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
继承传统的学说而不标新立异,信仰又喜爱古代文化,私自将自己比作我们的老彭。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思想的一个观点。
孔子之前有不少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向学生传授。从《论语》中可知他整理过《诗》、《书》,有人说他删修过《春秋》,孟子说他“作春秋”。很难说孔子在整理古籍文献时没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为什么说“述而不作”呢?他在《述而》中还说过“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意思是有一种人自己不懂而凭空创作,我就没有这个毛病。原来孔子是在反对在阐述古籍中自己不懂而随意创作。孔子正是以相信的态度爱好古代文化的,子贡曾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正是孔子“信而好古”的表现。
孔子的学习,不仅向书本学,也向别人的长处学,甚至“每事问”。由于他的好学,对古代文献也就十分认真。因此,孔子说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
孔子自己很谦虚,他说我述而不作。什么叫述?就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他继续起来,流传下来,好比现在说的,散播种籽,没自己的创作,不加意见。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续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但是他有个态度,信而好古,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证过的真信。
孔子当时删诗书,为什么《尚书》将尧以前的删除呢?因为尧以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所以历史资料的文献,自尧这个阶段开始。他在这里说自己“信而好古”,就是说明他做学问的态度,实在非常相信而喜欢传统的文化,把它保留下来。
宇宙人生的真理其实都是相似的,原始先民认识到了,后人也认识到了;先民认识的方法很简单、很宏观,但却很接近真理;后人认识的方法很复杂、很具体,但却越远离真理。从这个角度说,古人的方法更直接、可靠,值得现代的人学习和效法。
正是借鉴于此,孔子才会提出“述而不作”的观点。并不如前人说的,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孔子所讲述的学问,是以六经为教材的,是以古圣王为榜样的。他认为自己的话都是有来历出处的,并不是他自己的创作,而是古人早已认识到了的,所以他讲话时往往爱引用成语典故、格言谣谚。这是他研究了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后所得出的结论,古人既然已经认识了,讲述出来了,后世的学者把这讲述出来就行了,又何必炫耀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另起炉灶呢?
他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信而好古”,越研究越觉得古人了不起,什么问题早都看透了、谈明了,实在没有必要自己再去创造什么了。老彭是殷代的贤大夫,好叙述古来的故事,寿命有八百岁,所以称作“老”。孔子自比自己是老彭,即是要叙述古事,教化天下就行了。现代的人只要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自己也就知道道理,生活幸福了。
为了做到“述而不作”,教化天下,孔子默默牢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习实践人生的真理从来不知厌烦;有了体验和益处,便去教诲天下而不知疲倦。久而久之,这种“识”、“学”、“诲”三种工作就成了习惯,自然而然了,没有任何的艰难,成就了一代的圣人。