷爷在背后急急地喊你的名字,请你停下来,和他一起走。可是你头也不回,毅然决然地,转眼就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我们能望见的,只有你绝尘而去的背影,和爷爷那洒落一地的叹息。

望着你决然而去的背影,我的内心一阵痉挛,孩子,为什么你如此狠心,留给天天照顾你的爷爷的只是一个背影?在阴雨天,他曾冒着风雨为你送衣服;怕你上课不专心,有时他会在窗户外偷偷地观望;怕你在学校没吃好,他有时会在第四节课等你整整一节课,为的只是给你送上一份热热的中午饭……

看见爷爷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黑色的夜幕下,我沉默,我知道,明天我该好好找你谈谈了。同时,今晚,我也要和你的父母通上一次长长的电话了,我想问他们,孩子心里的想法,你们了解多少。青春成长期的孩子他要的其实也不多,也许他只要父母一个暖暖的拥抱,一句热热的话语,一杯浓浓的牛奶,一声切切的叮咛……

孩子,不要只留下你的背影,回头看看,你会找到心灵憩息的港湾,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孤单。

(案例摘自“K12教育论坛”)

案例解析

这篇文章很抒情,甚至可以说很煽情。其间不乏这样的文学语言:“我觉得你拥有着超乎众人的素养,你完全可以沿着求学这条道路,去追寻一方属于你的精神家园”“我很想问你,这是为什么”“我好几次想和你好好谈谈,但都因时间太短暂,没有把谈话的内容深入下去”“我想你们爷孙俩可以借着散步的机会好好聊聊”“孩子,不要只留下你的背影,回头看看,你会找到心灵憩息的港湾,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孤单”……作者一直就深陷在自己编织的浪漫教育中,从头至尾都在自顾自的“自言自语”。所以,作者不像教育工作者,更像文学爱好者,鲜有教育语言与教育行为。我们不妨冷静分析一下作者的工作思路。

面对这个孩子的变化,作者声称“我很想问你,这是为什么”但又说道“其实我知道这是为什么,只是我更想听你自己分析原因”。我就有些纳闷了,既然都知道了为什么,自然而然就应该针对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从作者后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整天沉迷于电视和网吧”造成的(事实上,沉迷于电视和网吧也只是现象,造成他沉迷的原因才是问题的关键),但从后面采取的措施来看,一点“对症”的迹象都没有,仍在一个劲地抒发着感情。如果是想让孩子自己分析原因,自我唤醒,那就应该采取心理学、教育学中的“自我治愈”原理。可后面除了简单的问一问就没有下文了,留下的仍是一句很文学的话。所以,作者的思路不是教育者的思路,是文学爱好者的思路,关注的是现象以及自我的感官,不是理性思维。

其次,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开始的时候是投以“希冀的目光”,接着就是一连串的不断“希望”,然后是请家长,最后想到的也只有给外出打工的父母打电话。这样的教育不仅是“老路线”还很“无声”。大爱无声的含义绝不是作者这样的一厢情愿的满是希望就结束了,作者的教育过程完全是无声的无奈与毫无根据的自我幻想!呜呼,这样的教育对策即使不是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也会做,甚至有的人会做得更好。

所以,作者无奈的关键恐怕更多地应该扣问一下自己,特别是这种抒情式的教育理念早都应该摒弃掉了,再不更新换代,不但贻误自己,也贻误他人。这样的文章,没事的时候写一写,找找多情善感的感觉还可以,与提升教育智慧无关。

同类推荐
  •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
  •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央视少儿频道是全国少儿频道的“领军人物”,是专业化的“绿色频道”,她的品牌化建设与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电视研究微观入手,以小见大,以真实个案展示整体全局。以品牌栏目为关注点,以精品节目为切入点,从电视实务的角度,探讨频道从定位、理念、改版、构成体系、管理手段、节目设计和编排以及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展示了央视少儿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进程。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热门推荐
  • 青春已逝,你我终未共白头

    青春已逝,你我终未共白头

    因为爱,她选择了离开;因为爱,他选择了陪伴;因为爱,他选择了成全;一切只是因为爱,或许他们还太年轻,她和他的爱情终是败给了一个误会。
  • 刀剑画江湖

    刀剑画江湖

    我有故事,也有酒。有刀,有剑,有江湖。有情,有义,有好戏。
  • 御剑凌宵

    御剑凌宵

    五百年前少年的先祖因一件宝物而身死!五百年后少年因为这件宝物踏是上神仙路。一样的修行,百样的路途,修仙路上,谁与我并行。
  • 虫族之源

    虫族之源

    他带着奇怪的基因来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世界,看他如何让这个世界的人们拜倒在他的脚下。
  • 超级名作修仙

    超级名作修仙

    依靠名作经典也能修炼?谁都不知道,世界上很多名作经典都隐藏着玄妙的修炼之法,武侠经典,神话经典,道家经典,佛门经典都有可能是一本本绝世的秘笈。修炼各种耳熟能详的武学和神通,穿梭在名作的世界,会面无数经典的形象。都市小青年,酒店门童王风在一件至宝和一个来自另一方世界的美人儿师父的帮助下,开启了修炼之门,长生之路!修那凌驾众生的力量,争那与天地同寿的长生!天龙八部,降龙十八掌,掌出惊天;西游释厄,法天相地,三头六臂,翻江倒海,神通无极……【新书《万界社区》粉嫩发布,伏请支持~~】
  • 极限星战

    极限星战

    一个潜能比猴子还低的少年,拥有一颗成为机甲战士的心。一次意外的流星撞屁股,一个自称武神的神秘老头。危机临近。将会发生什么呢。。。敬请期待。。。
  • 王俊凯的初恋爱

    王俊凯的初恋爱

    当帅气的王俊凯遇上美丽的公主罗薇琪时会发生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
  • 两生花的腹黑校草

    两生花的腹黑校草

    两姐妹的悲惨经历,因家庭的原因,不得不回国,从此开始了校园生活!
  • 白雪一枝梅

    白雪一枝梅

    江湖.武侠.风起时.雪也住.几度风雪.几度情.江湖上的奇事怪事
  • 重生于平行世界的悠闲生活

    重生于平行世界的悠闲生活

    作品别名:我们仍未知道那些平行世界读者被坑的恐惧一个关于普通的宅男重生到平行世界,一边悠闲的生活一边用上一世的各种作品调戏他的粉丝读者的故事。楚白说:鉴于作者水平和知识有限,请关于我剽窃原世界的那些作品的粉丝见谅,如有不满,你来打我呀。我是楚白,我在平行世界作死等你来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