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为什么他总问“傻”问题?
高一新生开学不久,科任老师接连反映,Y同学课上课后特喜欢问问题。本来好学好问是好事,可他问的问题好像很“傻”,而且问了以后,自己又恍然大悟般说出正确答案。几位老师都建议我找他谈谈,让他三思而后问。
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提问如果没能引起老师的注意,他就会不断问,一旦老师注意到他,他就会将正确答案脱口而出。怎么会这样呢?
我翻阅了Y的《心灵档案》,他在“最喜欢的老师”一栏中写道:
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也是我的干妈。我和她有共同语言,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只有她能安慰我,鼓励我。我最喜欢听她讲她的经历。我在所有人面前都从未表现我刚强的一面,但只有她才明白真正的我,我的伤心,我的快乐和我所有的秘密。她让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爱身边的人。
叙述里两次提到“最喜欢”和“只有她”,说明初中班主任在他的青春期初期成长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心理学上叫做“牛犊情”。
在“试着描述你最近的梦”一栏中他作了如下描述:
最近做了一个噩梦。梦到我们班高考后,其他同学都被清华、北大录取了,只有我,连本科线都没上。我不停地哭,没有一个人注意我,连老师也是面带喜悦地在和其他同学交谈。
这是个孤独、寂寞的梦,“只有我”“没有一个人”“噩梦”都折射出他此时的心境。结合他对初中班主任的“牛犊情”,我对他爱问“傻”问题的原因有了初步判断:初中班主任给予了Y无微不至的关怀,Y对她也敞开了心扉,与她分享快乐、生活甚至秘密。但进入高中后,失去这种特别关怀,他就感到了迷茫,认为没有老师注意自己。所以,他选择提“傻”问题的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以寻找一位能再次给予他特别关爱的老师。
我通过Y的父亲联系到了他的初中班主任丁老师。在与丁老师的电话交流中,我获得了更多宝贵信息:
Y家住城乡交界,父母原是当地农民,在城市化建设中失去土地成了农民工。他们都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离开土地后很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Y的父亲变得崇尚武力,他教育Y的方式很简单:只要Y犯了错误,他就拳脚相向,有时用木棍,甚至有一次用了铁链。潜移默化中,Y也喜欢上了武力,遇到问题一着急就动手打人,为此差点被学校处分。初一下学期,丁老师成了他的班主任。经过长期的爱心教育,丁老师引导Y在初二时成功转型,变成了一名好学好问的好学生。从此,Y称丁老师为“干妈”,一下课就到办公室粘着丁老师,进入高中后仍经常给丁老师打电话,一开口便是:“妈,我想你了”……
这些信息证明了我的初步判断是正确的,孩子爱问“傻”问题源于孩子对老师的“牛犊情”,但产生“牛犊情”的原因却源于家庭的暴力教育。这时,我终于明白了Y所描述的早期记忆的真正意义。(最初我觉得Y的早期记忆信息量太少,但现在我发现我错了。)他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燥热的秋天,我一个人在一片竹林里玩,那是一片很宽广的竹林,只有我一个人。由于调皮,我玩起火来,还把火苗扔到了干燥的竹叶上,结果火越来越大,最后火把竹林烧了一大半。我害怕极了,害怕人们把我送进公安局。但出乎意料,善良的村民们居然原谅了我。我很感激他们,被他们的淳朴、善良感动了。
Y早期记忆中的关键词除了大量单个数词“一”( 孤独感的心理暗示)以外多了几个特别的词:出乎意料、居然、淳朴、善良。这些信息都揭示出Y多么渴望获得纯真和善良啊!丁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引领Y成功转型,让他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爱他人。现在Y进入了高中,正处于青春期的后半段,所以,帮助他成长为一个自强自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成了我不可推卸的责任。想到这里,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傍晚,我写了一张纸条:“通过一个月的高中学习后,你感受到初中和高中老师有哪些地方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趁上自习课的时候悄悄地给了Y,还对他神秘地笑了笑,他很开心地“笑纳”了。
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到我:“您为什么要问我啊?”
“因为你是我们的团支书,而且,我很喜欢你,很看好你。”
“真的?”他笑得嘴都快合不上了,“那您是问哪方面不一样呢?”
“都可以,你可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学习上,初中老师讲得细,高中老师讲得粗略,而且理科很难。”
“那你吃得消吗?”
“勉强还可以。”
“我看不是勉强可以,你那么聪明,不会有问题的。”
“我聪明哇?”说着他指着自己的鼻子问我,眉宇间显出几分自豪。
“是的,那你觉得工作上呢?我知道你初中时做过学校的体育部长。”
“这您都知道啊?初中的时候干妈会把需要我做的事情给我一条一条地交代,我就照着做。现在,您只交代要做的事情,具体的步骤都要我自己理。”
“知道为什么吗?”
“您想培养我们的工作能力。”
“嗯,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是次要的。你已经长大了,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人越大责任越大。我在培养你的责任感。”
“您认为我没有责任感啊?”他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你有一点责任的意识,但还谈不上强烈的责任感。”
“那怎样才能有责任感呢?”
