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后,共有60多万国民党官兵撤退至台湾,其中50多万为无眷单身官兵,另外10多万有眷军官和士官。由于大部分官兵的家眷还在大陆,因此迫切希望能“收复”大陆,早日回到老家,而对于是否要在台湾安家落户却有着不确定感。到了1950年中期,反攻仍然无望,而近半数的官兵却已进入三四十岁的年龄阶段,有些甚至年逾五旬,被人讥为“胡子兵”。为了维系军队的稳定,维持官兵对蒋介石的忠诚,蒋介石一方面不停地高调宣扬“反攻大陆”、“反攻复国”,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虑对退役老兵的安置问题。
此时,美国顾问团也向蒋介石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实施军队汰旧换新的计划,以征兵代替大陆抵台的职业士兵,并且提出美方愿意提供相关的资金援助。然而,这个问题处理起来颇为棘手。由于撤退至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军官比例甚高,以致当时军官加士官的人数超过征集入伍的士兵,大约形成32万对28万的比例。这批军官历经无数烽火,追随蒋氏父子半生戎马,一旦退役孤苦无依,谋生乏术,稍有差错,不仅会影响军心士气,而且将给刚刚安定下来的台湾社会带来动荡。
经过苦思焦虑之后,蒋介石再次决定将此重任交给蒋经国。为此,蒋介石决定成立“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隶属于“行政院”。专门负责解决退除役官兵的就业、保健、医疗、职业训练及就业辅导、法令权益及优待、调查、检定、调配、养老救助、生活指定与管理等有关事项。1954年11月1日,“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正式成立,设正、副主任各一人,主任一职由台湾省主席严家淦兼任,副主任一职由蒋经国兼任。
当蒋经国接手这项工作时,曾有人友好地劝他说:“你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蒋经国答道:“我们要讨谁的好?今天我们一切工作服务,难道说都是为了讨好?”
其实,那人没有明白蒋介石父子的心思。对于蒋介石父子,退辅会的工作,就是政治工作。蒋经国前往退辅会报到前,蒋介石对他说:“要像照顾自己家人一样地照顾退除役官兵。”蒋经国心中明白,这项任务非常艰巨,事关“社稷”稳定。他说:
退除役官兵离开部队,都是无家可归,在社会上又没有朋友,一离开军队,就无立足之地。……假使不管他们,而他们又是怎么样呢?第一对于军队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一般官兵会感觉到他们若是老了、病了、残废了,一旦离开军队到社会上,将来会怎么办?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如果我们不把他们安定,就使得社会上不能安定,一个人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会做出他们十分不愿做的事情。为了社会安定,为了国家需要,为了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所以政府才做这个工作。
事实上,在当时台湾的官僚体系中,除了他,也确实没有人能顺利执行这一艰巨任务。正因如此,他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个责任,自比“第三兵团”,除了“政治”,且有“良心”和“道义”的责任。他说:“我们同是生长在这苦难的时代里,多难的时代里,多难的国家中,大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荣民’是以感情、道义去服务,不是讲恩赐。”他还对部属说:“只要我有饭吃,他们就有饭吃,只要我还有一口饭吃,我就把这口饭先给他们吃。”这话赢得了全体“荣民”的齐声喝彩,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和期待。
1957年5月,蒋经国正式出任退辅会主任,他带领退辅会部属更加全力地投入工作。他对全体退辅会工作人员说:“今天不管是老干部、青年人,既然从事这种工作,必须要确定一个观念,我们这个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成败,每一位同志,都应当有这种看法,至于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综合共有四点:(一)要使老弱‘荣民’安居乐业。(二)残废‘荣民’有地方休息。(三)有病痛的‘荣民’有地方医疗。(四)有能力的‘荣民’,有地方工作。”
可见,蒋经国的目标是要让“荣民”“壮有所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退辅会采取的办法是:年轻而有志求学的,辅导就学;有工作能力的辅导就业;需要休养的使之休养;病苦的使之就医。辅导会还相应创办了“荣民医院”、“荣民之家”、农场和工厂等。
