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
明智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智、仁、勇是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规范。《礼记·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明智的人明达事理,所以不致迷惑;仁德的人乐知天命,所以远离忧愁;勇敢的人刚毅果断,所以无所畏惧。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知、仁、勇”,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智能,我们要注意,“知”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智能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中国人解释“智”往往与“聪明”混在一起,所谓“聪明”是头脑好,耳聪目明,反应很快就是聪明,是后天的;而智能是先天的,不靠后天的反应,天分中本自具有的灵明,这就叫智能。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能的“智”,而不是聪明。
真正有智能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能并存的。
这里说明人的天分不同,素质不同,目的不同,所以也需要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大家要认识清楚身边的同学、同事。从孔子的说法看,这共学、适道、立、权乃是人生奋斗的四个阶段。学是从事任何事业或者说做人的基础,适道是所有修行实践者的目的。这两条可以说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过程。
立是指忠诚、信任两个方面,这是踏入社会的两大跳板。没有忠诚,不可能被选拔,自然不可能从事政务,侍奉君上;没有信任,不可能正常进行人际交往,自然也不会有朋友。有了忠诚和信任,通过努力,就会进入社会的上层而掌握权力。这两条可以说是一个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过程。人们则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环境,在走着自己不同的道路。无论你能走多远,只要你往前走着,那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