“我说的不算,但我可以给你一点提示,责任感首先要具备独立性——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对你的成长非常重要。而且每做一件事情前,都要想想做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个后果是不是自己希望的,如果不是,那你现在应该怎么做……”
他想了想以后,小心地问道:“是不是什么问题都问老师就不叫独立思考?”
“好学好问是学生的美好品德,但如果什么都问就会让人感到你缺乏思想,至少缺乏对问题探讨的深度。你觉得高中老师讲得比初中老师简略,一方面是你们已经长大了,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是这样的教学能逐渐培养你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将来进入大学做准备。这可是一次机遇,一个舞台,而且还有时效性,谁先领悟谁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
“哦!”Y若有所思地点着头,“我明白了,谢谢老师。”
经过这次谈话,Y对我产生了很强的信任感,这是对他成功矫正的第一步,但要让他变成一个自立自强的男子汉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操之过急就会适得其反。幸好这个孩子的悟性很高,只是需要老师多关注和恰当的引导。
随后,一方面我联系Y的父亲告诉他现在孩子大了,简单、粗暴的教育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我建议家长在孩子有问题时第一时间和我联系,共同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很淳朴,一口答应了,也的确做到了。另一方面,在月底的班级分析会上,我向科任老师们介绍了Y的情况,提出了我的看法,争取到了他们的配合,共同、正确关注这个孩子。
现在,Y已经很少提“傻”问题了,在12月月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还虎头虎脑地跑到我跟前要和我打赌,说期末一定要考全班第一。看着他的高兴劲儿,我心里暖暖的,满溢着大大的成就感。
案例解析
王晓春点评:
如今很多教师写的文章中往往充满了“爱的颂歌”,我对这种空洞的唱词颇不以为然,经常提出教育,于是就有人说“王老师反对爱学生”,“王老师过于冷静了”。他们总算客气,没骂我是“冷血动物”,其实他们误解我的意思了。我一点也不反对爱学生,我对学生的爱一点也不比他们少,我只是想提醒老师们,爱不过是教育的基础,要做好教育工作,没有爱固然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绝对不够的。教育还需要专业技术,我们不能用空洞的爱的说教掩盖自己专业技术之不足,现在这种做法比比皆是。世界上没有抽象的爱,只有具体的爱;没有标准化的爱,爱有无穷的色彩,而且爱常常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给教育的成功案例贴一个“爱”的标签,好看而已,并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我们来看上面的案例。Y同学缺少爱,他的初中教师把母亲式的爱给了他,使他有很大进步,可是,这种师爱同时也有副作用,他对教师的爱产生了依赖。他总希望身边有一个“干妈”,否则心理就不平衡,就要用不停地向教师提出各种“傻”问题来吸引教师注意,寻找“干妈”。高中梁老师还能用初中教师的这种爱法推动他进步吗?不能了。Y现在还需要爱吗?需要,但需要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爱——理智的关怀和引领。梁老师教育Y,与其说靠的是爱,不如说靠的是专业技术——教育诊疗。这是智慧,不只是情感。
梁老师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要诊疗,必须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只有知道一个人的过去,才能真正了解他的现在。这位Y同学,如果不了解他从小的家庭环境,如果不知道他初中时与班主任的关系,就无法明白他为什么总是提“傻问题”。当然,早期记忆分析等检测手段也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的经验是,早期记忆包含大量信息,需要反复解读,从不同角度解读。
还有,梁老师给Y同学“确诊”之后的诊疗谈话也很有技巧。不直接谈“傻问题”,而从初中高中教师的差别谈起,继而谈到责任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感到提“傻问题”的实质。这就完全摆脱了就事论事的谈话格局。其实这不完全是技巧问题,主要是梁老师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根本,所以才能提纲挈领地解决问题。
一个学生爱问低级问题的现象对班级管理根本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面,甚至这个学生还不能称其为“问题生”。要是以往的我肯定与大多数科任老师一样会把这归因到“学生思考问题简单,没有深入研究”而简单处理掉。结果,经过一路的追问后才发现背后隐藏着“牛犊恋”,“牛犊恋”的背后隐藏着真正的原因——家庭教育简单、粗暴。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现象的背后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成长受着太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老师不能找到这些因素并分析之间的关系,就很难把握问题的根源,那解决的方式不但单一还很表面,不能触及本质的解决途径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在探索这个问题中,我第一次“冲动”着给初中班主任联系以了解学生的成长史,这是我在追溯学生问题上的首次尝试,效果非常好,这让我又学会了一种快速、多视角了解新生的方法。同时,也让我对学生的“早期记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信息其实在不断地揭示问题的根源或者事实的真相,只是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并理性分析后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些信息。
想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学习研究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并不是研究这种分析手段本身,更多的是培养教师们遇到问题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要“追根溯源”,对产生出的显性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一直要追问到问题的根源上为止。在追溯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熟练的运用,还能收获、开辟出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
这便是做学生心灵捕手与班主任教育相结合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角色定位和实践,会让我们的所作所为更倾近于一位教育工作者,而不再是教育城管、教育监工。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未来的发展才是莫大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