就业辅导方面,在蒋经国的领导下,政府努力增加就业安置能量,根据退除役官兵的体能与志愿,按照“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的原则,尽量安置“荣民”就业。1958年1月,蒋经国指示退辅会工作人员说:“‘荣民公民’教育非常重要,必须加强。关于其他各种技术训练,可于检定后未退前,利用军方本身现有的训练机构,予以训练”,“各单位对‘荣民’之辅导教育,应分为生产单位和就医、就养单位两种。大专毕业之‘荣民’,必须安置工作”。1959年7月,他又指示说:“‘荣民’生产就业之途径,必须作长久之计划。军方各生产机构,如有工人出缺,应请其一律以退除役官兵递补。”之后,蒋经国还亲自托请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推荐高校教授,设计一套测验,让退辅会能依据测验的结果,给每一位“荣民”找到合适的工作。退辅会又通过收购或政府拨用之公有荒地、河床地、山坡地、“国有”林班地、水池等设置农场、林场和渔场。先后建立了彰化、嘉义、寿丰、宜兰、池上、桃园、高雄、竹田、鹿野、苗栗、福寿山、兰屿、西宝、清境、武陵、屏东、新竹、金门等农场、森林开发处、海洋渔业开发处。与此同时,退辅会还提供补助费或贷款,协助退除役官兵做小生意,譬如摆设小吃摊,或当三轮车夫。后来,台北市区要取消三轮车时,蒋经国又指示退辅会:“对台北市区从事三轮车之‘荣民’,应特别辅助,劝导专业,并可挑选年轻力壮知识较高者,予以汽车驾驶技术训练。并研究成立一‘荣民’计程车公司。”另外,台湾的一些民营企业也被要求配合政府的安置政策。1962年,蒋经国又会同“考试院”专门设立了退除役军人转任公务人员特种考试,以便为知识水准较高的退除役官兵提供新的就业途径。
就养方面,依据“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退辅会计划设置“荣誉国民之家”,安置因战(公)致身心障碍,失去工作能力,或年老无依及生活无着之退除役官兵,使其晚年能获得妥善照顾,有尊严地颐养天年,从而做到“在营良兵,在乡良民”。1958年4月,蒋经国在退辅会业务会议上指示,“凡是年满六十岁以上之‘荣民’,除有特殊情形外,应一律送‘荣家’养老”。为了安置这些“荣民”,退辅会先后在板桥、台北、桃园、新竹、彰化、云林、台南、白河、佳里、冈山、屏东、花莲、马兰、太平等地设立了14所“荣誉国民之家”,安置“荣民”数万人之多。
就医方面,为了使伤病之退除役官兵适时获得适当医疗保健,辅导会组织条例第16条规定,在各必要地区设置“荣民医院”,供“荣民”就医。1958年7月1日,退辅会在台北市设立“荣民总医院”,并于次年11月1日正式营业。“荣民总医院”建立后,蒋经国非常关心医院医护人员的素质,他曾强调:“‘荣民总医院’员工素质,应特别注意,尤应避免引用亲戚朋友或推荐私人”,“一切医务及行政设施等,应以新的精神、新的方法去做,方可赶上时代,一切办法,必须达成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尤其是医护人员,应彼此协调、合作无间,并彻底消除派系观念,应以人才为主”。1959年1月,蒋经国在主持“荣民总医院”的业务会上说:“今后‘荣总医院’应做到的五个目标是:最新的设备;最优的医师;最高的医德;最美的环境;最好的管理。”后来,“荣民总医院”不仅发展成为大型医疗机构,还以医疗照顾品质、医师专业水平的高超,闻名遐迩。蒋家后来还以“荣总医院”为全家治病的专门医院。由于“荣民医院”能为“荣民”提供免费治疗,因而深受广大“荣民”的欢迎。此后,退辅会又相继在部分县市设立了“荣民医院”,使“荣民”可以就近就医。对“荣民”就医问题,蒋经国在一次讲话中说道:
我们为“荣民”医病,不管怎样花医药费,活着用多少钱,总是以医好病为原则。有一个“荣民”动外科手术,用1300多西西的血,输血费就要26000多元,请最有名的医师,医好一个“荣民”,又花到5万元以上的数目,我觉得在道义上、良心上,都感到尽到了我们的责任。用别的钱,我们可以尽量的节省,但是为了要医好一个“荣民”的病,我们不论花多少钱,是不节省的。我们是以这种精神来做“荣民”的辅导工作。
就学方面,主要是对年轻而有志求学的退除役官兵进行辅导,使其能继续就学读书,甚至安排到世界各国求学。
经过蒋经国的努力,退辅会取得了显著成绩。1959年11月,他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时声称:退辅会创设50个附属事业机构,新建各种房舍,总面积15万余平方公尺,安置退役军官4300人、士兵85309人,其中5039人已训练成技术人员。1964年3月,蒋经国接任“国防部”副部长,并于7月辞去退辅会主任职务。自退辅会创设至蒋经国逝世的那一年,退辅会所安置的“荣民”总数达到354480余人。其中,安置就业的有208500余人,就医的有284500余人,就养的有106200余人,就学的有5600余人。在所有“荣民之家”就养的“荣民”有73600余人,在14所“荣民医院”住院就医的“荣民”有10100余人。就学的都能各有所长,独立成家。就业的有2500余人毕业于大专院校,出国留学的有300余人,获硕士学位者200余人,获博士学位者20余人。
