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是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它代表国家的尊严,象征国家的主权。其图案和颜色都有特定的含义,以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民国建立前,革命党人对未来共和国国旗,曾提出过六种图案: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五色旗、十八星旗、井字旗、金瓜钺斧旗。现将前四种主要旗帜的图案、含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提议为国旗的情况等分述于下。
1.青天白日旗
旗底蓝色,以示青天。旗中央有一向四处射出叉光的白日。初时叉光多寡不一,制做者不知其义。孙中山解释说,叉光代表干支之数,应为十二,以代表十二时辰。此后遂成定制。此旗为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1895年3月16日,孙中山在香港召集兴中会干部会议,准备发动重阳广州起义,决定以青天白日旗为未来共和国之国旗。因机密泄露,起义未举即被清廷镇压。1900年10月,兴中会发动惠州三洲田起义,首次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1901年,兴中会会员尤列到南洋各地建立联络华侨的团体一中和堂,令各会所悬挂青天白日旗。此旗后成为中国国民党的党旗,并将旗底改为红色。2.青天白日满地红旗1900年冬,中国革命同盟会在东京召集干部会议,编纂革命方略。讨论未来共和国的国旗时,孙中山主张用青天白日旗。因为兴中会诸先烈及三洲田起义军均曾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纪念。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的旭旗(即太阳旗)相近。孙中山极力坚持。为使此旗更美,更富有革命意义,孙提议将旗底改为红色,将青天白日移到左上角,旗子成为红、蓝、白三色。此旗又称“三色旗”,沿称青天白日旗。三色的含义是:“红者血之色,言必流血而自由可求也;青者天空之色,即公正之义,言公正即平等也;白者清洁之色。言人心清洁乃能博爱也。”
孙中山力陈己见,但有人提议用五色旗,以顺中国历史之习惯;有人提议用十八星旗,以代表18个行省,有人提议用井字旗,以代表中国古代井田制;有人提议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之精神,意见纷纷,很难统一,遂将其作为悬案,尔后孙中山等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均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标志。
3.五色旗
旗面以红、黄、蓝、白、黑五彩色带横排组成,五色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以示五族共和。此旗为武昌起义后革命军光复上海及攻取南京时所用,后为上海、江苏军政府的旗帜。清朝海军一、二品职官的旗帜也是五色旗。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发布《安民布告》,“规定国旗为五色,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为一家”。
4.十八星旗
旗底红色,中间缀以18颗黑星(亦有星为黄色之说),意为以铁血光复本部十八行省。此旗为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所制,武昌首义时曾用。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讨论国旗时,鄂省革命党人坚持以此旗为国旗。
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复,各省的临时代表集会上海,讨论组织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选举黄兴为中华民国大元帅。会上,苏、鄂、闽三省分别提议以五色旗、十八星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经讨论,拟议以五色旗为国旗,请黄兴核定,黄深知孙中山主张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并争之甚力,故“未敢圈定”,谓“待异日由法律定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1月10日,临时参议院决议:以五色旗为国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之所以以五色旗为国旗,除取五族共和之意外,还因为武昌起义后次日,曾公布以五色旗为国旗;革命军攻取南京时的旗帜是五色旗,而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也设在南京。孙中山不同意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并于12日发出了《复参议会论国旗函》。孙认为,五色旗之“历史与意义均非确当”的三点理由:
(1)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旗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
(2)其用意为五大民旗(族),然其分配代色,取意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
(3)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
孙中山认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之史迹与取义均为确当:汉族共和党人用之南方起义者十余年。自乙未年陆皓东殉此旗后,如黄冈、防城、镇南关、河口,最近如民国纪元前2年广东新军之反正,倪映典等流血,前1年广东省城之起义,七十二人之流血,皆以此旗。南洋、美洲各埠华侨,同情于共和者亦已多年升用,外人总认为民国之旗。至于取义,则武汉多有极正大之主张,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著于赤帜,亦为三色,其主张之理由尚多。
孙中山知道关于国旗制式的争论一时难以统一,正当“革命用兵之际,国旗统一,尚非所急”,故决定国旗决议案“暂时放置,待将来由国民公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没有统一的国旗定下来,各省各行其是:苏、浙、皖用五色旗;鄂、湘、赣挂十八星旗;粤、桂、闽、滇、黔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临时大总统府办公室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在红底上横添白线若干,每条线代表一个行省。
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5月14日,参议院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旗(即十八星旗,此时于旗中央增加一星)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6月7日,参议院发出了《咨请临时大总统规定国旗及陆海军旗式样请公布施行文》,提出以五色旗为国旗的理由:
(1)“佥以前当起义之初,沿江各省即以五色旗为国旗,通行既广,全国几已一致。”
(2)中国多以“五”为定数,按中国习惯,“五色”早已贯彻人民心理,“况中华民国由五大民族结合,而成于旗色之五亦隐然不谋而合”。
(3)五色旗已为“友邦公使、外域华侨、函电所通,均以共晓。而外人并有目此旗为虹旗,为中国驱除专制,建设共和,正如彩虹亘天,阴霾尽扫者,此尤可见此旗荣誉,中外欢迎,就即定为中华民国国旗”。
6月8日,袁世凯公布了这项决议案,五色旗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旗。对参议院的这一议决案,孙中山“闻之颇为不怿,然是时同盟会员在参议院不能占过半数。且院内共和党内之同盟会分子徒知拥护武昌起义之纪念品,不愿为母党之助:结果能予保留而制定为海军旗,已属幸事矣”。为了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逐步将同盟会改建成中华革命党。1914年6月该党成立后,用3个月的时间讨论制定革命方略,决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
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拟在五色旗上加一轮红日,作为袁氏王朝的“国旗”,取“五族共载一君”之意。但这只不过是黄梁一梦。
1921年4月,广州军政府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宣布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明令废止五色旗和十八星旗。孙中山对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及五色旗的褒、贬态度鲜明。1923年8月15日,孙于广州出席全国学生评议会,会议开始时与会者向五色旗行礼,孙拒之。孙在演讲中说:“我想你们对于革命的主义和精神,怕不大明白,恐怕革命的认识与历史也是不大明白哩。比如五色旗,你们刚才向伊三鞠躬,我就不,你们一定以为我不敬国旗了。哪里晓得五色旗是清朝一品官的旗,我们革了皇帝的龙旗,却崇拜官僚的五色旗,成什么话!诸君要就弃去五色旗,要就用我们从前革命的旗帜,现在海军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起国民政府。1928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旗。但此旗已丧失了原设计者赋予它的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意义。
1935年4月11日及1944年3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先后通过了《党国旗制造使用条例》、《国旗党旗制用升降办法》,对国旗的制作、使用、升降等作了更具体的规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发动内战。为欺骗人民,蒋氏政府于1946年11月召开所谓国民大会,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其第六条规定:“中华民国国旗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国民大会的召开,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从国民政府总统府的楼顶上降落下来,与它所代表的中华民国一起成为历史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