在退辅会工作期间,蒋经国非常忙碌,除了想办法辅导“荣民”,还得为退辅会的经费发愁。退辅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美国的援助。美方特地成立了福莱公司,负责审核退辅会的美援计划,公司的负责人是韦伯上校。韦伯在大陆时期曾任南京“国防部”预算局的顾问,对于国民政府乱用美援的情形非常清楚。因此,为了确保美援不被挪用,对退辅会的经费预算审核非常严格。对此,蒋经国曾多次指示退辅会的工作人员要想办法向美方争取美援。1958年12月20日,他在主持退辅会第七次委员会会议上说:“关于本会美援安置计划问题,应使美方充分明了‘荣民’亦有接受美援的权利。此一事实,请各位委员向美方说明,以利今后美援之申请。”然而,对退辅会提出的经费计划,福莱公司往往会提很多意见,甚至迟迟无法通过。这令蒋经国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为了赶进度,蒋经国有时不得不在美援款尚未拨下来之前,就开始执行计划,经费就向台湾银行透支。台湾银行鉴于蒋经国的身份,也不敢怠慢,只好为退辅会垫资。后来,蒋经国向美方建议,取消福莱公司,直接由美方指派官员担任退辅会顾问。美方最终接受了蒋经国的建议,美援款拨付也就相对顺利多了。
蒋经国对部属也严格要求,退辅会的工作人员随时都准备被蒋经国召见,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怨言。曾跟随蒋经国在退辅会工作多年的王绍堉先生后来回忆说:“现在回想起当时工作情景,可能因为年轻,又有使命感,只觉得要完成任务,所以并没有什么压力,感觉很轻松。尤其是经国先生担任退辅会主任委员,我们做起事来更显得轻松。”
我们在退辅会和经国先生做事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守时。经国先生当时开会,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下午一点半开横贯公路的会议,列席的都是公路局的人;下午两点半开“荣民医院”的会议,来的人都是卫生署与省政府卫生处的人;下午三点半开“荣民农场”的会议;四点半又有另外一场会议要开,一场接一场因此决不能迟到。再加上他开会非常注重效率,一个钟头一个会议的进行,大家都是长话短说,把话讲的很直接清楚。因此跟经国先生做事第一习惯,就是要守时。第二个是养成报告重点的习惯。在退辅会时期,经国先生的办公室在三楼,我的办公室在二楼,我一看见他的车子到大门,立刻就到他办公室报告事情,详细列举要报告的事情,他立刻裁决,过程非常明快,绝不拖泥带水。
蒋经国虽然把退辅会的工作当做是一项政治工作,但他的确是真心实意地为退除役老兵服务。1956年5月4日,蒋经国在对退辅会工作人员的讲话中说:“退除役官兵过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打了多少次仗,流了多少次血,现在因为体力上的关系不得不离开军队。他们过去功在‘国家’,而现在无家可归,我们要时时刻刻去抚慰他们,用一切办法去安置他们,使他们在安定生活中随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1967年12月19日,他在退辅会第二次扩大业务汇报会上发表讲话,他说:“有六万个退除役官兵,需要我们去安置。这六万个退除役官兵里面,有多少是瘫痪,有多少是盲残,有多少是残废,这种人我始终忘不了。”
他不但说到,而且做到。在退辅会期间,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台湾。当时患有麻风病的退除役官兵被安置在乐生疗养院,蒋经国到那里视察时,“对那些病患的官兵是又亲又抱,一般人是根本做不到的。我们当时跟在经国先生后面,不能说不去,只好勉为其难跟着进去,经国先生却还要留在那里吃中饭,这种精神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学得到”。花莲玉里的精神病院,蒋经国也是常去视察。蒋经国后来听说那里的病人不愿理发,他就特意为病院请来两位女理发师,马上受到病人的热烈欢迎,每天都有许多人排队等着理发了。
尽管蒋经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特殊的身份,为“荣民”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尤其是让年老贫病、无依无靠的荣民们有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但大部分“荣民”依然生活极其艰辛。对此,蒋经国深有感触。他说:“我们‘荣民’的生活还是很差,尤其是荣家的‘荣民’,每一个月仅有零用金30元,我的内心很难过。‘荣民’的生活,真正讲起来,还是很苦的。”因此,他希望所有的退辅会工作人员能够用“爱”去对待“荣民”,为“荣民”服务。他说:“我们的工作,除了经费预算,房子设备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爱’字!应当以‘爱’为中心。我自己在政府各部门所做的工作当中,认为以替‘荣民’服务,感到最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